《中国科学院(CAS)阿秒X射线脉冲产生机制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5-27
  • 阿秒光源作为研究量子系统亚飞秒尺度电子动力学的关键工具,面临实现高强度孤立X射线脉冲的挑战。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能够产生超短超强的激光脉冲,是基于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先进光源。增强型自放大自发辐射是FEL中产生超短脉冲的主流方法,该方法通过增强电子束的局部峰值流强来产生阿秒量级的超快X射线。为实现阿秒X射线与外部泵浦激光精确同步,理想方案是采用超快激光对电子束进行调制,但这一方案的主要问题是调制激光会在主峰旁边产生多个小峰,严重降低阿秒脉冲的信噪比。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冯超团队联合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志远团队,提出利用气压梯度空芯光纤良好的宽谱传输能力与可调控的色散/非线性特性,将多周期中红外激光压缩至亚周期尺度,并利用该亚周期激光调制电子束来获得孤立的电流尖峰,且在波荡器中实现高信噪比孤立阿秒FEL脉冲的产生。同时,该亚周期激光与阿秒FEL自然同步,为阿秒泵浦-探测提供理想的工具。

    研究发现,气压梯度空芯光纤核心优势在于通过精确选择气体介质与优化气压梯度,可实现非线性与色散特性的灵活调控。基于孤子自压缩效应,激光脉冲在波导反常色散与自相位调制的协同作用下可实现高效压缩。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气压梯度空芯光纤可将中心波长4μm、脉冲能量640μJ、脉冲长度40fs的输入脉冲压缩至5.7fs(约0.4个光周期)。

    同时,研究显示,气压梯度空芯光纤产生的亚周期激光与FEL中电子束发生相互作用,使电子束产生近乎单周期的能量调制,进而产生单尖峰的电流调制。进一步,该电子束被传输到FEL放大器中,最终辐射输出高强度、高信噪比的孤立X射线脉冲,其中心波长为1nm,脉宽约580as,峰值功率达30GW。这种高强度超短脉冲可为价电子动力学探测、光电发射延迟测量以及量子隧穿时间表征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新工具。

    该研究实现了空芯光纤产生的超强亚周期脉冲与阿秒FEL脉冲自然的时间同步性,可基于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大科学装置构建高精度红外激光泵浦-阿秒X射线探测实验平台,并有望应用于超快科学领域。

    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以Isolated attosecond free-electron laser based on a sub-cycle driver from hollow capillary fibers为题,发表在《超快科学》(Ultrafast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DOI:10.34133/ultrafastscience.0099)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505/t20250526_5070013.shtml
相关报告
  • 《高功率阿秒X射线脉冲生成》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4-11-29
    • 【内容概述】据《自然·光子学》25日报道,欧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XFEL)和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团队在X射线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成功生成了前所未有的高功率、阿秒级硬X射线脉冲,且重复频率达到了兆赫兹级别,为超快电子动力学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此次团队展示了单尖峰硬X射线脉冲,其脉冲能量超过100微焦耳,脉冲持续时间仅为几百阿秒(1阿秒=10-18秒)。这一时间尺度使科学家能够捕捉到物质中最快的电子运动。 这些高功率阿秒X射线脉冲可能为原子尺度物质的研究开辟新途径。科学家可以对结构和电子特性进行真正的无损测量。这也为阿秒晶体学等高级研究铺平了道路,使科学家能够观察真实空间中的电子动力学。该团队开发了一种自啁啾方法。利用XFEL的电子束集体效应和专用束流传输系统,这种方法能够在不减少电子束电荷的情况下,产生太瓦级峰值功率和兆赫兹重复频率的阿秒X射线脉冲。通过将超短脉冲与兆赫兹重复频率相结合,人们现在可以更快地收集数据,并观察到以前无法观察到的过程。这一进展有望改变多个科学领域的研究,尤其是蛋白质分子和材料的原子尺度成像,以及非线性X射线现象的研究。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脉红螺变态调控机制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1-28
    • 变态过程是海洋贝类从幼虫向成体转变的重要发育阶段。变态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贝类的存活,对自然海区中贝类的种群数量变动、分布和资源补充有重要影响和生态学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分析技术查明了脉红螺幼虫对其变态诱导物--牡蛎稚贝的响应特征,通过比较关键基因表达特征、微生物组成特征和代谢组响应特征,揭示了牡蛎稚贝对脉红螺幼虫变态的诱导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牡蛎稚贝诱导使脉红螺幼虫体内精氨酸和血清素等代谢水平及相关代谢通路受到显著影响,变态关键基因一氧化氮合成酶和5-羟色胺受体基因表达量显著变化;幼虫共生微生物组成、结构和功能变化显著,原有的优势菌被替换;幼虫体内动物性消化酶羧肽酶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而植食性消化酶纤维素酶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同时作为脉红螺幼虫食物来源和变态诱导物的牡蛎稚贝通过调控幼虫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幼虫体内共生微生物相互作用,促进脉红螺幼虫消化系统发育和消化酶的变化,诱导幼虫发生食性转换,进而完成变态过程。 相关研究成果“Symbiotic microbiome and metabolism profiles reveal the effects of induction by oysters on the metamorphosis of the carnivorous gastropod Rapana venosa”发表于《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IF 7.271)上。博士后杨美洁为文章第一作者,张涛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贝类体系)等联合资助。 杨美洁博士一直专注于贝类变态研究,从消化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揭示了脉红螺食性转换特征,初步提出了脉红螺食性转换与变态的调控机理模型,为阐明脉红螺自然种群变动规律和资源恢复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JCR一区5篇),参与出版专著1部,授权专利2项,研究生期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等奖项和荣誉称号15项。 论文信息: Mei-Jie Yang, Hao Song, Jie Feng, Zheng-Lin Yu, Pu Shi, Jian Liang, Zhi Hu, Cong Zhou, Xiao-Lin Wang, Tao Zhang*, 2022. Symbiotic microbiome and metabolism profiles reveal the effects of induction by oysters on the metamorphosis of the carnivorous gastropod Rapana venosa. 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 1-14. DOI: https://doi.org/10.1016/j.csbj.2021.11.041. 论文连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01037021005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