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重塑产业链 上市公司抢占新风口》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1-06-24
  •   全国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启动在即,碳期货市场建设也加快推进。证监会近日表示,为配合碳现货市场发展进程,证监会积极指导广期所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多家机构认为,“双碳”目标正在重塑诸多行业投资主线,将带来年均万亿元规模的市场投资空间。在此背景下,机构和上市公司动作频频抢占新风口。

      “双碳”目标下投资主线生变

      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进入上线倒计时。生态环境部此前表示,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要求,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已通过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基本完成配额预分配工作。生态环境部也已经组织完成上线交易模拟测试和真实资金测试,正在开展上线交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拟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自2011年以来,我国已经陆续在七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先行试点。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试点阶段的碳市场共覆盖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

      碳期货市场建设方面,证监会新闻发言人6月18日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指导广期所开展广泛调研论证,完善合约规则设计,在条件成熟时研究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品种。

      天风证券分析指出,根据2019年的数据,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占比达到28.8%,随着全国碳市场交易正式启动,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由于我国产业规模庞大、转型处于初级阶段,碳中和进程中将存在巨量的投资缺口。根据国内外主流机构的测算,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大概在15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相当于年均投资3.75万亿元至7.5万亿元。

      长江证券分析认为,“双碳”目标正在重塑各行业投资主线,同时带来投资主线的变化。其中水电、核电、风电、光伏的投资价值凸显,优质企业存在投资良机。

      上市公司和机构动作频频

      碳中和愿景下,各类投资风口不断涌现。其中,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与数字化等领域已经成为投资机构重点关注方向。例如,高瓴资本已经在碳中和领域开始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累计投资近500亿元,公司在新能源技术、材料、工艺等绿色新基建领域,深入布局了光伏、新能源汽车和芯片等产业链上下游。

      在全国碳市场即将上线的背景下,近期各领域上市公司布局动作不断。6月17日,协鑫能科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下属有关项目已经完成碳市场注册登记,并已得到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同日,中国联通发布《“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通过建立健全碳数据管理体系、碳足迹管理体系、绘制重点用能设备碳足迹等措施,有序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信达证券分析认为,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日趋成熟,碳排放权将逐渐演化成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即碳资产,可以为企业贡献利润。在此基础上,“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企业碳资产扩张的过程。

      近日,豫能控股表示,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5000万元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立足全国重点涉碳行业,以碳资产管理、碳金融服务为业务重点,打造碳资产托管平台、碳市场咨询服务平台、碳金融服务平台。6月14日,北清环能公告称,下属公司潍坊润通、郑州能源、北控十方与常州荣碳签署《碳资产转让协议》,潍坊润通将其拥有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及相关全部权利,出让予常州荣碳,交易总价为720万元。道氏技术近日也披露,公司拟实施碳材料资产整合。

      与此同时,银行、信托、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布局碳中和领域,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信贷等碳中和金融产品接连落地。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累计发行的碳中和债券达到89只,发行规模合计达1046.4亿元。其中,风电、光伏、水电、绿色建筑、轨道交通等绿色低碳项目成为重点方向。

      中航证券分析认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一方面增加了碳交易的地域范围,另一方面,随着首批纳入的发电企业运行机制成熟,未来我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最终有望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多个行业。此外,伴随“双碳”目标逐步实现、控排覆盖企业增加以及碳交易市场逐步成熟,预计碳交易规模将迅速攀升。

相关报告
  • 《“双碳”驱动 氢能产业链迎新变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4
    • 即将召开的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将以氢能出行为主,1000余辆氢燃料车和30余个加氢站投入运营,为全世界运动健儿提供真正的绿色出行便利。这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这是中国致力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一次示范,也是中国全方位高规格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宣示。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驱动下,我国氢能开发和应用将进入发展快车道,氢能产业链将迎来新变局。 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 氢能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一是氢能属于清洁能源,碳排放低;二是氢能热值高,能量大,高效高能;三是氢能原料来源十分广泛,有空气和水的地方就有生产氢能所需要的原材料,除了空气和水,还有石化资源、生物资源等;四是氢能应用场景广泛,包括生态保护、交通运输、电池产业、聚能发电等;五是储存方便,可以液态、气态、固态等多种形式储存;六是便于运输,车载车运、管道运输等均可实现;七是作为车用燃料较之充电新能源车更耐寒、续航更长。 氢能源被视为最具开发前景和应用场景的新能源。在面临石油天然气渐进枯竭,且亟需减少碳排放的背景下,由于风能、光能、水能受制于地理和气候等因素无法实现无间断供应,核能存在安全性、原料等限制因素,氢能作为与风能、光能、水能、核能等在清洁度上相媲美的绿色能源,就有望成为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的首选替代能源。 在全球氢能开发大潮中,中国起步较晚,人才、技术和设备等基础薄弱。但是,中国对氢能的顶层设计具有战略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在政策、资金、人才和组织等方面持续发力,已经使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氢国。截至2020年,中国氢气产量超过2500万吨,同比增长13.6%;已建成加氢站约200座,投运约170座。规划到2030年建成加氢站1000座,并将多渠道筹资,力争在关键和核心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万辆以上;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氢能产业链年产值将达到12万亿元。加之氢能产业链可以带动关联产业、增加就业、扩大招商引资、强化先进制造业体系、加速碳达峰碳中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因此,大力发展氢能可实现生态减排、经济增效和社会增益的多赢局面。 氢能应用场景向多领域延伸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国家涉及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的多项重要文件,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驱动下,我国氢能开发和应用将进入发展快车道。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氢能发展规划,利好政策频现,多省市提早布局氢能产业链供应链;二是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正在加大氢能源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研发力度,国家对氢能研发政策性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关键和核心技术日趋成熟;三是氢能应用场景正在由电池、汽车等领域向船舶、无人机、特种车辆、发电等多领域延伸,并将逐步渗透到餐饮、宾馆、家庭等场景,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四是资本市场开始青睐氢能开发和生产,上市公司、大型央企接连入局氢能产业。 在诸多利好因素影响下,氢能产业链将呈现若干新趋势,迎来若干新变局。 首先是资本趋之若鹜。数据显示,2021年8月至11月,氢能产业链公开项目投资高达900亿元,全年投资同比涨幅超过90%。预计2022年,投资热度将继续高涨,国内氢能产业总投资金额有望突破3000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万亿元投资大关,成为资本市场新宠。 其次是技术日臻成熟。未来十年氢燃料电池技术成本将进入下降期,大概率将下降70%以上。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下游加氢和应用诸环节在资本和人才的强力支持下,氢能技术壁垒有望在中国实现突破,中国与欧美日韩等技术差距将大大缩小。 再次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22年,我国加氢站投运数量有望超过300座。未来我国将统筹布局加氢站,一是扩建加氢站,二是改建现有加油站加气站,全面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规划到2030年加氢站投入使用1000座。根据现在多省市规划布局,加氢站实际数量可能会突破规划数量。与此同时,将探索加氢站内制氢、储氢、加氢一体化模式,从而使加氢站变成氢产业综合体。 最后是社会使用氢能的意识和自觉提高。氢能将走入寻常百姓家。 机遇挑战并存 同时,氢能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氢能核心技术开发难度大、成本高;二是氢能燃料车生产成本高,资金周转周期长;三是加氢站建设成本高,氢能运输和储存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三大制约因素使世界知名汽车厂商在氢能车开发领域选择“快闪”。 笔者建议,中国氢能源应加速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进程;尽快出台“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尽快出台“国家氢能行业标准”;尽快建立“国家氢能产业发展基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技术创新,尤其是尽早实现在氢能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技术自主可控;加强跨国氢能产业合作,积极引进氢能产业龙头企业进驻中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加氢站布局;扶持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领先的氢能产业龙头企业,支持氢能企业上市融资。
  • 《广东惠州:抢占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产业风口》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22
    • 正当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呼之欲出之时,2018年6月底,地处惠东县港口的中广核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获发改部门核准。这个建设规模400兆瓦、总投资达81.79亿元的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优化惠州市能源结构,助推新能源产业发展。   此前,相距惠东县港口数十公里外的大亚湾石化区,随着中国海油惠州炼化二期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中海壳牌化工二期120万吨/年乙烯项目先后投产,一跃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规模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   放眼广东省乃至全国,惠州能源类别齐全,背靠大亚湾石化区,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抽水蓄能以及天然气发电等清洁能源、新能源正在加快发展。同时,惠州市能源产业存在的布局不完善、产业链不精不长、新能源产业较弱等短板,需要下大功夫补齐。“新能源产业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们要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如何拓宽大亚湾石化区发展空间,在周边谋划建设新材料园区,同时用好稔平半岛空间大、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大湾区重要战略支撑点。”日前召开的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为惠州能源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粤港澳大湾区即将扬帆起航,惠州能源产业唯有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才能在大湾区建设中站稳脚跟,占据一席之地。   巩固基础动能“纵横”发力支撑新能源产业新发展   梳理世界知名湾区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世界级湾区的崛起离不开湾区内能源基地的加持。粤港澳大湾区要具备世界级竞争力,稳定的能源供应是基础。能源丰富的惠州具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基地的先发优势。   湾区建设,能源助力。   梳理世界知名湾区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世界级湾区的崛起离不开湾区内能源基地的加持。   以日本东京湾区为例,作为世界上现代制造业最密集、最发达的湾区之一,东京湾六大港口中千叶港、横滨港、川崎港、木更津港四港都有能源,其中川崎港定位为能源供给基地,以进口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并辅以铁矿和煤炭。   粤港澳大湾区要具备世界级竞争力,稳定的能源供应是基础。相比之下,能源丰富的惠州具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基地的先发优势。   “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从产业结构上看,东京湾的川崎市都与惠州有一定相似度。”广东省社科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惠州分院副院长任志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惠州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担当”,为大湾区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从化工能源来看,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已形成2200万吨/年炼油、220万吨/年乙烯的产业规模。大量成品油及石化衍生产品源源不断地从惠州输出,有力保障了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大城市的能源供应。   然而,在不少专家看来,随着我国从石化能源时代迈向多能源时代,惠州在能源产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惠州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很快,但从占比来说,惠州一次性化学能源仍占大头。”任志宏认为,从纵向看,惠州可在传统能源产业方面着力,依托大亚湾石化区,发展中下游精细化工及高端新材料项目;从横向看,可在新能源产业方面下功夫,形成多元支撑的能源产业结构。   “近年来,我市以大亚湾石化区为主体,以炼油、乙烯为龙头,不断完善石化上下游产业链,预计2018年全市石化及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800亿元。”惠州市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未来,随着太平岭核电项目、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海上风电、LNG接收站等重大能源项目的推进,我市能源产业还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在大量产出能源的基础上,如何快捷地运输分配能源使之产生最大效益,这是湾区能源基地发挥更大作用的关键因素。   仍以日本东京湾区为例,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介绍说,东京湾区能源输运的最大特点是,从港口海运进来的能源及原料直接运至临近的工厂生产,就地加工;制造出来的产品又直接从工厂运抵港口,直接利用货轮销往世界各地。   “如此一来,不仅能节省运输成本,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节省工业用地,因而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周牧之分析道。   “惠州有空港、海港,多条高速公路和高铁也正陆续建成通车,区位交通优势很突出,特别是位居与广州、深圳、东莞‘扇形’连接处,可以很好地为三个城市现代工业、先进制造业提供能源供应服务。”任志宏认为,惠州可以借鉴川崎港的发展定位,发挥港口和交通枢纽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周边城市输送能源。   挖掘潜在动力 惠东稔平半岛新能源产业迎来大发展   清洁能源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大湾区抢占全球清洁能源产业制高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惠州市 “十三五”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市清洁能源产业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建成广东省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惠东县稔平半岛苏茅坪至观音山一带的山地上,一排排风车呼呼转动,每转动一圈就产生1度电,这是2015年底投入运营的惠东东山海风电场项目。   资料显示,该项目总投资4.8亿元,装机容量49.6兆瓦,每年可提供约1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产出的电量每年可节省标准煤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2000吨,减排氮氧化物约1000吨。   水电、天然气发电、风电、地热发电、光伏发电……近年来,惠州清洁能源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我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市清洁能源产业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建成广东省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集中了民用核能、海上风电、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光伏、天然气利用、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服务等清洁能源产学研用各个环节。”中国广核集团公司董事长贺禹认为,清洁能源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大湾区抢占全球清洁能源产业制高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   当今多能源时代,清洁能源只是惠州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惠州在新能源领域下了不少功夫。   事实上,纵观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不仅惠州在发力新能源产业,其他地市同样是大手笔投入。   从2010年开始,深圳每年从财政资金中拿出5亿元支持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2018年,深圳新能源产业增加值676.40亿元,增长15.4%,产业规模已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具体到惠州来看,近年来,惠州市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LNG接收站、海上风电以及其他清洁能源重大项目纷纷落户,特别是惠东稔平半岛及周边区域的新能源产业开始迎来大发展。   “我市正瞄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发力。”惠州市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在稔平半岛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省级能源实验室和能源产业园,并规划布局与之配套及成果转化的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   “稔平半岛距离大亚湾石化区最近距离仅约8公里。随着大亚湾石化区的发展,发展空间必定需要扩容。”任志宏表示,稔平半岛有相对独立的海岸线,可以起到天然的地理隔绝作用,非常适合发展能源产业,发展潜能巨大。   提升优势产业 攻克难点做精做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基于厚实的能源基础,惠州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本涵盖整车装配、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以及其他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   “惠州能源产业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常规的能源输出。”任志宏认为,基于厚实的能源基础,惠州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并赋予其突出地位的国家。无论在政策支持、配套措施、产品创新方面,还是在示范运行、推广应用等方面,都堪称世界上力度最大。目前,中国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快、产量最高、保有量最多的国家。   而在大亚湾区,比亚迪惠州产业园正在生产一种叫做“铁电池”的充电电池。这些电池生产后会被运到比亚迪位于深圳等地的汽车生产基地,并最终成为比亚迪秦、e6、k9等新能源汽车的“核心”——— 电动车动力电池的一部分。   近年来,惠州不遗余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关键零部件制造,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基本涵盖整车装配和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   不少惠州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商正瞄准更高的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但我们也在关注氢能源电池,目前已成立专门团队研究攻克技术难点。”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桃丽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要从前端材料、终端电池制造商、设备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努力,降低电池成本,提高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   业内观察人士表示,惠州已初步形成从电池材料、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制造到组合动力电池产品生产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正积极推动和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打造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推广较完善的产业链。   根据规划,惠州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到2020年可突破180亿元,基本形成集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开发、生产、销售、检测、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体系,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惠州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研发与产业化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任志宏建议,惠州应充分借助这一优势产业,做精做长产业链,在广东省产业布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专家观点:发挥优势提高智慧能源技术水平   根据惠州现有能源的供应和消费结构,广东省社科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惠州分院副院长任志宏建议,惠州应努力抓住“一带一路”+“冰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机遇,加大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供应,加快推进大湾区能源结构优化。   “惠州可以从东京湾区拾得 ‘他山之石’。”任志宏提出,依托川崎港能源基地的定位,川崎主要产业为电子、通信、精密仪器、石油、化工等制造业以及信息服务业。这与惠州有着不少共同点。惠州的两大支柱产业分别为石化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惠州应该学习川崎市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布局,同时学习其错位发展,在大湾区中发挥独特优势。   任志宏认为,由于智能能源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与深圳相比,惠州能源技术智能化、应用技术智能化、智慧电网等方面的发展仍有很大差距,能源技术发展空间巨大。随着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构建,惠州要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体系和人才体系,不断提高智慧能源技术水平,更有效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周边城市工业发展。   记者手记:抢占制高点才能赢得先机   能源既是一座城市成长的基础,又是一个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   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等世界三大湾区均具有高度开放、创新引领、宜居宜业、区域协同四大特征,相应的能源生产和供应体系也由传统的化石能源、集中式大规模生产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智慧能源转型,拥有更加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产业优势。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出台,地处大湾区腹地的惠州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参与湾区建设?能源产业是惠州需要好好利用的一张底牌。   依托大亚湾石化区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惠州当可立于不败之地,但要实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错位发展,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抢占新能源产业的制高点才是制胜之策。   随着中国科学院 “两大科学装置”落户,借助核电和风电的发展,稔平半岛已经站上新能源产业的风口。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利用好稔平半岛空间大、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其打造成大湾区重要战略支撑点,一举奠定惠州作为大湾区“能源担当”的地位。   (统筹 记者戴 建 采写 记者戴 建 游璇钰 邱若蓉 实习生陈楚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