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一代煤制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24
  •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丁云杰研究员和朱何俊研究员团队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煤制油技术——“炭载钴基浆态床合成气制油技术”,日前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项技术创新性强,解决了传统费托合成钴基催化剂存在的价格昂贵、液体产品选择性较差等技术问题。

    据介绍,由丁云杰和朱何俊团队研制的高性能钴基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活性、柴油馏分选择性和稳定性,填补了国内钴基费托合成浆态床工业的技术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长,2020年已高达73.6%。目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以上。未来较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制清洁燃料和化学品的研制开发,对于缓解我国石油供应不足,实现石油化工原料替代、油品清洁化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采用新一代煤制油技术的炭载钴基浆态床合成气制油示范装置已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并实现达产达效。该装置于2013年在榆林开工建设,2017年实现40%负荷运行,产出了合格的液化气、稳定轻烃、费托轻蜡和费托重蜡等产品。2019年实现85%负荷运行,2020年7月实现100%负荷运行。2020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组织专家组对工业示范装置进行了连续72小时考核标定,装置实现了103%负荷的运行,合成气总转化率达到98.7%,为后续大型商业化装置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发展科技部经理张马宁介绍,该技术使用的钴基催化剂费托合成中不产生CO2,能够降低费托合成单元循环气体压缩能耗,并可以省去脱碳单元,降低吨产品能耗和企业成本。此外,炭载钴基催化剂运行产生的废催化剂,经简易焚烧处理后,可烧掉炭载体,并能回收金属钴,实现了低固废甚至无固废的绿色环保目标。(来源:科技日报)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meitan/2022/05/20/detail_20220520124052.html
相关报告
  •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新一代煤制油技术,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24
    • 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官网,5月14日,该所研究员丁云杰和朱何俊团队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煤制油技术—“炭载钴基浆态床合成气制油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目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以上。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制清洁燃料和化学品,对于缓解我国石油供应不足,实现石油化工原料替代、油品清洁化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丁云杰和朱何俊团队开发的“炭载钴基浆态床合成气制油技术”,研制出高性能钴基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活性、柴油馏分选择性和稳定性,解决了传统钴基催化剂产率不高、活性低、稳定性较差等技术问题,填补了国内钴基费托合成浆态床工业的技术空白。 新型钴基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活性、柴油馏分选择性和稳定性,以及具有极低的CO2选择性,可降低费托单元运行能耗、省去脱碳单元。此外,废催化剂经简易焚烧处理后可回收金属钴,可实现低固废甚至无固废的绿色环保目标。 采用“炭载钴基浆态床合成气制油技术”的新一代煤制油装置,现已实现达产达效,其成功运行将为后续大型商业化装置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 《海洋地震拖缆采集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10
    • 日前,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服”)对外宣布,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亮”拖缆采集装备(下称“海亮”)和“海途”拖缆综合导航系统(下称“海途”)打破作业深度、道间距等技术限制,顺利完成海上三维地震采集作业,填补了国内装备技术空白。地震资料品质满足行业标准,灵敏度、稳定性和一致性优于国外主流设备,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地震拖缆采集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找油找气,物探先行,在广袤的大海深处寻找油气资源最直接的方法是进行地震勘探,将人工激发的地震波穿过海水进入地层,从各岩石层反射回不同特性的反射波,被物探船采集装备记录并通过高性能计算机处理、分析、判断地质情况,进而寻找可能含有油气构造的过程。 “如果把地震勘探比作医院CT检查,采集装备就好比一部对海底地层进行扫描的巨型CT机,封装在电缆内部用于检测地震波的检波器就像高度灵敏的探测器,负责指挥和控制地震作业的综合导航系统就像物探船的‘大脑中枢’”。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项目负责人黄龙君说,不同的是,CT检查寻找的是“病灶”,地震勘探寻找的是“宝藏”。 据他介绍,海洋地震采集技术涉及计算机软件、电子、机械、声学等多个领域,只有极少数国家拥有此项技术,开发难度极大。受限于技术门槛高、专业性强等特点,我国海洋地震采集装备技术不仅需支付巨额购买费用,还因技术限制,多项新型地震采集方法无法实施,阻碍了我国海洋地震勘探技术进步。为扭转这一局面,历经10余年技术攻关,中海油服逐步攻克固体电缆、采传系统等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以“海亮”“海途”为代表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目前,“海亮”已突破进口设备22米作业水深的沉放深度限制,可不限水深实施深拖,能有效削弱干扰波的影响。“海亮”还形成了3.125米、6.25米、12.5米等多种道间距系列产品,大幅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可精细刻画海底复杂地质构造。 作为“海亮”的“眼睛”,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检波器一致性指标高于进口设备15%,让这双“火眼金睛”能看到更加清晰的地层“秘密”。“海途”的研发成功,则宣告了中国拖缆综合导航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它的出现,为地震采集装备装上了“最强大脑”,在茫茫大海上,地震采集作业炮点预测和检波器可以实现精准定位。预测精度小于0.3米,实时坐标解算精度小于3米,与进口同类技术水平相当。 据统计,自主研发海洋地震固体拖缆采集装备技术已累计完成超过4000公里二维、500平方公里三维地震采集商业作业,并实现产品定型及产业化生产,具备研发、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能力,建立了完整的产业化制造体系。其中,“海亮”水下固体电缆年制造能力达100公里,检波器年制造能力达10万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