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一代煤制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24
  •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丁云杰研究员和朱何俊研究员团队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煤制油技术——“炭载钴基浆态床合成气制油技术”,日前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项技术创新性强,解决了传统费托合成钴基催化剂存在的价格昂贵、液体产品选择性较差等技术问题。

    据介绍,由丁云杰和朱何俊团队研制的高性能钴基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活性、柴油馏分选择性和稳定性,填补了国内钴基费托合成浆态床工业的技术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长,2020年已高达73.6%。目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以上。未来较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制清洁燃料和化学品的研制开发,对于缓解我国石油供应不足,实现石油化工原料替代、油品清洁化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采用新一代煤制油技术的炭载钴基浆态床合成气制油示范装置已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并实现达产达效。该装置于2013年在榆林开工建设,2017年实现40%负荷运行,产出了合格的液化气、稳定轻烃、费托轻蜡和费托重蜡等产品。2019年实现85%负荷运行,2020年7月实现100%负荷运行。2020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组织专家组对工业示范装置进行了连续72小时考核标定,装置实现了103%负荷的运行,合成气总转化率达到98.7%,为后续大型商业化装置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发展科技部经理张马宁介绍,该技术使用的钴基催化剂费托合成中不产生CO2,能够降低费托合成单元循环气体压缩能耗,并可以省去脱碳单元,降低吨产品能耗和企业成本。此外,炭载钴基催化剂运行产生的废催化剂,经简易焚烧处理后,可烧掉炭载体,并能回收金属钴,实现了低固废甚至无固废的绿色环保目标。(来源:科技日报)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meitan/2022/05/20/detail_20220520124052.html
相关报告
  •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新一代煤制油技术,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24
    • 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官网,5月14日,该所研究员丁云杰和朱何俊团队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煤制油技术—“炭载钴基浆态床合成气制油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目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以上。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制清洁燃料和化学品,对于缓解我国石油供应不足,实现石油化工原料替代、油品清洁化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丁云杰和朱何俊团队开发的“炭载钴基浆态床合成气制油技术”,研制出高性能钴基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活性、柴油馏分选择性和稳定性,解决了传统钴基催化剂产率不高、活性低、稳定性较差等技术问题,填补了国内钴基费托合成浆态床工业的技术空白。 新型钴基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活性、柴油馏分选择性和稳定性,以及具有极低的CO2选择性,可降低费托单元运行能耗、省去脱碳单元。此外,废催化剂经简易焚烧处理后可回收金属钴,可实现低固废甚至无固废的绿色环保目标。 采用“炭载钴基浆态床合成气制油技术”的新一代煤制油装置,现已实现达产达效,其成功运行将为后续大型商业化装置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 《2025年我国智能航运技术将达国际先进水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2022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周已经启动。中国航海学会11日发布预测认为,如果对制约发展的因素采取有效应对措施,2025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总体上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2022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周组委会副主席、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介绍,2020年,中国航海学会组织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等20余家单位,承担合作中国科协当年下达的《中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路线图》项目,经过16个月的努力,项目完成了研究任务。   张宝晨说,经广泛征集专家意见及反复研究论证,项目确定了现阶段我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的22个关键问题方向,包括船舶航行安全辅助决策技术,有船员在船与无船员在船的船舶遥控驾驶技术,开阔水域、复杂水域、恶劣海况下的船舶自主避碰技术,港口集装箱、液体散货、干散货物装卸作业系统智能管控技术,船舶智能航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基于平台的航运交易智能服务技术,船舶机电设备运行监测与健康管理技术,智能航行船舶高可靠机电控制技术,智能船舶核心机电设备及控制系统国产化,智能航运发展的技术与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等方向等。   项目汇总了来自国内相关领域121位权威专家的意见。其中预计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可以实现的关键技术占比为7.4%,“十五五”期间可以实现的占比为74%,其余的可在“十六五”期间实现。在关键核心技术中,现阶段国际领先的主要是欧盟,其次是日韩,我国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进入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基础不牢,压力和挑战较大,制约我们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策、法规、标准以及研发投入和基础设施条件,必须加快发展进度,努力在多方面突破核心技术,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补齐短板。   基于上述预测,中国航海学会发布对于我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的预测认为,如果我国能够针对制约发展的因素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可以设定以下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船舶智能航行法规取得重大突破,辅助驾驶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遥控驾驶和自主驾驶技术实现多样本应用;到2035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充分智能化的航运新业态基本形成,沿海遥控驾驶、自主驾驶船舶占比超过30%;到2050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高质量的智能航运体系,智能化网络化航运服务供给覆盖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