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7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过程专家解读》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7-11-10
  • 11月3日,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部分城市陆续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从4日零时开始启动II级应急响应。11月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总体为良-轻度污染,只有太原和保定等城市小时浓度达到中度污染级别,公众对区域内多地启动橙色预警有些疑惑。经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会商,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问:11月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总体为良-轻度污染,为什么各地就启动了应急响应措施?

      王自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这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污染过程,主要是在持续偏南风和大气扩散条件转差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累积、传输和二次转化所致。根据以往的经验,大气扩散条件转差时的空气质量状况,往往决定了污染过程的峰值浓度和持续时间。提前采取应急管控措施,在污染累积前就把排放强度降下去,是重污染天气应急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多家科研机构的研究都表明,提前1-2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能够更有效的降低PM2.5峰值浓度,推迟重污染发生的时间。因此,针对这次污染过程,各地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准备和启动应急减排措施,就是为了及早防控,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问:这次污染过程中,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的空气质量总体较好,为什么多个城市也发布了橙色预警?

      贺克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以来的研究证实,京津冀中南部和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区域处于同一个大气流场,污染传输的相互影响显著。各地大气污染的发生发展,往往是本地排放与外地传输叠加的综合结果。重污染期间,区域内主要城市受外地传输的影响比平时更大,区域传输对PM2.5浓度的贡献最高可达50%以上,单个城市采取减排行动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这次污染期间,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偏南风的风速较大,这些地区的空气质量较好。但无论是模式预测还是实际风场都能看到,这些地区排放的污染物随着偏南风的输送,快速汇聚在京津冀中南部太行山一带,使得沿山城市空气质量逐步恶化。如果没有提前采取应急减排措施,这些城市的PM2.5峰值浓度将会进一步升高,各地进入重污染的时间也会更早。

    11月5日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风场图

      问:针对这次污染过程,为什么老百姓感受到的实际空气质量比发布的预测要好,重污染发生时间也比预测的晚?

      柴发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针对这次污染过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采取了区域应急联动,强制性应急减排措施包括钢铁、水泥、铸造、家具、矿山开采等行业的停限产,国Ⅲ及以下的机动车限行,重点企业错峰运输,施工和交通扬尘管控等。同时,今年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大幅增加了管控企业数量,压实减排措施,基本做到涉气企业全覆盖。区域整体管控企业数量从去年的近1万家增加到今年的5万家左右。初步分析“2+26”城市在采取橙色预警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在20%左右,有效抑制了此次污染过程中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的快速上升。

      重污染天气预警是各地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空气质量专业预报机构的预测预报结果,科学决策并对社会发布的。预测结果是基于日常的污染物排放量,通过多种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结合气象资料得出的。而人民群众实际感受到的空气质量现状,则是地方政府已经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后的结果。因此,实际空气质量比预测的好,或者重污染发生时间比预测的晚,正说明已经采取的减排措施起到了一定效果。当然,由于现阶段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区域污染物排放量依然巨大,应急减排只能一定程度上减轻重污染的影响。

    北京市PM2.5浓度模式预测与监测实况对比

      4、这次污染过程什么时候结束?预警什么时候解除?

      柴发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由于各地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严格落实减排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环境保护部派出的28个督查组和102个巡查组,共检查企业1085家,发现未落实应急预案的企业仅32家,执行率高达97%。充分说明各地高度重视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狠抓减排措施落实。正是因为如此好的落实情况,使得本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影响降低了很多,污染浓度峰值比预测要低,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

      鉴于上述原因,结合最新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为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尽量减少应急减排措施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环境保护部已经发文指导各地分批错时解除橙色预警。河北中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城市可于今日15时解除预警,其他城市可于今晚24时解除。各地可根据实际空气质量状况和当地预测预报结果,自行决定解除时间。

相关报告
  • 《1月4-8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过程预测解读》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7-11-10
    • 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显示, 11 月 4-8 日京津冀中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等地将出现一次中到重度污染过程,其中京津冀中南部的部分城市有可能达到严重污染。今天上午,北京市在蓝天白云中发布了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天津市和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部分城市也陆续发布橙色预警。   今年 3 月下旬以来,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26”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散乱污”企业整治、燃煤锅炉治理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下,北京市长达 200 多天没有出现重污染过程,这是 2012 年开展大气 PM2.5 监测以来前所未有的。而针对这次重污染过程,为什么上述城市要提前发布预警、将采取哪些措施?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的专家对此进行了预测解读。   根据预测预报和历史资料分析,这次京津冀区域的重污染过程主要是在持续偏南风和大气扩散条件转差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逐步积累、传输和二次转化所导致。从气象条件上看, 4-8 日期间京津冀区域将有持续的偏南风,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和河北中南部等地的污染物向太行山沿线城市传输,期间大范围的逆温也将加速污染累积,同时 NOx 、 SO 2 等气态污染物发生化学转化,生成硝酸盐、硫酸盐等二次颗粒物,推高局地 PM2.5 浓度。从污染物排放上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工业、柴油车排放量还很大,并且随着气温的下降,京津冀区域部分城市已陆续启动冬季采暖,在农村地区也出现了自采暖现象,造成区域上污染物排放量增大。   根据过去几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经验,提前采取应急管控措施,在污染累积之前就把排放强度降下去,从而达到“污染削峰”的效果,是重污染应急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多家科研单位的空气质量模拟分析都表明,提前 1-2 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能够更好的降低 PM2.5 峰值浓度。例如,针对 2016 年 12 月 16-21 日的重污染过程,管理部门基于提前 3 天对污染过程发生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的精确预测,北京市在 12 月 15 日的蓝天白云下提前 32 小时向社会发布通告,于 16 日 20 时起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北京市 PM2.5 浓度下降 15-25% 左右,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重污染的不利影响。因此,针对 11 月 4-8 日的重污染过程,各地一早发布预警信息,提前启动应急减排措施,就是为了及早防控 PM2.5 污染,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今年 7 月初,环保部就启动了“ 2+26 ”城市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通过 4 个月的努力,各地的应急预案有了很大进步,一是对涉气企业应急管控的覆盖度大幅增加,由修订前的不到 1 万家增加到现在的近 5 万家;二是规范了应急减排比例,新修订的预案是在全社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规定了各级别的减排比例,大幅提高了减排要求和实际效果;三是严格落实企业“一厂一策”的减排要求,修订后的预案措施明显提升了可操作性,便于督查人员核查核算,使得减排措施真正能够落到实处。此外,今年 8 月底发布实施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攻坚行动方案》,也为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11 月 4-8 日各地启动橙色预警期间,强制性减排措施将包括钢铁、水泥、铸造、家具、矿山开采等行业的停限产,国Ⅲ及以下的机动车限行,重点企业错峰运输,施工和交通扬尘管控等。同时,环保部派驻“ 2+26 ”城市的强化督查组 400 余人将督查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发布、启动和落实情况,重点就采暖锅炉启炉和运行过程达标排放、企业重型货车错峰运输、“一厂一策”的工业企业停限产等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秋冬季攻坚方案要求开展错峰生产的城市,重点检查错峰生产企业准备与落实情况。“ 2+26” 城市专家团队也将针对各个城市的重污染过程开展来源成因和措施效果分析工作,为当地的重污染天气应对提供技术支持。 .
  • 《11月4-8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过程预测解读》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7-11-15
    • 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显示,11月4-8日京津冀中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等地将出现一次中到重度污染过程,其中京津冀中南部的部分城市有可能达到严重污染。今天上午,北京市在蓝天白云中发布了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天津市和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部分城市也陆续发布橙色预警。 今年3月下旬以来,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散乱污”企业整治、燃煤锅炉治理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下,北京市长达200多天没有出现重污染过程,这是2012年开展大气PM2.5监测以来前所未有的。而针对这次重污染过程,为什么上述城市要提前发布预警、将采取哪些措施?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的专家对此进行了预测解读。 根据预测预报和历史资料分析,这次京津冀区域的重污染过程主要是在持续偏南风和大气扩散条件转差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逐步积累、传输和二次转化所导致。从气象条件上看,4-8日期间京津冀区域将有持续的偏南风,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和河北中南部等地的污染物向太行山沿线城市传输,期间大范围的逆温也将加速污染累积,同时NOx、SO2等气态污染物发生化学转化,生成硝酸盐、硫酸盐等二次颗粒物,推高局地PM2.5浓度。从污染物排放上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工业、柴油车排放量还很大,并且随着气温的下降,京津冀区域部分城市已陆续启动冬季采暖,在农村地区也出现了自采暖现象,造成区域上污染物排放量增大。 根据过去几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经验,提前采取应急管控措施,在污染累积之前就把排放强度降下去,从而达到“污染削峰”的效果,是重污染应急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多家科研单位的空气质量模拟分析都表明,提前1-2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能够更好的降低PM2.5峰值浓度。例如,针对2016年12月16-21日的重污染过程,管理部门基于提前3天对污染过程发生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的精确预测,北京市在12月15日的蓝天白云下提前32小时向社会发布通告,于16日20时起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15-25%左右,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重污染的不利影响。因此,针对11月4-8日的重污染过程,各地一早发布预警信息,提前启动应急减排措施,就是为了及早防控PM2.5污染,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今年7月初,环保部就启动了“2+26”城市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通过4个月的努力,各地的应急预案有了很大进步,一是对涉气企业应急管控的覆盖度大幅增加,由修订前的不到1万家增加到现在的近5万家;二是规范了应急减排比例,新修订的预案是在全社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规定了各级别的减排比例,大幅提高了减排要求和实际效果;三是严格落实企业“一厂一策”的减排要求,修订后的预案措施明显提升了可操作性,便于督查人员核查核算,使得减排措施真正能够落到实处。此外,今年8月底发布实施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攻坚行动方案》,也为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11月4-8日各地启动橙色预警期间,强制性减排措施将包括钢铁、水泥、铸造、家具、矿山开采等行业的停限产,国Ⅲ及以下的机动车限行,重点企业错峰运输,施工和交通扬尘管控等。同时,环保部派驻“2+26”城市的强化督查组400余人将督查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发布、启动和落实情况,重点就采暖锅炉启炉和运行过程达标排放、企业重型货车错峰运输、“一厂一策”的工业企业停限产等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秋冬季攻坚方案要求开展错峰生产的城市,重点检查错峰生产企业准备与落实情况。“2+26”城市专家团队也将针对各个城市的重污染过程开展来源成因和措施效果分析工作,为当地的重污染天气应对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