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万建民院士接受科技日报专访》

  • 来源专题: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o
  • 发布时间:2017-06-02
  • 专项10年间取得了哪些重大技术突破?在与国际前沿竞赛中专项发挥了哪些作用?专项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科研人员还有哪些期盼?中国工程院院士、专项技术总师万建民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专访。

    坚守阵地抢占技术的制高点

    2008—2015年,依据实施方案,专项以产品和产业为导向,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2016年,专项进入了抢占技术制高点、提升战略储备和推进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每个阶段的研发中,科研人员勇攀高峰、敢闯敢拼的精神令万建民难以忘怀。

    浙江大学沈志成教授,研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邱丽娟研究员,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新品系;高彩霞研究员,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2016年“十大中国科学之星”……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万建民说,转基因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社会上滋生了一些虚假报道被反复炒作;另外,个别地方对转基因田间试验持排斥态度,使参与转基因研究的科技人员缺少荣誉感。在这样的背景下,专项科研人员依旧迎难而上,无怨无悔地工作,使专项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转基因棉花、玉米和大豆研发与产业化稳步推进,我国已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棉花研发强国;转基因水稻、小麦等产品储备丰足,抗虫转基因水稻研究国际领先;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获得专利1269项,专利总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突破了全基因组水平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识别等关键技术,为确保转基因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绩的取得,体现了国家对转基因研究的大力支持,凝聚了众多科技人员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由于转基因产品产业化尚未放开,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科研价值不能充分体现,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但是,广大科技人员甘于寂寞、默默奉献,这是非常难得的。”万建民说。

    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

    在万建民看来,10年间,专项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凝聚、培养、引进和使用以及创新团队建设,在相关任务经费和特殊政策方面予以倾斜,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团队,促进了我国转基因研究的健康发展。

    有一组数据:承担课题的主持人中96%拥有博士学位,有60%以上的课题主持人曾在国外学习和工作一年以上,参加专项研究并承担任务的院士有26人、“相关人才计划”人才30人、“相关人才计划”28人、“国家相关人才计划”获得者62人。

    “为了攻克转基因产品研发的关键技术难题,专项积极发挥海外高端人才的作用。”万建民回忆。

    从2008年开始,依托专项先后引进了9位“相关人才计划”人才;从2009开始,专项先后支持了12位依托本专项或平台引进的“相关人才计划”人才,落实了研究任务和经费。

    “专项特别注重加强农业领域科研杰出人才的培养。在专项的大力支持下,一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截至2016年专项共有7位科学家当选院士,27位课题负责人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万建民说。

    在实施期间,专项还对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创新团队加大支持力度,并在重点课题立项中,对前期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年轻科研人员进行了倾斜支持。

    “针对有产业化前景的水稻高产基因IPA1的育种应用,专项对该研究团队增加了经费投入;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9大转基因产品的研发团队给予重点支持等。”万建民说,在2009年和2014年重点课题立项中,多位年龄在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人才,通过立项遴选,牵头主持了课题研究工作。

    领跑未来科学研发任重道远

    2008年以来,我国育成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159个,累计推广4.3亿亩,减少农药用量60%,增收节支480多亿元。

    “但我国目前大规模产业化的转基因农作物仅有棉花,离形成‘自主产业’的目标还有差距。”万建民说,我国未来转基因研发要与国外技术前沿并跑甚至领跑,转基因科研势必要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

    在技术层面,万建民认为,我国要把跟跑变成并跑、并跑变成领跑,凝练目标、突出重点很有必要,但“多生物、多性状、多途径、多用途”的转基因研发也至关重要,只有雄厚的技术积累,才有可能实现突破。

    因此,要强化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强化基因精准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强化规模化转基因操作和育种材料创建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强化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有机结合的转基因育种体系的建设,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体系的建设,才能为转基因产业化保驾护航。

    在管理层面,万建民认为,要强化实施专项,使国家确定的重大生物种类的转基因研发水平实现领跑;要通过其他科研计划鼓励转基因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使其他生物种类的转基因研发水平能与国际并跑,甚至领跑;要加大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企融合能力,完善企业商业化转基因育种模式;要理顺和协调转基因育种各个环节的关系,实现举国体制下的大攻关、大协作,以目标为导向,实现产业化的突破。

    转基因安全性可控是有科学结论的,通过科学严格的安全评价,经政府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万建民说。这点无论从科学技术原理、长期跟踪研究、还是从生产消费实践看都是明确的。过去20多年来,全球累计种植近320亿亩转基因作物,65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转基因食品,没有发生过一起被科学证实的安全问题。转基因是迄今农业领域应用最快的高新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科学、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营造转基因发展良好舆论环境,抢抓机遇,为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成果

    数说专项实现的“小目标”

    1. 转基因棉花、玉米和大豆研发与产业化稳步推进

      ◆育成抗虫转基因棉新品种159个,累计推广4.3亿亩,增收节支480多亿元,减少农药用量60%、劳动力成本15%。

      ◆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96%以上。

      ◆6个高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新品系,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降低生产成本20%以上。

      ◆获得抗虫、耐除草剂、高产、养分高效利用等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基因168个。

      2. 转基因水稻、玉米、小麦及动物产品储备丰足

      ◆新型抗虫水稻T1C-19和T2A-1抗虫效果达95%以上,可减少农药用量60%,比对照增产5%以上。完成生产性试验。

      ◆抗虫、耐除草剂玉米优良转化体双抗12-5、C0030.3.5对玉米螟防治效果达96%,减少农药用量60%以上,比对照增产10%—15%。

      ◆抗旱节水转基因小麦新品系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

      ◆高瘦肉率猪瘦肉率提高5%以上,料肉比降低3%以上。

      ◆功能型转人乳铁蛋白基因奶牛的牛奶中人乳铁蛋白达3.4克/升,居国际领先水平。

      3. 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攻克水稻和小麦转化技术瓶颈,粳稻转化效率达80%以上,籼稻转化效率由1%提至40%以上,小麦转化效率由1%提至20%以上。

      4. 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制订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技术及检测标准和规程157项,形成了高效、高精度、高通量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体系。

      5. 全链条的转基因研发与产业化设施平台逐步建成

      ◆建立了高标准的国家转基因技术创新平台与产业孵化基地,形成涵盖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品种培育、安全评价等全链条的自主研发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包括4个动植物基因研究中心、2个转基因技术研究中心、9个动植物中试与产业化基地、15个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中心。

    创新团队

    重大专项背后的那些实力派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该研究所通过多环节技术优化、多种技术集成创新,建立了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转基因技术体系,实现了主要作物转基因技术操作的规模化。创制出一批具有育种应用价值的转基因新材料,已用于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工作。此外,研制出抗虫、耐除草剂等性状的环境安全评价新技术新方法11项。这些研究工作为我国作物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该公司建成了国际一流的分子生物学、遗传转化、性状整合与分析、分子标记等技术平台;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培育了耐除草剂、抗病虫害、抗旱性等新品种。目前,该公司已与20多家国内主要玉米种子企业签订了生物技术品种合作协议,同时开拓阿根廷等南美国家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玉米市场。

    浙江大学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研发团队

    专项启动以来,该团队先后研发了一系列的转基因玉米材料,其中“双抗12-5”抗虫耐草甘膦玉米已经完成了生产性试验,进入了安全证书的申请阶段。“双抗12-5”采用独立发掘的抗虫基因和耐草甘膦基因,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该团队近几年来已申请了10个以上国内或国际专利,为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提供了知识产权方面的支撑。

    华中农业大学抗虫转基因水稻培育团队

    该团队采取上、中、下游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抗虫转基因水稻培育及产业开发的完整技术链条,且已获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目前已培育出的转基因水稻品系包括:优良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优良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水稻T1C-19和T2A-1以及五个双价Bt抗虫水稻新品系等。

  • 原文来源: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70602/4232857.shtml
相关报告
  • 《北京率先启动“转基因育种”重大专项》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8-03-21
    • 2008-03-21 农民日报讯:近日,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有关部门联合宣布,备受全社会关注的“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是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16个重大专项之一,“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专项就是适应这种发展要求设立的,而且也是在全国率先开始启动的。该项目的实施不但表明北京市转基因研究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也标志着北京市的作物育种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 《《黑龙江日报》非转基因大豆专题报道究竟错在哪?》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11-02
    • 提要:转基因技术是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技术,关于其安全性的任何质疑和争论都必须以科学证据为基础。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关乎全民健康,容不得半点含糊。无视现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企图通过禁种转基因建立一个非转基因的“独立王国”,是一种画地为牢的短视行为。 2018年10月18日,《黑龙江日报》7版发表题为《王小语 非转基因大豆的坚守者》专访报道称:“原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始终站在非转基因大豆阵营,与众多从业者一起为龙江大豆产业发声,为老百姓健康呼吁。”在该报道中,王小语声称:“近年来,中国顶级科学、医学、军事医学研究机构都已经给出了转基因大豆不安全的结论,所以应该加以重视。” 针对《黑龙江日报》的报道,10月19日《科技日报》发表题为《黑龙江日报非转基因大豆报道严重失实》的头版文章,分别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的生物科学家和法学专家接受记者采访,对《黑龙江日报》的报道和王小语的言论进行了逐条批驳。 中央媒体在头版指出省级党报报道严重失实,引发社会高度关注。《黑龙江日报》的报道是否严重失实,也成为新闻媒体热议的焦点。众说纷纭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对待像转基因食品这样敏感的、有争议的话题,《黑龙江日报》列举的事实和观点可能不够全面,报道尺度可能没有拿捏得当,《科技日报》可以批评其观点偏颇、不科学,但是不能说报道失实。这种貌似公允的说法具有一定代表性,反映出某些媒体人在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上缺乏基本的新闻素养和科学素养,同时也在误导公众,暗示转基因大豆安全性存在争议,甚至可能如王小语所言,是不安全的。 2017年我国进口大豆9542万吨,主要为转基因大豆,用于饲料豆粕和食用豆油。以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直接或间接生产的各类油、肉、蛋、奶等食品,已进入千千万万百姓家。可以说,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关乎全民健康,容不得半点含糊。王小语声称“中国顶级科学、医学、军事医学研究机构都已经给出了转基因大豆不安全的结论”,有何根据?如果拿不出事实依据,在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上公然造谣,就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黑龙江日报》作为省级党报,在这样一个重大食品安全议题上发出违背科学与事实的报道,社会影响极为恶劣。如果听任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泛滥而不及时加以批驳,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恐慌,危及中央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纵观科技发展史,每次重大颠覆性理论和技术突破,都会引发激烈的争论,如达尔文进化论、牛痘接种、杂交育种等等,转基因技术也不例外。但转基因安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问题不怕争论和质疑。但是,关于转基因安全性的任何质疑和争论都必须以科学证据为基础,争论回归科学,质疑要有证据。长期以来,国内之所以有转基因产品安全无定论的错误认识,是因为混淆了转基因技术、研发中的转基因产品与通过安全评价的特定转基因产品三个概念。与其它所有高新技术一样,转基因技术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价和有效监管。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关键看转入的基因、表达的产物以及转入过程是否增加了相关的风险,因此需要个案分析,逐个开展安全评价以确保安全。这是世界各国加强转基因安全管理的通行做法,同时也为目前商品化生产的特定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保障。 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通过安全评价的特定转基因产品,如我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品种,其安全性有充分的科学保障的。我国进口转基因大豆能否保障安全?这是一道事关老百姓健康安全的选择题,而非讨论题。 根据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为确保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我国政府依法对进口农业转基因产品实行审批制度。一种转基因产品要申请进口安全证书,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输出国家或地区已经允许该转基因产品作为相应用途并投放市场;二是输出国家或地区经过科学试验,证明该转基因产品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无害;三是经我国认定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检测机构检测,确认该转基因产品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不存在危险;四是有相应的用途管制措施。满足以上条件,并经安委会评价合格后,才能批准发放进口安全证书。 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允许作为相应用途并投放市场,是在我国申请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前提条件之一。以2013年我国农业部批准的三个转基因大豆品种为例,除输出国已批准相同用途外,也在多个国家获得批准,如抗除草剂大豆CV127,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墨西哥、哥伦比亚、俄罗斯、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抗虫大豆MON87701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墨西哥等国家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抗虫耐除草剂大豆MON87701×MON89788已在欧盟、韩国、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等国家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欧盟进口大豆1151万吨、日本进口大豆313万吨,基本上为来自巴西、美国、阿根廷的转基因大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和消费国,2016年转基因大豆总产量为1.17亿吨,出口量为5770万吨,约占总产量的48%,其余52%的转基因大豆在美国国内,以饲料、大豆蛋白粉、大豆油等各式各样产品形式进入市场消费。 我国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安全证书审批,不仅要求输出国已经在国内广泛种植和消费,还需经过由我国农业部委托的技术检测机构进行安全性检测,检测内容包括生存竞争能力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环境安全检测,还有抗营养成份检测及食用安全性检测等。根据验证结果,经过国家转基因安全委员会严格评审,确认不存在食用和环境风险,才能获得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而其他国家的进口审批一般只要求出口商提供证明资料即可。而且我们还参考日本、欧盟、韩国等食品安全标准高的国家批准情况。因此,我国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审批最为严格。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国民营养健康,逐年增加了大豆等粮食的进口。2017年我国进口大豆9542万吨,而且基本上都是转基因大豆。如果中国不进口大豆,就要在国内增加7亿亩耕地生产大豆,才能满足国内食用油和养殖业不断增长的需求。 因此,我国不仅有能力确保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同时转基因大豆进口对于保障我国食物安全和国民营养健康也意义重大。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我国中央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农业转基因技术发展,坚持把发展转基因作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的重大科技战略。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加强作物抗虫、抗病、抗旱、抗寒基因技术研究,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2015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和科学普及。2016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黑龙江日报》这篇专访把转基因技术置于农业绿色发展和老百姓健康的对立面,与国家大力发展转基因的大政方针完全相违背。 绿色农业的内涵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高效安全等。转基因技术的特性是减少农药使用、减少农业投入、耐旱节水、品质改良等。二者并不矛盾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以抗虫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或大豆为例,其应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也可以减少人工除草的投入,免耕密植,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业生产效益。 相反,在黑龙江现有栽培品种和生产条件下,非转基因意味着要使用更多的化学农药,投入更多的人工成本。乙草胺是目前我国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之一,黑龙江省绝大多数地区也采取乙草胺封闭除草方式防除农田杂草,通常春大豆和春玉米每亩用90%乙草胺乳油120-150毫升。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乙草胺为“中毒”,急性毒性LD50(半数致死量,数值越大表示毒性越低)为763毫克/公斤体重。而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使用的草甘膦为“低毒”,大鼠急性经口LD50大于5000毫克/公斤体重,其安全性远远高于目前黑龙江省广泛使用的乙草胺等除草剂。所以,非转基因产品不能与“绿色农业”划等号,与“健康、营养”更无任何关联。用非转基因大豆作噱头,打广告,暗示转基因大豆不安全,误导消费者,是一种极不道德的非正当竞争行为。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在全国排名第一,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具有发展绿色农业的区位优势。但另一方面,黑龙江省农业面临黑土地退化、水资源利用率低下、科技支撑不够、化学品投入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传统大豆产业在国外转基因大豆冲击下举步维艰,毫无招架之功。出于保护传统大豆产业的需要,黑龙江省通过立法禁止转基因粮食作物的种植。但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不是一纸禁令可以解决的。政府“有形的手”伸得太长,去管 “是否发展某一项具体技术”这样本该由市场决定的事情,不仅管不好,还会衍生出许多新问题。通过禁种转基因、建立一个非转基因的“独立王国”,只能是一厢情愿,势必会进一步削弱黑龙江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和传统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无视现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将错失新一轮绿色农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是一种画地为牢的短视行为。 黑土地大豆产业如何走出困境?2018年10月19日《科技日报》题为《黑龙江日报非转基因大豆报道严重失实》的文章已开出了一个好药方,即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竞争力、探索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是黑龙江省大豆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唯一出路。 来源:基因农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