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基因参与新的水稻粒长调控途径》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18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了一个来自野生稻的新的基因位点,可以提高栽培稻粒长和粒重,揭示了新的水稻粒长调控途径,为水稻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野生稻中丰富的等位变异一直是栽培稻育种的基因库。水稻驯化过程中,大量影响产量的优异基因位点被人工选择聚合在栽培稻中,因此绝大多数栽培稻种子比野生稻种子大得多。目前,仍有研究表明在野生稻中存在可提高产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座。

      该研究团队首先构建了一套覆盖野生稻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利用这套野生稻遗传群体,精细定位到一个与粒长相关的基因位点GL12。该基因在籼稻群体中仅有少量的野生稻基因型,平均粒长显著增加。实验表明,野生稻GL12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和转基因过表达株系的粒长、粒重均有提高,且粒长和粒重的增加呈正相关,敲除该基因后粒长、粒重恢复至亲本水平。研究发现,GL12提高了颖壳细胞的长度以及授粉后的灌浆速度,影响了水稻粒长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可直接靶向激活水稻中粒长关键生长调节因子的转录。该研究为野生稻资源的创新利用,以及水稻粒长相关调控途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等项目的支持。(通讯员 卫斐)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pbi.14014

相关报告
  • 《南京农业大学Plant Cell揭示水稻粒长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06-24
    • 研究论文发现与拟南芥中的BR信号通路不同,水稻qGL3通过调控OsGSK3的磷酸化状态和蛋白水平以及OsBZR1的核质分布,进而调控BR信号通路和水稻粒长。这种调控机制的阐明对于利用油菜素甾醇信号中的关键基因进行水稻分子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水稻粒长不仅关系到水稻的产量也决定了水稻的外观品质,因此水稻粒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ice qGL3/OsPPKL1 Functions with the GSK3/SHAGGY-Like Kinase OsGSK3 to Modulate BrassinosteroidSignaling”的研究论文,发现与拟南芥中的BR信号通路不同,水稻qGL3通过调控OsGSK3的磷酸化状态和蛋白水平以及OsBZR1的核质分布,进而调控BR信号通路和水稻粒长。这种调控机制的阐明对于利用油菜素甾醇信号中的关键基因进行水稻分子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刊物The Plant Cell杂志上,论的署名单位为南京农业大学,高秀莹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黄骥教授和张红生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2012年实验室张红生教授课题组从大粒水稻资源材料N411中克隆了控制水稻籽粒长度的基因qGL3/OsPPKL1(Zhang et al., PNAS, 2012)。qGL3编码一个包含两个Kelch结构域的PP2A蛋白磷酸酶(OsPPKL1)。 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qGL3与拟南芥BSU1(Arabidopsis thaliana bri1 SUPPRESSOR1)为同源基因。BSU1是拟南芥油菜素甾醇(BR)信号的正调控因子。最新研究发现,与拟南芥BSU1作用机制不同,qGL3在BR信号途径中发挥负调控作用。 来自于9311和N411的qGL3均能够与GSK3/SHAGGY-Like家族激酶OsGSK3相互作用,而来自于9311的qGL3能够脱磷酸化OsGSK3,来自于N411的qGL3则失去了脱磷酸化OsGSK3的功能,表明来自大粒材料N411的qGL3的功能缺失可能导致了水稻籽粒变长。磷酸化状态的OsGSK3通过蛋白酶体途径被降解,因此qGL3具有稳定OsGSK3蛋白水平的作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OsGSK3可以与BR信号通路中关键的转录因子OsBZR1相互作用并将其磷酸化,进而导致OsBZR1进入细胞质被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相应的,如果qGL3和OsGSK3功能缺失则导致OsBZR1在细胞核中积累,行使转录调控下游BR应答基因的功能。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与拟南芥中的BR信号通路不同,水稻qGL3通过调控OsGSK3的磷酸化状态和蛋白水平以及OsBZR1的核质分布,进而调控BR信号通路和水稻粒长。这种调控机制的阐明对于利用油菜素甾醇信号中的关键基因进行水稻分子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原文标题: Rice qGL3/OsPPKL1 Functions with the GSK3/SHAGGY-Like Kinase OsGSK3 to Modulate BrassinosteroidSignal http://www.plantcell.org/content/early/2019/03/28/tpc.18.00836
  • 《植物所等发现新水稻谷粒大小调控开关》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04-13
    • 水稻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其谷粒大小和形状(粒型)决定稻米的产量和外观品质。近十年来,水稻粒型调控机理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许多重要粒型基因被克隆和研究。但目前已知的多数粒型基因难以归类到已知调控途径,报道的信号通路信息也呈现片断化的特点,极大限制了对粒型调控分子机理的认识,制约了其在作物高产优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宋献军研究组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庄杰云研究组合作,借助现代高通量SLAF测序技术,在水稻中鉴定到超过40个粒型和产量QTL位点。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定位并克隆了一个控制谷粒长度和产量的基因TGW3,该基因编码一个类似于GSK3/SHAGGY的激酶TGW3。研究发现,TGW3是谷粒大小的负向调节因子,能够通过增加颖壳细胞大小、减少细胞数目,从而使颖壳变长,谷粒变大、变重;TGW3的大粒等位基因的第三内含子核苷酸碱基发生转变,改变其mRNA的剪切方式,导致其第三和第四外显子的丢失,其编码蛋白丧失形成二聚体的功能。通过水稻种质资源序列测定分析,研究人员找到了其他两个具有长粒表型的遗传材料,其编码序列与本次发现的大粒亲本相同,显示了该基因位点的稀缺性。进一步研究表明,TGW3位点在水稻驯化过程中,并没有受到人工的选择,将其大粒等位基因TGW3JZ导入主栽品种“黄华占”中可以提高产量10%以上,显示了该位点在水稻高产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潜力。 该研究深入揭示了水稻超大粒的遗传构成,并找到一个新的谷粒大小调控开关,为深入研究作物粒型调控的分子机制和遗传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对高产、优质作物的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Plant上。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应杰政、植物所宋献军组博士研究生马铭和硕士研究生白琛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宋献军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科院“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