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 牵头建设的“秸秆聚乳酸可降解地膜中试平台”启用》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7-29
  • 近日,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的“秸秆聚乳酸可降解地膜中试平台”(以下简称“中试平台”)在晋中国家农高区正式启用。该平台聚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旨在通过秸秆转化技术生产全生物降解地膜,破解农田“白色污染”难题,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启动仪式上,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廖允成表示,中试平台的启用是学校深化产学研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一步。该平台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将实验室研发的秸秆聚乳酸技术与产业化需求紧密对接,为技术从“样品”走向“大田应用”提供关键支撑,有力推动秸秆资源由废变宝,为三晋大地的特色农业注入新活力。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中试平台以我国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原料,运用生物发酵和高分子材料技术,成功将秸秆转化为聚乳酸基可降解地膜。这种地膜在保墒、增温、抑草等方面功能与传统塑料地膜相当,但能在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从而有效避免土壤污染。未来,平台将携手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构建“技术研发—中试放大—产业推广”的全链条体系,还将针对不同生态区域和作物类型,开发多样化产品,如耐低温地膜、功能型控释膜等,以满足农业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该平台的落地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举措。通过“秸秆变绿膜、沃土生金粮”的创新模式,晋中市将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为全国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宝贵的“晋中经验”。

    当前,我国每年因农膜残留造成的土壤污染面积超过2000万亩。中试平台的启用,不仅为秸秆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途径,更通过技术迭代升级,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体跃升。

  • 原文来源:http://www.agri.cn/zx/xxlb/202507/t20250723_8751938.htm
相关报告
  • 《华中农业大学首创秸秆基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8-28
    • 八月,湖北蕲春县迎来再生稻收割期,千重稻浪随风起伏,一派丰收的景象。 望着沉甸甸的稻穗,蕲春县云杰再生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吕云清乐得合不拢嘴,他说:“今年4月,我们在再生稻田里铺上了华中农大李强教授团队的秸秆地膜,效果令人惊喜。不仅节省了除草剂、农药和化肥,还可预计增产10%到15%,更神奇的是,现在田里的地膜已经在降解中了。”李强团队在开展田间试验。华中农业大学供图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业地膜在助力农业增产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聚乙烯(PE)地膜难以生物降解,回收难度大,随着地膜使用量的逐年递增,残留地膜导致的“白色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   农用地膜需要承受田间复杂的环境条件,包括风力、光照老化、机械铺设时的拉伸、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摩擦、土壤的侵蚀等,对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耐穿刺性都有着较高要求。研发低成本、高覆膜性能的生物降解材料是当前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们的技术核心是‘变废为宝’,让秸秆成为地膜的主角,实现秸秆回收—地膜生产—田间应用—降解还田’的绿色农业闭环。”项目负责人、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湖北洪山实验室教授李强介绍,团队通过秸秆细胞壁超分子构造原位调谐技术,实现秸秆粉末与客体高分子高通量复配,直接将原料成本降低40%。同时开发秸秆源木质素绿色塑化剂技术,替代传统工业塑化剂,使地膜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提升至国家标准的2-4倍,可耐受农作物全生长期的田间覆膜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秸秆源木质素不仅有助于地膜材料塑化成型,还能显著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作为土壤有机质组分,木质素还田后还可显著肥田。据测算,该技术能精准调控地膜降解周期在40-180天,可匹配不同作物生长周期,既增温保墒,又环保经济,解决了地膜行业的多个痛点。 目前,相关技术已落地云南、湖北、新疆、四川、江苏等多个种植场景,并在水稻、油菜、烟草、甘蔗、棉花、玉米等作物上完成百亩级示范应用,增产增收效益显著。
  • 《控-减-用”组合拳助力农业绿色转型》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5-14
    • 4月28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牵头,在天津市武清区天民蔬菜基地举办“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区现场观摩会。项目聚焦当前我国农业氮素淋溶污染问题,现场引发多位专家热议,充分展示了“高产”与“环保”融合的中国式解决方案。 项目团队聚焦施肥过量、灌水不当、尾菜处理等长期困扰集约化蔬菜生产的关键难题,创新构建“三大技术组合拳”:一是智能水肥调控系统,融合氮素光学传感器与作物营养诊断模型,精准匹配作物需肥需水,实现肥水高效利用与污染源头控制;二是碳材料靶向阻控技术,利用生物炭、腐殖酸等碳材料构建“海绵耕层”,拦截淋溶氮素,提升土壤持水保肥能力;三是尾菜基质化与肥料化循环技术,将尾菜、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转化为高活性栽培基质和液体有机肥,实现“废弃物减量—氮素再利用—耕地增质”的良性循环。 该模式在番茄、黄瓜等设施蔬菜中开展系统试验示范,实测数据显示:氮肥投入量减少30%以上,氮素淋失削减56.9%—78.7%,氨挥发量下降35%;同时蔬菜增产超过2000公斤/公顷,耕层土壤有机质显著提升,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此次现场观摩重点展示了多项核心技术装备与平台系统,包括:氮素光学传感器、农田氮素淋溶水质水量一体化自动监测装备、“农田氮素淋溶预测预警平台”等,涵盖了从氮素监测、预警、阻控到再利用的全过程。设备能够实时获取包气带氮素迁移规律,提升氮素淋溶风险的识别与应对能力。 自2025年起,该技术模式将在华北、西北、东北等氮素淋溶高风险区推广,预计覆盖面积超万亩,每年可减少氮肥淋失数十吨。多位行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农田地块”的快速转化,标志着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已步入“技术红利”释放期,为全球集约化农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