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技术迭代升级倒逼计量测试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16
  • n型高效电池组件市占率快速提升,不同电池技术多元化发展,给光伏电池效率计量测试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日前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光伏行业技术快速进步,TOPCon、HJT、xBC等n型高效电池技术推进速度逐步加快,但在技术推进过程中,由于受电池结构和工艺差别、各家测试装置不同、标准电池溯源机构差异、电池电容效应等因素影响,准确测量电池效率的难度增大,各家测试机构数据偏差也较大。

    上述背景下,为推动光伏电池效率标定的准确性、科学性、规范性与一致性,促进行业长期良性发展,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光伏电池效率计量测试能力的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希望从标准制定、计量测试能力等方面多措并举,打造积极的计量测试环境。

    检测标准要适配新技术

    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计量师熊利民看来,光伏电池及光伏组件技术的进步正倒逼相关测量技术发展创新。

    赛迪智库光伏产业形势分析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2024年,随着n型电池规划产能逐步放量,以及下游对于n型电池的市场需求拉动,n型电池的市场占比将快速提升,由2023年的接近25%提升到50%,至2025年将迅速提升至80%,成为电池技术的主流。

    随着光伏技术迭代升级,因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引发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其中技术及标准不统一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熊利民以HJT举例说:“作为新兴光伏电池技术,HJT近年来才逐渐实现量产,行业对其性能评估、测试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致使各检测机构在测试标准上可能存在差异。”

    熊利民进一步表示:“比如,为了增加光电转换效率,光伏电池在紫外和红外波段都做了技术增强,这就导致光谱适配度波段范围有变化,相关标准也需要适配。行业亟待推出更精准的检测标准,推动HJT等技术健康、有序发展。”

    规范企业电池效率标注

    “TOPCon、HJT等新技术产品相继出现,并逐渐形成量产规模,是推动光伏电池效率标定的科学性、规范性与一致性的原因之一。”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有的企业模糊电池效率的表达方式,不告知究竟是实验室效率还是量产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光伏电池效率的准确性。”

    6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召开的光伏电池效率标定问题研讨会提出,要提升倒推光伏电池效率标准的科学合理性。目前,以TOPCon为主的光伏电池测试效率大幅高于入库效率的现象不正常、不规范,不仅会影响国家相关行业管理政策技术指标值的设置,也会影响HJT、xBC等其他技术的效率标定。

    为此,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呼吁,企业及行业需共同努力,尽快使以TOPCon为主的光伏电池测试效率回归真值,杜绝和抵制不负责任随意提供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测试结果的行为。

    7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对光伏制造项目、企业资质与工艺、能耗等多方面做出规范性要求。相较2021年版本,对相关产品技术指标要求有所提高。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方面,要求现有n型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25%、新建及改建项目电池效率不低于26%。

    券商中信建投期货认为,上述政策出台落地后将有助于加强行业格局重构,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而针对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方面的要求,则体现了对光伏电池实际检测标准的重视,预计未来相关标准将更加严格,助力光伏电池测试效率回归真值。

    持续提升计量公信力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进测量体系建设。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部、工信部、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计量基准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得到大幅提升,数字化量传溯源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部分重点领域测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研制成功一大批国产测量仪器设备,新建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核心测量仪器设备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持续发力,在《倡议》中提出,加强标准电池的权威溯源能力,可不间断溯源至SI国际单位制,并确保在开展业务及宣传等工作中,对外公布的电池测试效率溯源至SI国际单位制;推动相关测试标准的制修订,加强测试与计量的培训,提升光伏测试与计量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倡议》明确,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电池的比对测试和技术交流,降低测试不确定性,共同维护良好的计量测试环境;提升企业实验室和产线测试设备计量校准能力,保持量产效率测试与标准电池组件的一致性;依托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成立技术专家组,当企业待发布的电池测试效率值高于行业认可的权威效率记录表中记录的同类型电池技术效率记录时,由技术专家组至少5位第三方技术专家进行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论证后再公开发布。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指出:“检测认证机构处在标准应用与推广的前沿,在进行每一项检测与认证业务时都需要有相应的检测认证规范、实施规则和标准支撑,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与检测认证机构的合作。”

    熊利民表示:“希望更多企业跟我们一起收集更多的数据,尽快形成相关标准,并推动其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标准化技术团标、行标、国标。”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guangfu/2024/08/13/detail_20240813171934.html
相关报告
  • 《技术创新是光伏产业发展第一动力——访英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绪龙》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01
    • 我国光伏产业进入新一轮扩产周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初至2022年11月,我国光伏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80个,其中不乏投资额更高、技术更新的N型TOPCon太阳能电池或组件项目,百花齐放的技术发展态势明显,竞争愈发激烈。 图为英利能源高效组件智能工厂 在英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绪龙看来,创新是光伏产业发展的主线,良性竞争是促使光伏产业迅猛发展的关键。“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光伏产业发展机遇空前,行业持续走热。市场期待光伏成为能用、可用、实用的优质清洁能源,要达到社会和消费者的期望,就必须依靠竞争。” 创新方向渐明 “光伏产业化始于2004年,电池效率从当时的约10%提升到目前的25%左右,即同样面积的发电量达到此前的2.5倍。”尹绪龙表示,“组件成本降幅达到90%。工艺技术及设备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电池转换效率。” 如今,光伏已经成为最具成本竞争优势的清洁能源,同时技术的迭代升级也推动光伏供应链实现规模性经济生产,产能扩张迅速。不过,尹绪龙强调,未来的技术创新将不仅依靠装备、工艺技术和材料,而是以新型电池结构的研发及产业化为方向。 目前,P型PERC电池是市场主流,据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推算,其理论效率约在24.5%,而N型TOPCon电池的理论效率可达28.7%。市面上P型PERC产品效率越来越接近理论极限,N型TOPCon产品则因理论效率更高被看作是新一代产业化技术。 “N型TOPCon一直是我们重点布局的技术之一。‘十三五’时期,我们牵头完成了‘高效同质结N型单晶硅双面发电太阳电池(TOPCon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线示范’项目,突破制约电池技术发展的瓶颈,提升了电池的整体性能,建成了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线。系列成果引领了光伏产业技术进步,为光伏行业N型TOPCon电池产业化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尹绪龙说。 技术拐点将至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9年以前,N型和P型产品实验室效率刷新纪录的频率基本持平,随后N型技术快速发展,N型破纪录次数远超P型。2022年,我国光伏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刷新14次,其中10次为N型电池。2022年,N型TOPCon和异质结电池市场占比达8.9%,较2021年的3%大幅提升,预计2023年将达到21.1%。 尹绪龙指出,中国光伏企业不仅要站起来,更要走得稳、跑得快,这就需要打造核心竞争力。作为我国少有的在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的产业,刻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基因里的就是技术创新。而新技术研发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其能否投入市场,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商业化运行。 N型TOPCon正站在发展的新航道。随着N型TOPCon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产业加速扩产。2022年8月,英利能源5吉瓦高效N型太阳能电池材料产业园开工,预计今年投产。2023年开年以来,麦迪科技、横店东磁等多家光伏上市企业宣布,拟投建N型TOPCon产品相关产线,投资热度不减。在此情况下,市场出现“光伏产业竞争进入白热化”“警惕产能过剩”的声音。 对此,尹绪龙认为,光伏是一个市场化很充分的行业,充分的发展与竞争,促使产业技术创新、迭代加速。市场决定产业潜力,市场需求引发产业技术拐点,倒逼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一旦光伏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其未来发展必然要靠创新和技术进步。产业内的良性竞争将给产业带来积极影响,引领产业技术进步。” 持续加大投入 在采访中,尹绪龙多次强调,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作为未来我国重要的能源之一,光伏必将站上历史舞台,成为未来发展的强劲引擎。“要提高光伏电力在可再生能源中的比例,推动居民、企业等各类人群采纳光伏用电,就要推动光伏成本的下降。目前,全球光伏行业的重点已经从降低资本支出转向降低项目度电成本,而成本的下降有赖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规模效应的不断扩大。因此,要持续关注光伏技术发展动向。” 国家能源局联合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能源发展的第一动力,将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相关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增长点。“因此,未来我们仍将关注光伏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持续加大投入。一方面继续推动TOPCon等技术快速产业化,支撑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高效、安全、绿色的清洁能源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将重点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构筑更高效、更经济、更可靠的光伏用电方案。”尹绪龙说。 此外,尹绪龙还透露:“N型TOPCon是我们2023年发力的重点,希望N型产品在国外市场和国内高端市场销售上取得突破。要把技术创新的每一步都做扎实,接受市场的检验,真正让消费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 《光伏技术进入迭代活跃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8
    • 光伏产业步入新一轮技术创新活跃期。 日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回顾今年上半年光伏产业技术发展情况时指出,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端技术方面实现了较快迭代和发展。“光伏技术创新十分活跃,不管是太阳能电池端,还是组件端,新技术层出不穷,都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 分析机构集邦咨询旗下新能源研究机构EnergyTrend认为,技术演进为降本增效提供新路径。随着N型产品量产再加速,产业链各环节都纷纷围绕着N型产能的落地做出新布局,各家对技术路线的选择趋势也更为确定。长期来看,降本增效的终极目标会驱动技术发展,后续技术发展将在此目标上进一步实现多种先进技术叠加、设备降本、效率突破、成本进一步降低等,未来潜力巨大。 新产品层出不穷 “比如LECO/LIF技术(一种促进金属和硅之间电子传输的技术,可提升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现在已经逐步取代激光SE技术成为TOPCon产能标配;少银化/无银化方面,银包铜、铜电镀等技术也在进一步推广。此外,栅线(光伏组件上分布的横竖线条,负责电流传导)也是如今行业内关注的重点,SMBB(超多主栅)、0BB(无主栅)技术在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端推广应用,促进光伏产品降本增效。”王勃华列举了一系列光伏技术进步方向,他认为,随着新产能快速释放,各项技术市场格局不断重塑。 在行业咨询公司InfoLink Consulting太阳能分析师杜加恩看来,随着全球市场对太阳能电池效率愈发重视,P型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已达瓶颈,电池技术的迭代势在必行。截至2023年底,在高效电池三大主流技术中,TOPCon规划产能超过1700吉瓦,落地产能约600吉瓦以上;异质结总规划产能约391吉瓦,落地产能约50吉瓦;BC规划产能约159吉瓦,落地产能约44吉瓦。 王勃华也特别提及BC技术:“在所有技术路线中,发展最快的是BC和钙钛矿技术。BC技术方面,除了龙头企业主推外,多家企业都将其视为一种技术储备,还推出了相关产品。钙钛矿和钙钛矿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也实现了提升。” 今年国内外光伏展会上,P型产品已难见踪影,BC、TOPCon、异质结、钙钛矿产品成为标配。中银证券表示,隆基绿能、爱旭股份均推出了BC技术新品,TCL中环、晶科能源、钧达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等多家光伏企业也已有BC技术相关储备。 平台技术受关注 新技术百花齐放,市场争奇斗艳。光伏产业从不缺乏创新,技术之间的竞争也从未停止。但随着新一轮技术迭代高潮的出现,各方对不同技术的评价毁誉不一,企业间技术路线之争愈演愈烈。 有分析机构指出,由于P型产能可转换为TOPCon产能,相关技术和设备发展较为成熟。另有券商分析,龙头企业纷纷押宝BC技术,将带动上下游供应链快速导入。 实际上,上述两种技术并不是直接竞争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指出,BC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是一种平台技术,可以“嫁接”其他任何技术,促进太阳能电池效率提升。不管是TOPCon,还是异质结,都可以与BC技术相结合发展。 隆基分布式业务全球市场负责人霍焱介绍:“BC技术即背接触技术。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光激活硅原子中的电子,电子产生位移,电流通过横竖分布在组件中的栅线引导出来。栅线虽然肉眼看着很细,但仍然会对阳光形成遮挡,而BC技术将正面的栅线移至背面,增加了2.27%的光线吸收。” 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朱晓岗给出了一组数据: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银川户外实证基地对隆基绿能Hi-MO X6极智家(防积灰设计)组件进行了7个月的发电测试,相比常规组件,该组件月度相对增益达2.84%,最高月相对增益达5.4%,最高日增益达10%以上。“该组件的独特设计可以让积灰随雨、雪自然滑落,有效防止积灰积雪,提升特殊极端天气下的单瓦发电量。” 朱晓岗说:“我们还基于IEC TS 63556标准对隆基绿能BC组件进行了验证测试,其衰减值保持在2%左右,远低于其他TOPCon产品。” 应用场景需区分 王勃华提出,随着市场逐渐发展成熟,组件端方面的创新则体现在应用场景更加细分且多元化。“企业针对不同环境推出了不同的产品,比如,滩涂场景下的抗盐雾技术、防腐蚀技术,沙戈荒场景下的防积灰技术、防风技术等。” 朱晓岗认为,针对不同组件产品,除了电池技术路线外,其表现与封装技术、所处环境、应用场景、安装方式及电站类型等均有关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摒弃片面看待一个产品表现的逻辑,而是从全局角度出发,选择适合的产品。 霍焱表示:“BC技术产品特别适合分布式场景。由于建筑特点和安装环境,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组件倾角不会很高,背面发电微乎其微。技术创新对应的是市场需求。” 沈文忠也强调,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看具体应用场景,BC技术产品在分布式场景下拥有更大优势。 “自去年9月宣布BC技术战略至今,公司BC组件全球已出货超过10吉瓦。”隆基绿能分布式业务中国区总裁牛燕燕指出,“2025年将迎来BC技术爆发期。到2025年底,我们一代BC技术产品的产能将达到20吉瓦,二代BC技术产品产能达50吉瓦。光伏产业正处于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技术迭代的快速发展期。新产品一定要从客户需求出发,最根本的逻辑是在有限的面积之上安装更多的高功率组件,提升发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