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18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10
  • 从1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消息,山东省有18项成果(通用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6项,均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参与单位获奖12项,其中包括淄博泰光电力器材厂作为参与单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也是时隔三年,我省单位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整体看,山东获奖情况继续位于全国前列。 
      来一起膜拜下这些创新先锋吧! 
      在国家的重大工程建设中,山东创新发挥力量。淄博泰光电力器材厂作为参与单位,参与完成的项目“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也是时隔三年,我省单位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作为参与单位,参与完成的项目“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企业日益成为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的主体。作为参与单位,青岛镭创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项目“低发散角半导体光子晶体激光器关键技术及应用”、“高效视觉特征分析和压缩关键技术”,分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我省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仍然集中在山东创新的传统优势领域,其中,农业领域2项,医药领域2项,国土资源领域2项。具体获奖项目分别是:青岛农业大学牵头完成的“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山东农业大学牵头完成的“抗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山农20及其选育技术”,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牵头完成的“肺癌精准放射治疗关键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坎地沙坦酯原料与制剂关键技术体系构建及产业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完成的“提高轻油收率的深度延迟焦化技术”,山东科技大学牵头完成的“煤矿深部开采突水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 
      省属单位成为获得国家奖的主力。在我省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奖的6个项目中,省属高校、医院和企业占了5个,省属单位科技创新和服务全省经济发展的能力稳步提升。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提名两项植物保护领域成果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8-01-18
    • 中国科学院日前对提名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进行公示,其中包括2项植物保护领域成果。 1 一种扩大杀虫谱高效杆状病毒生物农药的研制和产业化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江西新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昆虫杆状病毒具有高效、安全、无污染,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是防治害虫的安全生物农药。但其产业化难,存在杀虫谱窄、杀虫速度慢、对紫外光敏感和生产成本偏高等4个世界性技术难题,难以大规模发展。该项目通过4个发明点取得突破:① 发现并分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广谱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中国株(MbMNPV-CHb1),该病毒可防治32种害虫,对我国11种重要农林害虫具有高杀虫活性,解决昆虫病毒杀虫谱窄,1种病毒只能防治1种害虫的技术难题;② 发明用两种替代宿主交替生产1种昆虫杆状病毒方法,解决该病毒难以用原始宿主大规模生产难题,并防止病毒长期在单一替代宿主中复制可能出现变异的风险;③ 发明新型环境友好昆虫病毒速效剂、光保护剂,用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芳香族氨基酸等分别作为速效剂和光保护剂,研制杀虫速度快且高抗紫外光的制剂,解决杀虫速度慢和对紫外光敏感的难题;④ 创新生产工艺,发明病毒生产机械设备,发明病毒真菌生物防虫有机肥制作工艺,通过循环利用和减少劳动力解决生产成本偏高问题。广谱高效杆状病毒杀虫剂获得 4个制剂农药登记证、1个原药农药登记证,1个欧盟有机认证,建成年产千吨级昆虫病毒制剂生产线,在我国21个省(市、区)累计应用 4,066万亩,取得显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了我国及全球昆虫病毒生物农药产业发展。该项目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 寡糖植物免疫诱导剂创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大连凯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大连中科格莱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该项目创制了系列寡糖植物免疫诱导剂并实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项目首先创制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多糖降解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酶法和膜分离耦合的寡糖制备工艺,攻克了寡糖制备过程中聚合度难以调控的技术瓶颈,实现了技术创新,形成清洁高效、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工艺路线。建立了系列寡糖单体分离技术,得到单一聚合度寡糖标准品30余种,制定了氨基寡糖素农药原药和母药的行业标准,并已实施。发现寡糖诱导植物抗病、抗逆等多种生物功能,深入揭示寡糖作用机制,提出糖链植物疫苗的新概念,攻克功能与机制的瓶颈问题。在上述基础上,研制出10余种寡糖植物免疫诱导剂并成功实现产业化,获得农药登记证11个,肥料登记证3个,建成1条年产寡糖百吨级原药生产线和两条年产千吨级寡糖植物免疫诱导剂生产线;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研究并优化了寡糖植物免疫诱导剂在主要农作物上的田间应用技术,建立了以寡糖为核心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目前已在全国大规模应用推广8,580万亩次,取得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200多亿元,带动了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为解决我国食品安全及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和产品保障,实现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蛟龙" 荣获国家科技大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1-12
    •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由国家海洋局推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国家海洋局主导的项目首次获得该奖项一等奖。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团队代表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左春丽 摄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潜水器本体、母船及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培训、应用体系等4个方面。在国内仅有600米级载人深潜技术的基础上,组织100多家单位通过连续十余年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解决了7000米大深度耐压、密封、安全技术,可靠水声通信技术,深海复杂环境下精细作业技术等世界性难题,成功研制了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建立了完整的研发和应用体系,创建了载人潜水器深潜作业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由跟跑向领跑的跨越。 该项目自2002年6月立项,于2009年开始海上试验,连续4年成功完成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海上试验,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62米的世界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3年~2017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转入试验性应用阶段,先后在我国南海、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7大海区下潜,涵盖了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实现了100%安全下潜,主要为国家海洋局深海资源勘探计划、环境调查计划,科技部“973”计划,中国科学院深海先导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部计划5大计划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 自海上试验以来,蛟龙号共成功下潜158次,17个潜次作业水深超过6000米,连续大深度安全下潜。总计历时517天,总航程8.6万余海里,获得了丰富多样的海底样品,摄录了大量视像资料,取得了许多国际前沿科研成果。15年来,蛟龙号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软件著作权7个,发表论文180篇,制定行业标准2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蛟龙号的研制和应用开辟了我国深渊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全国开放共享的机制,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科研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社会效益,为人类探索海洋、研究海洋、保护海洋做出了突出贡献。蛟龙号已成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国重器”。 据悉,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有271个项目和9名科级专家,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1项。除了蛟龙号,涉海获奖的还有: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鱿鱼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参与的国家海岛礁测绘重大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远海域定位导航与通信融合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