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电场和磁场中的微电解增强牛奶粪便的厌氧发酵》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9-07-03
  • 必须通过厌氧发酵工艺改进木质纤维素和甲烷(CH4)含量的降解速率,以促进厌氧有机废物的正常运行,无二次污染,成本低。本研究在弱磁和低操作电压(0.3~0.8 V)下研究了牛粪(DM)的嗜温厌氧发酵。结果表明,电场和磁场(EMF)的作用可以显着促进发酵,提高沼气中CH4含量,加速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速度。 Fe-C微电解强化了DM的厌氧发酵,最高CH4含量为87%,纤维素降解率为36%,增加了125%,木质素降解率为23%,在0.5 V负载下增加了203%电压和弱磁场。宏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EMF和Fe-C微电解不仅可以促进微生物多样性,还可以增加不同阶段功能微生物的丰度。该发现为木质纤维素的非凡效率降解和厌氧发酵微生物系统的电磁调节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基础。

    ——文章发布于2019年6月14日

相关报告
  • 《中国华电雄安实验基地国内首个小型化干式厌氧发酵项目成功产气》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9-10-12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提到要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近日,中国华电依托国家能源生物燃气高效制备及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实验)中心雄安实验基地开展的国内首个生物质秸秆与畜禽养殖废弃物混合进行干式厌氧发酵的项目顺利产气,平均日处理原料4吨,日产沼气280标立方、沼渣3.6吨,年节约标煤约60吨、减排CO2约900吨。通过项目实施,中国华电成功掌握了干式厌氧发酵技术及在此基础上再创新研发的沼液“零排放”干湿耦合厌氧发酵技术,形成了“理论研究-专利转化-工程应用”的完整转化应用体系。通过该技术,该项目以白洋淀芦苇和当地畜禽养殖废弃物为原料,具有原料适应性强、处理过程能耗低、无废水排放、管理方便等特点,可有效的解决传统湿式厌氧发酵沼液排放污染等技术难题。
  • 《来自微藻的生物氢的厌氧固态发酵小球藻生物质》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7-06-24
    • 微藻生物量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性固体(VS),使其在发酵过程中用作原料。在该研究中,微生物藻类小球藻被用作在厌氧固态发酵(ASSF)中氢生产的唯一底物。对采用中央复合材料的响应面法(RSM)对选定的关键变量,即总固体(TS)含量,初始pH值和接种量(F / I)比(以VS为基准))进行了优化设计(CCD)。发现TS含量和F / I比对氢气产生具有统计学意义。在38.83%TS,pH 6.03和F / I比为4.33的最佳条件下,实现了165±12mL H2的最大产氢量,相当于18.58mL H 2 / g VS和0.28L H 2 / L反应器。发现乙酸和丁酸是发酵生物质中主要的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MP)。基于生物量的组成,小球藻的理论生物转化方程式,提出了生物质与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