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十分巨大,但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耕作制度、化肥农药的使用,农业对气候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农业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式有:氮和磷的排放、灌溉和杀虫剂的使用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向耕地和牧场的转变。其中农业以及土地使用的变化已经造成了25%的温室气体排放。在非洲大陆,这种可能由农业造成的气候变化正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以西非为例,据预测随着雨季变短,以及受更加频繁的旱涝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农业产出可能会减少25%。为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世界银行正在支持一系列项目使农民从气候智能型农业中受益。
气候智能型农业是一种综合性方法,能够帮助农民种植更多作物,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并减少收获后的损失,同时降低牲畜、作物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西非,通过由世界银行支持的西非农业生产力项目(West Africa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Program, WAAPP),近600万农民学会了如何通过使用项目研发的160种气候智能型作物品种来实现“气候智能”。在这一项目的帮助下,农业产出至少增加了30%。在塞内加尔,由于种植季节雨水缺乏导致作物枯萎,产量低下,使得农民只好通过补种来减少损失。目前,WAAPP下的一个紧急项目正在为当地的近2,000吨认证玉米、小米和高粱种子的出售情况提供一次性补贴。改良品种的作物成熟期更短、更耐旱,因而产量更高。在赞比亚,农民采用农林间作法,将玉米种植在合欢树下,即便不使用昂贵肥料,也能获得比以往高出3倍的收成。
另外,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印度18个邦的170万乳牛养殖家庭目前采用了更好的奶牛饲养方式。利用当地、当季的绿色饲料和谷物大大增加了牛奶产出,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将甲烷排放降低了约12%,同时每头牛每日的净经济回报增加了约25卢比。在越南,通过交替使用干种和湿种水稻栽培技术,使超过33,000名农民的收成提高了约10%。同时,这种方法使用的肥料更少,从而降低了稻田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
在今年早些时候,世界银行批准了尼日尔的气候智能型农业支持项目(Niger Climate-Smart Agriculture Support project)。本项目是世界银行首个专门致力于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非洲项目,也是世界银行帮助非洲应对气候变化计划中所提到的。这一项目将会使得约50万农民和44个农牧区直接受益。世界银行已经把气候智能型农业作为所有行动的重要部分。2015年,世界银行有一半的农业项目都达到了气候智能型农业的三个目标:即增加产出、提高适应能力和减少碳足迹。同时,智能型农业带来的好处还包括减少水体氮污染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人们逐渐意识到,要达到巴黎制定的减排目标,农业在全球减排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第21次缔约方大会(COP 21)上,作为国家自主贡献(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INDCs)或国内气候行动计划的一部分,113个国家致力于降低农业领域的排放。世界各国政府、科学家以及农民都在采取措施,努力发展可持续气候智能的全球粮食体系。总之,要养活全世界的未来人口,就需要大力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
(编译 吴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