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钠离子高熵氧化物正极研究方向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10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122214、52394174、52202332)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胡勇胜研究员团队与合作者在钠离子高熵氧化物正极研究方向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调制晶面应变实现钠离子高熵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结构稳定性(Tailoring planar strain for robust structural stability in high-entropy layered sodium oxide cathode materials)”为题,于2024年8月2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4-01616-5。

    高熵层状氧化物因在其层状结构中的过渡金属层(TMO2)中具有多组元耦合的高熵构型,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展现出了多种优势,如延迟相变改善循环性能,拓宽离子传输通道提升倍率性能和调控电子结构增加电荷补偿容量。然而,含有不同离子质量、半径尺寸和价电子构型的过渡金属离子在TMO2层中可能会导致材料发生严重的晶格应变。因此,在设计高熵材料时,合理的元素选择至关重要,开发出既能有效抑制晶格应变,又能最大化利用高熵效应稳定材料的设计策略,对推动高熵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应用非常关键。

    基于此,研究团队设计了两种O3型高熵氧化物(图):在TMO2层中仅含3d过渡金属的氧化物NaNi0.3Cu0.1Fe0.2Mn0.3Ti0.1O2(NCFMT)和以Sn取代Ti的非全3d过渡金属的氧化物NaNi0.3Cu0.1Fe0.2Mn0.3Sn0.1O2(NCFMS),并系统研究了两种材料的结构特征和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这两种材料在原始状态下都表现出均匀的元素分布,但NCFMS由于所含过渡金属离子大小、质量和价电子构型不匹配导致晶格畸变,在TMO2层内展现出明显的晶格应变。像差校正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和原子级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EDS)对循环后的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在循环过程中,TMO2层中的本征应变和累积晶格应变会促进金属离子的迁移,进一步导致NCFMS正极颗粒内部和表面的元素偏析和裂纹形成。相比之下,NCFMT全3d过渡金属组成具有更好的结构-电化学兼容性,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显著提高,有效减少了电极材料的晶格应力积聚、离子迁移和机械化学疲劳损伤,因此具有优异的半电池和全电池循环稳定性。

    本研究为高熵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元素组成设计指明了方向,并为开发适用于钠离子电池的长寿命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提供了潜在解决方案。

  • 原文来源: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8/info93511.htm
相关报告
  • 《我国学者在钠离子高熵氧化物正极研究方向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10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122214、52394174、52202332)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胡勇胜研究员团队与合作者在钠离子高熵氧化物正极研究方向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调制晶面应变实现钠离子高熵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结构稳定性(Tailoring planar strain for robust structural stability in high-entropy layered sodium oxide cathode materials)”为题,于2024年8月2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4-01616-5。 高熵层状氧化物因在其层状结构中的过渡金属层(TMO2)中具有多组元耦合的高熵构型,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展现出了多种优势,如延迟相变改善循环性能,拓宽离子传输通道提升倍率性能和调控电子结构增加电荷补偿容量。然而,含有不同离子质量、半径尺寸和价电子构型的过渡金属离子在TMO2层中可能会导致材料发生严重的晶格应变。因此,在设计高熵材料时,合理的元素选择至关重要,开发出既能有效抑制晶格应变,又能最大化利用高熵效应稳定材料的设计策略,对推动高熵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应用非常关键。 基于此,研究团队设计了两种O3型高熵氧化物(图):在TMO2层中仅含3d过渡金属的氧化物NaNi0.3Cu0.1Fe0.2Mn0.3Ti0.1O2(NCFMT)和以Sn取代Ti的非全3d过渡金属的氧化物NaNi0.3Cu0.1Fe0.2Mn0.3Sn0.1O2(NCFMS),并系统研究了两种材料的结构特征和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这两种材料在原始状态下都表现出均匀的元素分布,但NCFMS由于所含过渡金属离子大小、质量和价电子构型不匹配导致晶格畸变,在TMO2层内展现出明显的晶格应变。像差校正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和原子级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EDS)对循环后的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在循环过程中,TMO2层中的本征应变和累积晶格应变会促进金属离子的迁移,进一步导致NCFMS正极颗粒内部和表面的元素偏析和裂纹形成。相比之下,NCFMT全3d过渡金属组成具有更好的结构-电化学兼容性,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显著提高,有效减少了电极材料的晶格应力积聚、离子迁移和机械化学疲劳损伤,因此具有优异的半电池和全电池循环稳定性。 本研究为高熵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元素组成设计指明了方向,并为开发适用于钠离子电池的长寿命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提供了潜在解决方案。
  • 《我国学者发现极化高熵钙钛矿氧化物的巨电卡效应》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11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488302, T2342010等)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钱小石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在无机电卡制冷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高极化熵钙钛矿氧化物中的巨电卡效应(Giant electrocaloric effect in high-polar entropy perovskite oxides)”为题,于2025年4月9日发表在《自然》(Nature),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768-8。 电卡效应是极性电介质在电场下发生可逆极化熵变的宏观热效应。由于其具有零温室效应、高能效、易于轻量化的特点,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未来制冷技术。无机铁电陶瓷由于具有较高的极化强度,长期以来作为一种主要的电卡制冷材料被广泛研究,然而,当前性能较好的电卡陶瓷含有大量铅、钪等元素,其大规模生产将面临额外的环境与成本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团队研究人员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具有极化高熵状态的无铅钙钛矿氧化物,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电卡效应,并揭示了其内在构效关系。研究人员在钛酸钡陶瓷的A和B位同时针对性地取代多种元素,扰乱极性结构的有序度,创制了具有晶格级混乱度的“极化高熵陶瓷”,显著增强了无铅铁电陶瓷中的巨电卡效应。目标材料可以在外加电场(10 MV/m)下,表现出最大10 K的绝热温变和室温附近60 K的大工作温度窗口。该研究为电卡制冷技术提供了关键材料的创新设计方法,并跨尺度制造了集成化的多层电卡制冷新工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