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保护芜湖实践的几个关键词》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wangyang
  • 发布时间:2020-08-29
  • 芜湖水资源丰富,长江从市域西缘流过,青弋江、水阳江、漳河贯穿境内,黑沙湖、龙窝湖、奎湖散布其间,全市水域面积达478平方公里。水是芜湖市的发展根基,也是芜湖市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泉。

    由于多年来的无序利用和过度开发,芜湖市水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河流、湖泊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水环境承载力不足,对芜湖市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了一定制约。治好水的问题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是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国之大计,也是芜湖市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2018年7月18日,三峡集团与芜湖市政府签订《共抓长江大保护共建绿色发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芜湖市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厂网一体、流域统筹”,这是三峡集团为芜湖市开出的治水良方。两年来,芜湖共抓长江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来看长江大保护的芜湖实践的几个关键词。

相关报告
  • 《读懂创新的五大关键词——从全国两会看科技自立自强》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1-03-11
    • 面向未来,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关键是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到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科技创新关键词?释放出哪些信号? 关键词一: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我们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基础创新能力就要过硬。”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达了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关切。 困扰中国科技发展的“卡脖子”之痛,根在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代表指出:“当前我国面临一些‘卡脖子’难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基础不牢”。 2月25日,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航空工业集团光电专业特级技术专家羊毅(左)与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做实验。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规划纲要草案打出了强化基础研究的创新组合拳。 “基础研究是科研的总开关,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牢基础。”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继委员表示,做强基础研究才能将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研究人员在华中科技大学引力实验中心磨制用于精密测量引力的钢球(2018年4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这些政策有的放矢,含金量高。”周玉说,只有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发现重大科学问题,加强基础研究,才能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二:战略科技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草案中,都提到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5G遇上北斗,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两会上,中国移动浙江公司董事长郑杰代表向人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当5G与北斗融合,将形成一个从天上到地下全范围覆盖的信息服务网络,构建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信息时空体系,持续释放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动力…… 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进营地,中国移动工作人员在调试5G基站(2020年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对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卡脖子’难题,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至关重要。”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委员说。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毫米波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董胜波委员认为,我们应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统筹上下游创新主体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创新合力。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一台安装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播种机在播种棉花(2020年4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李华北 摄) 关键词三:人才创新活力 规划纲要草案鲜明地将人才定位为“第一资源”,强调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受制于压任务、定指标、求数量等一些科研评价倾向,不少科技人员表示“压力山大”。 “这种算工分式的做法,会让一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委员说。在袁亚湘看来,应取缔不合理的评价指标,破除不利于科研人员健康成长的“藩篱”,让他们安心、潜心、舒心研究。 上海植物园科研人员程琳(左)、张蕾蕾在温室观察记录花菖蒲新品种生长情况(2020年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坚持问题导向,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这些暖心的政策令来自科技领域的代表委员们非常振奋。 “创新正从单点突破走向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说,“期待这些政策尽快落地生根,让广大科研人员更有获得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共同进步。” 关键词四:揭榜挂帅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要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规划纲要草案就“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在进行聚合物驱油实验(2019年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英雄不论出处,能者尽展其才。”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代表认为,“揭榜挂帅”等机制的实施,能让企业和更多创新主体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良好局面。 “‘揭榜挂帅’就是要让能者上、让有为者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代表认为,科技创新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有先进的原创科研成果,“立地”就是要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从科学技术到管理模式全方位创新。 关键词五:企业创新主体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如果仅靠“一招鲜”,很难“吃遍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五指并拢成一个拳头打出去才有力。”赵继委员建议,由龙头企业当盟主,各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及投资机构共同参与,研发关键共性和前沿核心技术。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车间进行生产工作(2020年2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企业投入的增长释放了创新创造的热情与活力。”沈阳鼓风机集团董事长戴继双代表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赢。 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代表说,近两年公司研发费用实现翻番增长,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入公司,目前公司聚集了近百名归国留学人员,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黑龙江飞鹤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专属的甘南县瑞信达原生态牧场,工作人员在检查一辆刚装完鲜奶的全封闭低温安全运输车(2018年10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说明国家对企业创新充满信心和期待,让我们备受鼓舞。”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代表认为,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政策活了,创新活水就能充分涌流。(胡喆 徐扬 杨思琪 董瑞丰 孔祥鑫 李鲲 张紫赟) 来源:新华社
  • 《未来我国机床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三个关键词解密!》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6-21
    • 2018年4月9日到13日,第十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CCMT2018)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展会期间,日本机床协会举办了JIMTOF发布会。在发布会上日本机床工业协会会长饭村幸生、日本机床工业协会专务理事十丸雍二以及株式会社东京国际展览中心代表董事兼总裁石原清次分别发表了讲话。其中,关于行业发展的一些看法笔者以为很有参考价值。   日本作为世界闻名的机床制造大国,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制造工艺上都居于世界前列。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以来,日本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在机床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必须要承认,日本在机床技术上是一位先行者,其在机床行业发展上的经验非常值得我国企业借鉴和学习。如在JIMTOF发布会上,日本机床工业协会会长饭村幸生关于日本展品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床技术发展的趋势。   饭村幸生先生在发布会上特别强调,希望大家关注(日本机床企业)带来的积极利用物联网的产品和技术。对此饭村幸生先生举了三个例子:1、基于高速、高精度、高功能,并具备网络耦合技术、智能技术的设备;2、结合智能制造设备与自动化及无人技术,实现高效生产的智能制造;3、将以上两种智能结合在一起,优化工厂生产。   笔者以为,这段话向我们传达了机床技术发展的三个趋势——物联网、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生产。目前,我国机床在这三个方面尚在起步阶段。所以下一步,我国企业在机床研究上,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就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目前我国机床行业刚刚在数控化道路上有所突破,但是想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就需要物联网技术。沈阳机床的i5智能机床就是对物联网技术的探索。笔者以为,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会给我国机床行业带来超车的可能性,但是需要注意,物联网技术需要基于“高精度、高效率、高功能”的高端机床。普通机床即使采用物联网技术,对于提质增效来说意义仍然不大。   其次是智能化。机床智能化的表现有很多,如对工艺软件的使用、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可以进行加工导航、对工作环境感知与补偿、智能维护等等。机床越趋于智能化,其生产过程就会简单,这也是所有制造行业发展的趋势。目前机床行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德马吉、大隈等。这些公司拥有深厚的技术底蕴,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走的也较远。我国也有这方面的尝试,如大连科德的五轴卧式复合加工中心、大族激光的数控切管机、宝鸡机床和华中数控合作的智能高速钻攻中心HSC-430都配备了专业工艺与生产支持软件。武汉重型机床的ZH5480龙门铣钻加工中心、宁波天瑞精工的VF1290A龙门高速高精加工中心等,均具有对切削力变化的感知和自适应控制功能。这些都是智能技术在机床上的应用。而我国机床在智能化道路上的发展还不够深入,技术水平也较为欠缺,整体而言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HSC-430i自动化单元   最后是自动化生产。笔者以为饭村幸生先生传达的“将以上两种智能结合在一起,优化工厂生产”实际上是指无人工厂,或者可以说是智能工厂。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想大规模建立智能工厂难度较高,但投入使用部分自动化设备还是可能的。所以我国机床企业需要提高对自动化生产的适应能力,一方面在自身的生产中加大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机床与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配合的能力,为下游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近年来,我国制造行业发展强劲,特别是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领域的崛起,为我国机床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我们也需要注意,新技术的产生也对机床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床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本质上都是为了适应新的生产要求。日本在机床发展的道路上走的较远,他们的发展过程对我国机床行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希望我国机床企业可以在汲取他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