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肝炎病毒最新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wuyw
  • 发布时间:2019-10-22
  • 2019年6月29日讯,令人吃惊的是,全世界大约95%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人并不知道他们被感染了。造成这种情形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能够许多年内无症状地生活。当他们发现他们患上肝炎时,时间经常是太晚了以至于治疗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因此,肝脏损伤变成肝硬化或肝癌。

    肝炎一直是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共有20亿人感染肝炎病毒,其中约有5亿人(全世界十二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慢性肝炎,每年约有100万人因此而死亡。肝炎病毒感染者包括肝炎病毒携带者和肝炎患者。病毒性肝炎是主要肝炎类型。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其中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病毒。按病毒性肝炎各自的主要传播途径,它可以分为两类:(1)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通过污染的手、食物和水等传播):甲肝和戊肝;(2)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乙肝、丙肝及丁肝。

    肝炎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仅乙肝和丙肝病毒携带者近1.5亿,每年因肝硬化、肝癌死亡人数达28万。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高、病程复杂、预后较差、难以治愈,是我国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而中国也正在努力甩掉“乙肝大国”的帽子。另外,危害仅次于乙肝的是丙肝,据介绍我国有760万丙肝的感染者。近几年来随着检测水平、筛查的力度以及报告系统的敏感性增加等原因,丙肝病例逐年上升。

    考虑到我国是肝炎病毒携带者大国,更多地了解肝炎病毒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小编盘点了一下,过去一段时间肝炎病毒方面的最新研究,供广大读者阅读。

    1.JEM:发现人体对甲肝病毒感染作出致命性反应的遗传原因

    doi:10.1084/jem.20190669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法国巴黎第五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鉴定出一种基因突变导致一名11岁女孩遭受甲型肝炎病毒(HAV,也称为甲肝病毒)感染后出现致命性的反应。这项研究揭示出IL18BP基因上的突变导致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和杀死健康的肝细胞,这表明靶向这个途径可能能够防止因病毒感染而导致肝功能快速衰竭的患者死亡。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6月18日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herited IL-18BP deficiency in human fulminant viral hepatitis”。

    图片来自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19, doi:10.1084/jem.20190669。

    HAV感染肝脏并且通常导致相对轻微的疾病,而且所产生的疾病在几周或几个月内就会痊愈。但是,每200名HAV感染者中就有1人患有更严重的反应,即暴发性病毒性肝炎(fulminant viral hepatitis, FVH),其特征是肝组织快速丧失和灾难性的肝功能衰竭,从而导致损害大脑的有毒物质释放。除非患者接受肝移植,否则这种疾病通常是致命性的。其他的肝炎病毒也可引起FVH,但一些患者对这种感染产生如此严重反应的原因仍然是不清楚的。它通常发生在健康且没有肝病或免疫缺陷病史的儿童和年轻人中。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在洛克菲勒大学的Jean-Laurent Casanova教授的领导下,这些研究人员确定了一名法国11岁的女孩在感染HAV后死于FVH。他们对这名女孩的DNA进行了测序,并发现她在IL18BP基因的两个拷贝中携带相同的突变,其中这个基因编码一种称为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nterleukin-18 binding protein, IL-18BP)的蛋白。

    IL-18BP能够结合并中和白细胞介素-18(IL-18)。IL-18是一种强大的“细胞因子”,当遭受感染时,身体就会产生IL-18,以便激活某些类型的免疫细胞和促进炎症。Casanova及其同事们确定在这名女性患者的IL18BP基因中鉴定出的这种突变阻止了IL-18BP蛋白中和IL-18。

    为了了解这可能如何影响身体对HAV感染作出的反应,这些研究人员将人肝细胞与自然杀伤(NK)细胞一起培养,其中NK细胞是一种靶向病毒感染细胞(即受到病毒感染的细胞)的免疫细胞。Casanova及其同事们发现,在不存在IL-18BP的情况下,无论肝细胞是否遭受HAV感染,IL-18都会增强NK细胞靶向和杀死肝细胞的能力。IL-18BP的导入阻断了这种由IL-18诱导的毒性,这表明IL-18BP通常可以防止对HAV感染作出的过度反应,但携带这种基因突变的患者易患上FVH。

    2.Hepatology:揭示乙肝病毒和丁肝病毒如何在肝细胞中建立感染

    doi:10.1002/hep.30815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可扩展的细胞培养系统,它允许对宿主细胞如何应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又称乙肝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HDV,又称丁肝病毒)感染进行了详细调查。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6月17日在线发表在Hepat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nalysis of host responses to hepatitis B and delta viral infections in a micro‐scalable hepatic co‐culture system”。

    更好地了解病毒HBV和HDV如何影响它们感染的细胞将有助于开发抗击甚至治愈感染的药物,但是这两种病毒仅感染来自人类和黑猩猩的肝细胞(hepatocyte, 译者注:也可译为肝实质细胞,在本文中未特地说明时,肝细胞指的是肝实质细胞)。这些细胞很难获得,并且当在体外的细胞培养液中培养时,它们经历一种称为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的过程:在短短几天的过程中,它们失去它们特有的特征和功能。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它们也失去了被HBV和HDV感染的能力,从而成为研究慢性病毒感染的重大障碍。

    对其他组织的研究已表明特殊的细胞类型有时需要其他细胞类型的支持来维持它们的分化状态。肝实质细胞构成肝脏中的大部分细胞,但是肝脏组织也含有许多其他的细胞类型,它们统称为“肝非实质细胞(non-parenchymal cell)”。最近,研究生Benjamin Winer与Ploss实验室和胡日勒公司(Hurel Corporation)的同事们已证实新鲜分离的人肝细胞能够与肝非实质细胞一起生长在由胶原蛋白制成的支撑表面上。在这种他们称为原代人肝细胞自组装共培养物(self-assembling co-culture of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 SACC-PHH)的细胞培养系统中,肝细胞保持它们的分化状态,并能够支持慢性HBV感染长达40天。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Winer及其同事们研究了肝细胞如何应对HBV和HDV感染。首先,他们测试了SACC-PHH是否能够支持这两种病毒的感染。HBV劫持肝细胞的蛋白制造机器来制造病毒蛋白,HDV利用HBV蛋白进行自我组装。因此,HDV仅能在与HBV同时感染(co-infection, 共感染)的肝细胞中或者在已遭受HBV慢性感染(super-infection, 重叠感染)的肝细胞中复制。这些研究人员发现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发生在SACC-PHH中,即使这种细胞培养系统已经缩小到很小的384微孔培养板---这一进展使得这种系统非常适合候选药物的高通量筛选。因此,他们发现使用两种候选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entecavir)和Myrcludex B进行预防性治疗能够降低SACC-PHH中这两种肝炎病毒的水平。

    3.FASEB J:发现丙肝病毒劫持人体免疫系统机制

    doi:10.1096/fj.201800629RR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高传染性、有时致命性的丙型肝炎病毒(HCV,也译为丙肝病毒)如何“劫持”我们的免疫系统,并且在许多感染者身上未被诊断出来。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FASEB Journa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hepatitis C virus (HCV) protein, p7, suppresse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to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 via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STAT)3 an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mediated induction of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SOCS)3”。论文通讯作者为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免疫学助理教授Nigel Stevenson博士。

    在感染肝细胞之前,丙肝病毒(HCV)在血液中循环,图片来自Trinity College Dublin。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细胞彼此间通过与称为细胞因子的分子进行交谈,这些分子通过激活我们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起作用。这些细胞因子及其信号转导通路触发我们细胞内数百种分子的表达,从而增加炎症和抗病毒活性。这种免疫反应能够杀死和清除我们细胞和身体中的病毒感染。

    然而,不受控制的炎症将是危险的,因此为了确保我们对感染作出的免疫反应得到适当调节,一些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受到称为“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ling, SOCS)”的免疫调节剂的控制。在作出初始的免疫响应后一段时间后,SOCS关闭促炎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HCV通过触发我们体内的SOCS调节物产生,抑制了体内的免疫反应;这种病毒的特定部分负责增加肝细胞和免疫细胞中特定的SOCS分子。

    4.eLife:科学家在丙肝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研究上获重大进展!

    doi:10.7554/eLife.44436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Lif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小鼠和人类机体中肝细胞蛋白的微小差异或会对丙肝病毒的复制产生明显效应,这或有望帮助开发丙肝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

    如今在全球有超过7000万人遭受丙肝病毒慢性感染,这往往使得感染者面临肝癌和肝硬化的风险,目前并无有效的疫苗来预防丙肝病毒感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丙肝病毒在天然状况下仅会感染人类和黑猩猩;研究者Jenna Gaska表示,我们想要更好地理解除了人类外,丙肝病毒在动物机体中进行复制还需要什么,这项研究中我们开发出了一种改进型的动物模型,其能帮助研究病毒的感染机制并帮助开发抵御丙肝病毒感染的新型疫苗。

    如果小鼠能被遗传修饰产生人类蛋白促进病毒进入肝脏细胞,那么其就能被丙肝病毒所感染,然而一旦进入肝脏细胞,丙肝病毒就无法进行复制,除非其基因组被改变或者小鼠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被抑制;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分析是否对丙肝病毒的耐受性取决于一种名为亲环素A(cyclophilin A)的蛋白质,在人类机体中,该蛋白对于丙肝病毒在宿主肝脏细胞中复制必不可少,研究者发现,在促进病毒复制上,相比人类版本而言,小鼠机体中的蛋白版本似乎并不那么有效。随后研究人员通过促进小鼠机体中亲环素A突变使其更像人类机体中的亲环素A,从而改善了小鼠蛋白版本在人类细胞中的表现能力,基于这些小型改变,小鼠机体中的亲环素A就能够在于人类亲环素A相当的水平下促进丙肝病毒的复制。Gaska说道,当我们将人源化的小鼠亲环素A版本置于并不会复制丙肝病毒的肝癌细胞中时,我们发现丙肝病毒的复制发生了明显增加。

    研究者在小鼠肝脏细胞中检测了不同版本的亲环素A,这些小鼠肝脏细胞中包含有丙肝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及复制所需的其它多种蛋白,尽管额外添加人类亲环素A和其中一种突变对病毒的复制有着明显影响,但其水平仍然远低于人类细胞中所见的水平,这就表明,仍然需要其它因素来促进丙肝病毒在小鼠细胞中进行强力复制,从而最终实现在活体小鼠中复制。

    5.PLoS Biol:清华、川大、中国科学院强强联合,设计药物抑制甲型肝炎病毒

    doi:10.1371/journal.pbio.3000229

    一项近日发表在《PLOS Biology》上的新研究表明,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表明过去研究用于治疗头颈癌的一种药物可以作为先导化合物开发药物来治疗甲肝病毒感染,这项研究由四川大学的Dan Su、清华大学Zihe Rao、中国科学院的Xiangxi Wang和他们的同事们一起完成。

    图片来自图片来源:PLoS Biol。

    作者报道了四种强效的甲型肝炎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以及他们之前报道的一种抗体,它们可以通过抑制病毒附着在宿主细胞上的能力来有效抑制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作者使用高分辨率低温电子显微镜来观察与抗体结合的甲型肝炎病毒的结构。这让他们对抗体如何中和病毒的结构基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高效抑制剂的合理设计提供了依据。

    利用分子模型,作者从药物库数据库中找到了一种前景良好的抑制剂,名为golvatinib。作者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其阻断病毒感染的能力,并揭示了其中和机制。作者认为,这种实验和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为合理设计治疗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提供参考。

    6.Nat Microbiol:揭示肝细胞抵御甲肝病毒等多种RNA病毒感染的新型分子机制

    doi:10.1038/s41564-019-0425-6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得益于IRF1蛋白的帮助,肝细胞或许会对多种RNA病毒感染产生天然抵抗力,包括甲肝病毒、登革热(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等;当存在于肝细胞中时,IRF1蛋白能够调节酶类RARRES3的活性,从而攻击病毒。当甲肝病毒试图在细胞中建立感染时RARRES3酶就会进行表达。

    医学博士Stanley M. Lemon说道,我们发现,IRF1蛋白是肝脏细胞中对病毒产生内在抵抗力的主要调节子,如果其存在于肝细胞中,就能够确保,对脂质发挥作用的酶类RARRES3使得肝细胞对甲肝病毒感染产生攻击或抵抗特性。

    研究者Daisuke Yamane表示,当表达RARRES3酶类能够保护机体抵御甲肝病毒感染时,其并不会帮助肝脏细胞抵御来自其它RNA病毒的感染,比如登革病毒等;后期研究中,研究人员希望能够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阐明肝细胞的先天免疫力如何通过IRF1来调节机体感染,同时研究者也希望能更好地理解为何IRF1能够产生特定的细胞功能来抵御特殊RNA病毒的攻击。

    7.PLoS Pathog:复旦大学揭示HBV持续感染的新机制

    doi:10.1371/journal.ppat.1007690

    一项最近发表在《PLOS Pathogens》上的新研究揭示了乙肝病毒蛋白如何刺激可以破坏抗病毒反应的免疫细胞的增殖,该研究由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Haitao Guo和复旦大学的Bin Wang、JimingZhang和他们的同事们合作完成。这些发现可能解释了乙肝病毒(HBV)如何建立和维持慢性感染,并可能帮助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图片来源:PLOS Pathogens。

    研究人员研究了在HBV持续感染中MDSCs的增殖和抑制T细胞反应的机制。研究人员分析了164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和70例健康供体中MDSCs的循环频率。他们发现HBeAg阳性患者的MDSCs循环频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此外,HBeAg可以通过上调吲哚胺- 2,3 -双加氧酶(IDO)分子来诱导MDSCs的扩增,IDO在抑制T细胞增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者认为,这一发现提示了一种HBeAg通过IDO通路诱导MDSC扩增来损害T细胞功能并维持HBV持续感染的新机制。因此,HBeAg-MDSC-IDO通路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靶点。

    8.Nat Microbiol:一种特殊的细胞蛋白或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增殖

    doi:10.1038/s41564-019-0405-x

    乙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的肝脏感染,其会引发急慢性疾病,尽管目前人们能够通过注射疫苗来抵御乙肝病毒的感染,但目前抑制病毒复制的疗法并不能治愈感染者,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特殊的细胞蛋白或能通过降解病毒的DNA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目前乙肝病毒的慢性感染在全球影响着超过2.5亿人的健康,这种慢性感染常常会使得感染者面临高风险的严重肝脏疾病,包括肝癌等,目前研究人员并未找到有效治疗肝癌的方法。尽管多种抗病毒疗法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感染,但并没有有效治愈且完全消除病毒的新型疗法,因此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消除慢性感染者机体中的病毒来有效抑制患者疾病进展为肝癌。

    当病毒感染细胞后,其就会利用宿主的“细胞机器”或细胞内部构建的增殖机制来进行病毒复制,为了能够抵御病毒感染,一些细胞中的蛋白也能够干预病毒的增殖机制,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病毒限制因子(viral restriction factors)。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推测,包括肝脏在内的多个器官中所产生的特殊蛋白或许就扮演着病毒限制因子的角色。

    研究者Jean Pierre Vartanian说道,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一种特殊的细胞蛋白能降解掺入到病毒颗粒中的病毒DNA并诱导乙肝病毒基因组降解,在这一过程中,名为DNase I的酶类能够产生空的病毒颗粒;DNase I是一种新型的抗病毒限制因子,其主要在缺氧环境中进行表达,同时也会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机体中进行表达。

    9.eLife:科学家成功揭示乙肝病毒的起源和传播模式

    doi:10.7554/eLife.36709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Lif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雅典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阐明了两类乙肝病毒(HBV)的地理起源和全球传播模式,研究者表示,D型HBV和A型HBV(HBV-D和HBV-A)或许起源于中东地区和北非地区,文章中,研究人员揭示了这两种乙肝病毒亚型在全球传播模式上的巨大差异,这或能帮助理解全球乙肝病毒流行传播的特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HBV是诱发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人群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有2.57亿乙肝病毒感染者,HBV能分为九种亚型(A-I),HBV-D和HBV-A分布自全球各地,HBV-A主要分布在欧洲和非洲,而HBV-D则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东地区。

    研究者Evangelia-Georgia Kostaki博士指出,由于缺乏相关的研究,目前我们并不清楚HBV-A和HBV-D的流行病学历史,为了能够阐明这这种HBV亚型的流行特征,研究人员就想通过研究来阐明HBV在不同地理区域中的传播流行模式/机制。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916个HBV-D和493个HBV-A的全基因组序列重建了这些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全球进化发展和多样化图谱(即系统发生图谱),同时分析了其区域集聚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研究人员无法从现有的数据中准确推断出其准确的来源,但HBV-D的地理起源还是在北非和中东地区,HBV-A的起源更接近于非洲和欧洲,可能位于中东和中亚地区。

    研究者表示,HBV-D的主要传播途径比较复杂,包括不同的地理区域,在北非和中东地区,HBV-D通常会表现出低水平的传播模式,这就提示,这些地区的病毒感染人群或许有大量的迁徙,这与研究人员之前观察的结果似乎是一致的,或许是因为农业早期发展以及HBV-D的传播和遗传重组所致。

    当HBV-A开始在中非传播后,其基因型就会遵循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一条通向东方和南非地区,一条通向撒哈拉以南地区和西非地区;随后扩散到巴西、海底和印度次大陆地区,而后期的传播可能是源于奴隶贸易的结果。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阐明了HBV-A和HBV-D两种乙肝病毒亚型在全球传播模式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其不同层次的区域集群水平,这或许就能反映出史前和近代以来人类迁徙及其它活动对HBV病毒亚型进化的影响。

    10.Nature:重大突破!揭示人体产生的蛋白viperin抑制HIV、HCV、寨卡病毒等多种病毒的作用机制

    doi:10.1038/s41586-018-0238-4

    抗病毒蛋白viperin是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天然存在的酶。已知它对包括西尼罗河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狂犬病病毒和HIV在内的许多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波士顿蛋白质创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鉴定出viperin的抗病毒作用机制。这种酶促进三磷酸胞苷(CTP)产生3’-脱氧-3’,4’-二脱氢-CTP(3?-deoxy-3′,4?-didehydro-CTP, ddhCTP)分子。ddhCTP阻止病毒复制它们的遗传物质,因而阻止它们增殖。这一发现可能允许人们开发出诱导人体产生这种分子的药物,并且这些药物可能作为广谱抗病毒疗法加以使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6月2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naturally occurring antiviral ribonucleotide encoded by the human genome”。

    图片来自David W. Gohara, Ph.D。

    论文共同作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Craig Cameron教授说,“我们已知viperin通过某种酶活性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但是其他的抗病毒剂使用不同的方法来阻止病毒。由论文通信作者Tyler Grove和Steven Almo领导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合作者们揭示出viperin催化一种重要的反应,从而导致ddhCTP分子产生。我们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团队随后证实了ddhCTP对病毒复制其遗传物质的能力的抑制作用。令人吃惊的是,这种分子的作用方式类似于开发出的用于治疗HIV和HCV等病毒的药物。随着更好地理解viperin如何阻断病毒复制,我们希望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抗病毒剂。”

    病毒通常会劫持宿主的遗传构成单元(building block)来复制它自身的遗传物质,并将核苷酸分子整合到新的RNA链中。这种ddhCTP分子模拟这些核苷酸构成单元,并被整合到病毒基因组中。这些“核苷酸类似物”一旦被整合到病毒的新RNA链中,就会阻止RNA聚合酶向这条RNA新链中添加更多的核苷酸,从而阻止病毒产生它的遗传物质的新拷贝。

    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数核苷酸类似物都是人造的,但是使用这些合成药物往往会产生并发症。鉴于核苷酸被细胞中的许多蛋白和酶所使用,因此核苷酸类似物有很多机会来干扰正常的细胞功能。然而,与当前的许多药物不同的是,ddhCTP是由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细胞编码的。分子ddhCTP似乎没有任何意想不到的靶标。因此,这些研究人员猜测这种化合物在人体内的天然来源使得它肯定是无毒的。

    为了验证ddhCTP的有效性,这些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分子抑制登革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和寨卡病毒中的RNA聚合酶,这些病毒都属于一组称为黄病毒的病毒。他们随后研究了这种分子是否阻止了寨卡病毒在活细胞中的复制。

    论文共同作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助理教授Joyce Jose说,“这种分子抑制三种不同的寨卡病毒毒株复制。它同样有效地抑制1947年的原始寨卡病毒毒株和2016年近期爆发流行病的两种寨卡病毒毒株。这是特别令人兴奋的,这是因为已知目前没有治疗寨卡病毒的药物。这项研究突出了针对ddhCTP等天然化合物的一个新的研究途径,这些天然化合物可能用于未来的治疗。”

相关报告
  • 《肝炎研究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黄翠
    • 发布时间:2017-06-02
    • -肝炎是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或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导致的,其中以HBV和HCV感染最为严重,96%的肝炎死亡病例都是HBV和HCV感染导致的肝炎造成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有近2.4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所导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在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占人口总数的7.18%,慢性乙型肝炎是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虽然在HBV预防性疫苗广泛使用后,乙肝病毒新发感染率有了显着下降,但是针对已经建立慢性感染的乙肝患者,目前为止,仍旧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1.7亿人感染HCV。在我国健康人群抗HCV阳性率为0.7%~3.1%,约3800万人。由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机体免疫往往难以有效清除病毒,致使约50%~80%HCV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30%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症。每年5月是肝炎意识月(Hepatitis Awareness Month)。基于此,小编盘点近年来,肝炎研究和治疗方面的进展,以飨读者。同时也希望读者多关注自己的肝脏健康。1. 感染肝炎病毒会提高患帕金森病风险doi:10.1097/01.NT.0000516799.53493.66 根据最近发表在《neur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HBV与HCV也许与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对英国国内的一个相关的数据库进行了分析,他们检查了从1999年到2011年患有HBV、HCV、自体免疫性肝炎、慢性肝炎以及HIV感染者,并从中筛查了他们是否有患帕金森病的历史。结果显示,HBV感染的患者有76%的风险会患帕金森病,HCV感染的患者则有51%的风险会患帕金森病,这些数字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水平。此外,自体免疫性肝炎、慢性肝炎以及HIV患者的帕金森发病率相比健康人群都没有明显变化。作者们认为该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其没有排除其它生活因素的干扰,例如抽烟以及饮酒,这些因素同样也会对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产生影响。2. Clin Liver Dis: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神经系统表现doi:10.1016/j.cld.2017.03.008HCV 认知功能障碍的特征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和思维迟缓。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难以处理更高级功能信息,尤其是数字、持续关注、精神运动速度和学习记忆。Hilsabeck 及其同事使用一系列神经心理测试证明,66 名慢性 HCV 患者队列中受损表现主要为持续注意受损(82%)。与其他肝脏疾病的对照人群相比,慢性 HCV 患者表现不佳,并且伴随着合并症的存在和纤维化增加,表现更为不佳。其他研究已经证实了上述发现,并再次发现了工作记忆、持续注意力和信息处理速度的受损。有趣的是,涉及皮质下神经电路的神经认知异常模式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相似。多项研究已经显示了 HCV 与卒中之间相关。台湾 Liao 及其同事随访了 4094 名 HCV 患者和 16,376 名无 HCV 成年匹配队列。研究估计了潜在相关因素,包括 HCV 感染、年龄、性别、收入状况、吸烟戒烟、酒精相关疾病、肥胖和慢性疾病史和药物使用等因素的多变量调整风险比(HR)和 95% 置信区间(CI)。丙型肝炎和非丙型肝炎患者的卒中累积风险分别为 2.5% 和 1.9%,丙型肝炎患者的卒中调整 HR 为 1.27(95% CI,1.14-1.41),表明 HCV 为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Lee 及其同事进行了台湾第二大社区队列研究(共有 23,665 名参与者),结果显示患者脑血管死亡风险升高。最后,在 Ambrosino 及其同事进行的一项大型 Meta 分析中,脑血管事件的心血管危险和脑血管危险均升高,比值为 1.48。这些研究清楚地表明了 HCV 与脑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呈独立、显着相关。3. Hepatology:生物物理所等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领域获进展doi:10.1002/hep.29239 4月26日,Hepat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傅阳心课题组的研究论文Vaccines Targeting PreS1 Domain Overcome Immune Tolerance in HBV Carrier Mice。该研究报道了基于乙肝病毒(hepatitis B,HBV)包膜蛋白preS1区域作为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研究,为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HBV只能感染人和高等的灵长类动物,动物模型的缺乏限制了HBV致病机理及其治疗策略的研究。在研究中,傅阳心课题组利用AAV-HBV1.3病毒构建了稳定的HBV耐受小鼠模型,该模型具有和CHB患者相同的病毒学和免疫学表症。作者首先系统地研究了乙肝包膜蛋白preS1区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他们发现,乙肝病毒的包膜蛋白preS1区域和HBsAg存在不同的耐受状态。HBsAg在慢性乙型肝炎中是诱导免疫耐受的主要原因,以其作为疫苗不能够在HBV耐受模型中引起免疫应答,而以preS1区域作为疫苗能够在HBV耐受模型体内引起较强的CD4+ T细胞免疫反应,其诱导的anti-preS1抗体能够清除血液中preS1抗原和HBV病毒。同时,体外实验表明血清中产生的anti-preS1抗体能够有效地阻断HBV感染肝脏细胞。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发现preS1疫苗免疫能够部分恢复HBsAg的抗体免疫反应,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联合preS1疫苗和HBsAg疫苗,最终能够在HBV耐受小鼠中,诱导HBsAg-HBsAb的血清学转化,同时在肝脏中诱导一定的免疫应答,从而降低肝内的乙肝病毒感染。该研究为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4. 宿主细胞自然分裂可摆脱乙肝病毒DNA乙型肝炎目前尚无法治愈,原因是乙肝病毒DNA(脱氧核糖核酸)一直藏在受感染肝细胞的细胞核内,现有疗法很难将其根除。德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宿主细胞可通过自然分裂摆脱乙肝病毒DNA。这一发现可谓找到了乙肝病毒的“软肋”。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介绍说,先前针对动物肝炎病毒的研究显示,受感染的肝细胞分裂时会失去细胞核内的病毒DNA。为验证人类肝细胞是否也存在这一自然防御机制,他们将人类肝细胞移入实验鼠体内展开研究。结果发现,受感染人类肝细胞也会在分裂时失去大量病毒DNA。研究还发现了宿主细胞持续分裂却很难完全摆脱病毒DNA的原因:与未受感染细胞相比,受感染的细胞分裂较慢,而只要还有携带病毒DNA的细胞存在,就会产生更多的乙肝病毒。5. 世卫组织:全球超3亿人携带慢性乙肝或丙肝病毒近日,世卫组织在日内瓦发布新报告说,全球约3.25亿人携带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绝大多数人无法获得合适的检测和治疗,这一公共卫生重大挑战需要全球紧急反应。这份报告显示,2015年病毒性肝炎造成134万人死亡,这与结核病和艾滋病导致的死亡人数相当。然而,结核病和艾滋病死亡率已在下降,肝炎死亡率却在上升。报告指出,在5种不同类型肝炎中,乙肝和丙肝是2种主要类型,96%的肝炎死亡病例都是乙肝和丙肝造成的。不过,尽管肝炎死亡人数增加,由于儿童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上升,乙肝新发感染数呈下降趋势。在全球范围内,2015年出生的儿童中有84%接种了3针推荐剂量的乙肝疫苗。报告称,尽管应对肝炎挑战重重,但一些国家正在为防治肝炎采取有效措施。2015年,中国在婴儿出生时及时接种首针乙肝疫苗方面实现了96%的高覆盖,达到5岁以下儿童流行率低于1%的乙肝控制目标。6. Nat Genet:大数据分析揭示HCV如何与人宿主相互作用doi:10.1038/ng.3835来自英国、瑞士、美国、加拿大、比利时和瑞典的研究人员首次开发出一种方法来分析和比较HCV的遗传组成,以及500多名HCV感染者的遗传组成。通过一起加以研究,这将让研究人员对HCV和人基因组如何与这种病毒相互作用并且改变这种病毒提供新的见解。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4月1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enome-to-genome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effect of the human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systems on the hepatitis C virus”。论文通信作者为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Ellie Barnes教授和Chris Spencer博士。 这项研究特别关注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HCV的两个人基因位点。人基因组的一个位点(即HLA基因,编码人白细胞抗原分子)揭示出HCV基因组中试图发生突变来逃避人免疫系统识别的那些序列。这些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数据绘制出HCV基因组的这些选择性压力的图谱,从而能够被用来找出对这种病毒存活至为关键的弱点。这些弱点能够被作为开发新的疗法或疫苗的靶标。这项研究关注的人基因组的第二个影响这种病毒的位点激活在一些人体内被关闭的一个免疫基因(编码干扰素-λ先天免疫系统中的组分)。激活这个基因的影响是改变病人血液中存在的HCV病毒数量。7. J Med Chem:木豆素具有较强的抑制 HCV 病毒复制的活性doi:10.1021/acs.jmedchem.6b0130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李卓荣教授课题组发现木豆素具有较强的抑制 HCV 病毒复制的活性((EC50=3.17 μM)。然而,从木豆素的化学结构不难看出,其作为药物小分子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如分子疏水性很强(AlogP= 5.0),水溶性差,其药代动力学属性很可能较差。因此,李卓荣教授课题组首先完成了木豆素的化学全合成工作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2011, 1, 93-99),并对木豆素进行了系统的结构优化。随后作者对合成得到的衍生物进行体外抗 HCV 病毒活性的研究,并总结出相应的构效关系。实验结果显示,木豆素结构中的两大疏水基团(苯环 A 和异戊烯基)均不是活性必须基团,这对进一步的结构优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彭宗根教授对木豆素抗 HCV 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发现,木豆素对常见的病毒蛋白均无明显抑制作用。基因芯片的结果表明,木豆素能明显降低宿主细胞硫酸软骨素 N - 乙酰氨半乳糖胺基转移酶 1(CSGalNAcT-1)蛋白的水平,有趣的是,木豆素对 CSGalNAcT- 1 基因的表达并没有影响,表明木豆素可能通过加速 CSGalNAcT- 1 蛋白的降解而抑制 HCV 病毒的复制。彭宗根教授随后利用 siRNA 技术降低细胞 CSGalNAcT- 1 蛋白的表达,发现 HCV 病毒的复制受到严重抑制。这些结果证明了 CSGalNAcT- 1 蛋白对 HCV 的复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该抗 HCV 特异作用机制一致的是,木豆素对 DAAs 耐药株均表现出与野生株相当的抗病毒活性,而且其与 DAAs 的联用对 HCV 病毒的复制也呈现出协同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木豆素作为一类新型抗 HCV 病毒先导物表现出对抗病毒耐药的潜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目前,李卓荣教授课题组正在进行对木豆素进一步的结构优化以及化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8. PLoS Pathog:HCV突变如何逃逸免疫系统的追捕?doi:10.1371/journal.ppat.1006235如今,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们利用新型的试验手段发现病毒的突变的速度以及成功率要远远高于人们的想象,同时,他们发现了HCV突变的生物学机制,这一机制或许解释了HCV能够逃脱免疫系统以及疫苗对其造成的影响的原因。他们的研究发表在三月八号的《plos pathogen》杂志上,研究者们利用最大的HCV自然库分选得到了HCV能够逃脱免疫系统追捕的突变路线。结果显示,病毒在抗体结合位点之外的突变会导致病毒抵抗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讲,研究者们分析了27个HCV患者体内筛选得到的113株HCV毒株,并且检测了每一种病毒对常见的两种抗体的中和敏感度的高低。由于自然界的HCV在实验室环境下难以存活,研究者们首先利用HIV的外壳与内容物建立了假病毒系统,之后将HCV病毒的外壳蛋白镶嵌在假病毒的表面。研究者们因此能够有效地在体外组织培养环境中建立HCV感染模型。之后,研究者们将每一种受到感染的细胞的三分之一进行HC34.4抗体的治疗,三分之一接受了AR4A抗体的治疗,剩下一部分做阴性对照处理。研究者们比较了不同组的细胞感染病毒的情况。结果显示,这两种抗体分别能够中和88%以及85.8的HCV毒株。另外,抗体对不同类型的毒株中和能力也有差异。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研究者们对HCV的基因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比对不同病毒毒株的基因组序列,研究者们找到了决定病毒毒性高低的关键性突变。他们发现尽管病毒对上述两类抗体的抵抗能力有高有低,但抗体与病毒颗粒的结合位点却几乎没有变化。之后,研究者们对HCV表面蛋白分子展开了研究,他们发现虽然抗体结合位点处的突变与其抵抗性的高低并没有关系,但其结合位点之外的一些区域确实存在这样的突变关键位点。9. 免疫抑制剂用量影响实体器官移植受者HEV感染doi:10.1053/j.gastro.2011.02.050 2011年2月25日《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在线发表研究指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可导致超过60%的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发生慢性肝炎。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是慢性肝炎的主要预测因素。降低免疫抑制剂用量可使30%的患者病毒得以清除。研究纳入85例实体器官移植合并HEV感染患者。56例(65.9%)患者发生慢性肝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者发生慢性肝炎的相关因素为移植后短时间出现感染、肝酶和血肌酐水平低、血小板计数低、接受他克莫司(而非环孢素A)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多因素分析显示,HEV慢性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他克莫司(而非环孢素A)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和确诊HEV感染时血小板计数低。10. 《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发布Lonafarnib治疗丁型肝炎病毒结果doi:10.1016/S1473-3099(15)00074-2加州帕洛阿尔托2015年7月20日电 /美通社/ -- Eiger BioPharmaceuticals, Incorporated 今天宣布发布用 lonafarnib 治疗慢性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患者的首个2a阶段研究结果。这项研究在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临床中心进行。这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剂量递增研究评估了两种剂量的 lonafarnib:每天两次 100mg 和每天两次 200mg ,使用28天。Eiger BioPharmaceuticals, Incorporated 今天宣布发布用 lonafarnib 治疗慢性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患者的首个2a阶段研究结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机构糖尿病、消化系统和肾脏疾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首席调查员、医学博士 Theo Heller 表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中心已经完成了一项研究,对治疗通常会导致肝硬化和其它危及生命疾病的慢性丁型肝炎具有重要含义。我们很荣幸在《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上发布此次研究的结果。”使用 lonafarnib 治疗28天之后,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相比,慢性丁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病毒水平有所下降,包括与安慰剂(p分别=0.03和<0.0001)相比,每日两次100 mg和200 mg剂量之间慢性丁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病毒下降情况也存在统计学上显著的剂量依赖性差异。慢性丁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病毒水平的下降与血清中的 lonafarnib 药物水平密切相关,为 lonafarnib 在慢性丁型肝炎病毒中的抗病毒作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在这项研究中,lonafarnib 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治疗组中拥有最常见的胃肠道相关副作用。 Eiger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David Cory 表示:“这是评估口服疗法 lonafarnib 在慢性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效果的首项研究,我们对结果感到非常满意。慢性丁型肝炎病毒是最严重的一种人类病毒性肝炎形式。我们的目标是治愈。”11. 饶子和院士PNAS报道一个甲型肝炎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doi:10.1073/pnas.1616502114 甲型肝炎病毒(HAV)仍然是很神秘的,它是物理上是非常稳定的。受体结合的部位以及病毒如何可以被破坏以释放基因组,都还是未知的。1月10日在《PNA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及清华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一个强有力的HAV特异性中和单克隆抗体——R10,可阻断受体附着和干扰病毒脱壳。在这项研究中,作者报道了一个强有力的HA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R10,其能够通过阻断到宿主细胞的附着,中和HAV感染。HAV完整的和空的颗粒以及具有R10 Fab的HAV复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抗体结合的原子级细节,并指出了五节聚化物界面上的一个受体识别位点。这些结果,加上研究人员观察到的“R10 Fab可破坏衣壳”,表明可使用模拟受体机制来中和病毒感染,从而提供了新的治疗干预机会。
  • 《肝细胞研究进展有助于战胜肝炎》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肖宇锋
    • 发布时间:2014-10-16
    • 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已找到新的方法来战胜肝炎病毒。这是美国团队第一次成功在实验室中对罕见丙肝研究取得进展。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文章指出,这项进展使得药物测试更加容易。然后,一个英国专家认为这种方法需要更多的普通肝炎菌株。全球数百万人感染了丙肝。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无症状的感染,然后有很小一部分比例的人往往在多年后悔发展为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