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助力中山市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孵化中心》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1-04-01
  • • 与中山市人民政府、德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德(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创新孵化中心

    • 西门子在大湾区首个合作共建的基于MindSphere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孵化中心

    • “十四五”期间广东省与跨国企业战略合作重点项目之一

    西门子与中山市人民政府、中山德承投资有限公司(德承)在“2021年中山投资经贸交流会”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携手建设中德(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创新孵化中心,助力当地特色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全面促进中山市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该中心是西门子在大湾区合作共建的首个基于MindSphere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孵化中心,是西门子与广东省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助力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又一进展,也是“十四五”期间广东省与跨国企业战略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西门子将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解决方案全面赋能创新孵化中心的未来发展。

    “中山是广东省重要的智能制造创新基地,我们携手中山市政府和德承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对当地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具有重大意义。”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业集团副总裁兼华南销售大区总经理白利平表示,“西门子凭借在全球工业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专长,将与合作伙伴一起基于工业互联网打造满足特色产业集群需求的典型应用场景,并为当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大量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

    根据协议,在中山市政府的支持下,该创新孵化中心将对中山市典型产业集群进行深度调研,以产业集群的共性痛点为基础,设计整体解决方案和开发针对性的工业应用,进一步打造工业互联网数字化示范线。同时,创新孵化中心将兼具研发、赋能、孵化、培训、参观等功能,助力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圈,推动中山市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升级,并面向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拓展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另外,西门子和德承将依托该中心在数字化与工业互联网培训领域积极展开合作,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共同打造多种形式的培训课程,对院校和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的有关培训,致力于培养数字化与工业互联网创新人才。

    德承集团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导向、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秉持着“以诚立业,以德志远;砥砺传承,智创未来”的核心价值观,全力推进实体产业布局。德承集团涵盖实体产业运营、财务性投资、战略性投资等三大业务方向,未来将把工业互联网、科技金融作为重点发展领域。

相关报告
  • 《北京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盟成立》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3-21
    • 为深入实施《北京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快推动北京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北京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盟近日在京成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表示,清华大学成立了校级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大数据研究中心,依托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促进大数据科学、技术与应用深度交叉与融合发展,服务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清华大学牵头推动成立北京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盟,后续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在人才、教育和科研的优势,从工业互联网共性技术开源创新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发力,为联盟的建设和北京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支持。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巡视员姜广智指出,北京市已初步形成完整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聚集了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及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为进一步发展工业互联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北京市作为中国软件名城在人才、资源、要素等方面聚集的优势,以《北京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为抓手,按照市领导“围着企业转,拎着项目干”的指示精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营造自主创新发展氛围,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高端供给优势,致力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高地。并希望联盟要秉持成立初心,搭好台,牵好线,汇聚更多的力量和更优质的资源,推动北京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 联盟第一届轮值理事长王文京表示,联盟将致力成为工业互联网产业政策的宣贯和推动者,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和合作交流的平台,建设京津冀工业互联网企业之家和服务基地,积极探索和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速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落地和产业化。
  • 《工业互联网“数造”新机遇 》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6-07
    •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制造技术的产物,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将对工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影响。近来,业界人士围绕工业互联网如何“数造”产业展开了热烈讨论。   数字化转型 成就智慧企业   在刚刚闭幕的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说,“工业互联网在量、质变革过程中,能够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它还创新了很多新的模式、新的业态,应该说是支撑产业变革的有力方式。”。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红卫也认为,从打造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起步,航天云网把分散在全国各个角落的市场主体资源配置与业务流程优化工作放在中心位置,从省钱、赚钱、“生”钱三个层次逐步递进,配合中国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从云制造到协同制造、从协同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变。   而从事实体生产的国内乳企蒙牛,也在积极拥抱工业互联网,迎接数字新时代。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认为,数据采集是非常重要的,一家波音737飞机从纽约到洛杉矶能产生200多个TB的数据,而我们一杯牛奶大概有170M的数据,如果生产出和飞机同样重量的牛奶,大概会采集将近30TB数据。这也反映了乳业有超长的产业链,蒙牛任何一种产品都要实现农牧业、工业、服务业的跨越。   “现在用户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高端化,传统的大规模制造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在时代的用户需求,因此必须要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也就是由原来的以产品为中心转换到以用户为中心。”海尔集团副总裁陈录城说。   为了实现这个模式的转换,海尔打造了面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COSMOPlat。其思路是,由原有的产品生命周期变成用户生命周期。原来产品卖到用户家里就算结束,现在产品变成了网器,可以持续地和用户连接,持续和用户交互,把消费者变成终身用户,变成全生命周期。此外,做到全流程,原来的流程是串联的,得到用户信息以后一层一层传递,效率非常低,响应速度非常慢,现在把流程彻底颠覆,变成并联,每个节点都和用户相连,都和用户直接对话,它在最快时间之内可以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   智在融合 “数造”工业新机遇   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认为,工业互联网时代我们面临很多挑战,同时也充满机遇。但无论如何,云平台能力、信息化能力以及先进制造能力是基础,这三个能力构建出企业的“大脑”。然而,让这个“大脑”发挥作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好比小孩一出生就有大脑,但它的成长是个不断发育完善、不断增加知识的过程。   “过去几年,华为通过IT、人工智能等技术完整地改造了供应链、制造、管理以及客户服务流程,解决了实际场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华为公司副总裁郑叶来说,华为一直在推动一件事,就是降低技术使用门槛,以共有云的形式降低整个成本,并把它作为公共模块开放出来。“在华为,我们不叫人工智能,而是企业智能,先解决一个场景,解决完之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同样,作为硬件生产商的戴尔也在抢抓工业互联网机遇。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吴海亮说,现在戴尔不光是做PC,从云计算到人工智能、大数据都有布局。现在大家谈工业互联网的时候,很多时候也在谈数字化转型,其实根本的变化是模型跟理念变了,原来的模型是从物到人,或者从机器到人,比如说驾驶汽车、开动机器,数字化转型的根本变化在中间加了信息层,信息层做什么?就是把机器数据收集起来,然后交给后面的深度分析,产生新的业务。   王志勤认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整个工业智能化的趋势,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首先需要建设一个具有低时延、高可靠,而且是广泛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更加缺少不了上层的新兴业务与应用模式,通过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实现了很多运营优化以及产业协同与创新,最终构建全新的工业生态体系。   多方联动 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   “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市场空间巨大,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率已经达到66.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7.4%。但与发达国家总体水平相比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此外,制造企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突出,核心技术仍然欠缺。”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刘杰说。   他建议,在构建全新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中,各方应加强联动。工信部与各地加强对接,建立产学研用联动机制,共同推进核心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实施、产业示范项目等重点工作。加强跨界合作,要加强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协同,进一步将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优势发挥出来,以更开放、更多元、更务实、更包容的方式,推动两大主体深入合作,将互联网企业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与制造企业的行业经验、专业经验紧密结合。   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说,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不能照搬到工业中,因为互联网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是数据密集型的。今天,工业领域当中已经沉淀了相当多的数据。这些沉睡的数据价值在递减,而工业的数据每天都 在产生,如果不从这上面去着手,只是追求互联网的形态和连接,最后会本末倒置,你会发现价值密度最高的一部分东西就没了,所以要数据先行。   树根互联网技术有限公司CEO贺东东则认为,工业互联网需要的是端到端的即插即用服务,需要物理接入、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管理、运营软件管理等,综合运用联结起来才会形成真正落地的服务,如果单独强调某一项就会存在最后一公里或者最后一米打不通的情况,对广大制造企业来说还是没用。   “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来说,还是要培育相应的人才。有对工业领域认识的人才,也有对互联网领域认识的人才,当这些人才凝聚在一起,互相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合作,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全球性的,我相信会爆发出新的火花,做出全新的东西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集团总经理范扬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