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竞争力榜单发布:中国20城入围经济百强,深圳领跑》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11-17
  • 11月12日下午,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的第四部研究报告——《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9-2020:跨入城市的世界300年变局》在宁波正式发布。

    这份报告从全球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城市评级等方面全方位评价城市发展。

    快来一起看看国内城市在全球榜单中的排名吧——

    北上广深港跻身前20!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200强,中国39城上榜

    判断一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到底强不强,经济密度和经济增量是衡量价值创造的效率与水平、规模和增速的恰当指标。因此,报告选择了全球50万人口以上的1006个城市做样本,全面计量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数,对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的表现作出准确评估。

    深圳(4)、上海(10)、香港(13)、北京(17)、广州(18)实力挺进全球20强。(括号内为该城市世界排名)

    特别要注意的是,报告明确指出,2019年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名升少降多,东部沿海城市和中部地区的城市经济竞争力水平升多降少。

    2019年,中国291个城市中有103个城市经济竞争力水平排名上升,182个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名下降,尤其是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降多升少,要引起重视!

    香港、深圳领衔!全球可持续竞争力200强,中国31城上榜

    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提升自身在经济、社会、生态、创新、全球联系等方面的优势,并寻求系统优化,以持续满足公民复杂而高级的福利效用的能力。

    简单说,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就是衡量居民福利的规模、水平和增长。

    报告显示,虽然中国城市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还有些差距,但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在稳步提升,不仅31座城市跻身前200强,香港、深圳更是挤进了前20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十大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指数中,我国的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位列其中,显示出城市集聚与核心城市优先发展的双重特征。

    北京一枝独秀!全球城市分级前10强,中国占据3席

    这次报告里还有个重磅消息。中国社科院与联合国人居署首次推出“全球城市分级新标准”,并据此对上面提到的1006个城市进行了分级。

    报告将这些城市分为3层、2类、5等、10级,这将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5等由高到低分别为:全球城市(A),国际枢纽城市(B),国际门户城市(C),区域枢纽城市(D)与区域门户城市(E)。

    10级分别为:A+,A,B+,B,C+,C,D+,D,E+,E。

    在这个榜单中,中国城市表现的怎么样?

    全球10强中,中国占据3席,分别为北京、上海和香港,其排名分别为4,7,9名。

    A等级——中国城市数量为1;

    B+等级——中国城市数量为1;

    B等级——中国城市数量为2;

    C+等级和C等级——中国城市数量分别为4和18;

    D+等级——中国城市数量为22;

    D等级——中国城市数量为100;

    E+等级和E等级——中国城市数量分别为141和2。

    不过这些等级到底是依据什么评出来的?这就是上面提到过的“城市分级新标准”。

    我们从专业角度帮你剖析一下:

    报告中的全球城市分级是运用城市传统的集聚度与联系度,及有形的硬因素与无形的软因素对全球城市的影响,利用相对客观的层次聚类方法,对全球城市等级进行的划分。具体的影响因素看下图:

    从城市分级中不难看出,发达国家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仍然具有优势地位,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俗话说,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塌炕!

    客观讲,当前中国城市的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国内城市冲入全球竞争力榜单。上榜的别骄傲,没上榜的别气馁,中国的城市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kwMzM0Nw==&mid=2247501809&idx=1&sn=67fc8b989e1416dbe032129ce777e9a8&chksm=eb3838eddc4fb1fbaf762d9791a926c1cac549ca325446ae9fe1e3d6e6c648a6ad17d80efe0d&mpshare=1&scene=23&srcid=&sharer_sharetime=1573794252972&sharer_shareid=9e8fc1f0c4813654867c146bb6c9bb7e#rd
相关报告
  • 《“德温特2018-2019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9-02-26
    • 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发布了《德温特2018-2019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报告。该报告运用德温特独有的专利数据、工具和技术,通过综合考量研发实力、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商业成就等因素,遴选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机构。上榜机构在技术创新及专利保护方面成就突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专利具备高原创性、覆盖广泛市场并拥有众多衍生发明机会,商业前景广阔。 今年是“德温特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连续发布的第八年。我们在评选过程中使用了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简称 DWPI)和德温特专利引文索引(Derwent World Citation Index,简称 DPCI),借助这些数据库中权威、准确、经过深加工的专利数据,基于以下四项指标来跟踪各机构的创新活动: 专利总量:机构过去五年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至少达到100件。 专利授权成功率:机构必须具备很高的专利授权率。 全球性:机构的专利申请必须具有全球性,覆盖欧洲、中国、日本和美国。 影响力:机构的创新成果必须具有影响力,被其他机构频繁引用。 科睿唯安德温特事业部总裁Dan Videtto表示:“‘德温特2018-2019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上榜机构深知,知识产权是连接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桥梁,它们正专注于开发高质量的创新方案和先进技术,努力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从而引领全球创新路径。我们对此深感骄傲。” 与去年的趋势一致,全球创新中心继续从西向东半球转移。亚洲上榜机构达到48家,数量居首。美国紧随其后,有33家机构上榜,欧洲有19家机构上榜。今年的榜单中还出现了7家新机构:比亚迪、小米集团、思科、JFE 钢铁株式会社、卡巴斯基实验室、三菱化学和广达电脑。 报告指出,今年的“德温特全球百强创新机构”呈现出三个主要趋势: ● 仍然以高影响力的创新为重心: 当前的创新已转向更高质量的发明,这些发明拥有更广阔的潜在市场,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此类发明通常在多国获得授权,并被后续专利频繁引用。 ● 中国大陆保持增长势头: 受中国大陆从制造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转型的推动,荣登 “德温特2018-2019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的中国大陆企业数量有所增加。此次上榜的有3家企业,分别是华为、比亚迪、小米集团。 ● 热门技术: 人工智能 (AI) 和5G移动通信是两个迅速增长的领域。在今年的百强榜单中,有31家机构的专利组合以AI领域的发明为主要构成部分;百强创新机构2018 年在5G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数量也迅速攀升,专利家族数量已超过 900 个。 科睿唯安专利分析师、《德温特2018-2019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报告撰稿人Bob Stembridge 表示:“通过跟踪专利活动,我们对各个机构具备商业化潜力的创新成果进行了详尽分析,从而细致地了解了这些机构在创新上的投入。今年的分析结果表明,领先的机构持续专注于高价值、高影响力的创新和新技术,保持了竞争优势。”
  • 《2018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揭晓》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7-03
    •   6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主办的2018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以下简称百强企业)发布会在北京软博会期间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会长王旭东,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曲维枝,工信部信软司副司长李冠宇、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高素梅等领导到会和讲话。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子学发布新一届百强企业。   王新哲指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当前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领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58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5.5万亿元,实现了近百倍的提升。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创新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2011年至2016年间我国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年均增速接近32%,2017年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74万件,同比增长近8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等其他领域的产业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进一步加速和深化,已成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成为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引擎,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新哲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发展能力为主线,牢牢把握新时代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融合发展新特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做好支撑工作。软件百强发布会以促进我国软件企业做大做强为宗旨,将对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介绍,本届百强企业是由企业自主申报和相关协会、单位推荐相结合,经专家评估、审核,并最终确定。新一届百强企业深入落实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在规模效益、自主创新、融合渗透和国际布局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贡献不断增强,其主要发展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效益继续提升。本届百强企业2017年软件业务收入合计10587亿元,同比增长21.4%,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规模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7家,比上届增加3家;超过50亿元的有34家,比上届增加10家;百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30亿元,同比增长30.8%,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百强企业以不到0.3%的数量比重,创造了全行业19%的收入比重和40%的利润比重,效益水平明显处于领先地位。   研发创新成果突出。百强企业坚持创新引领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积累。本届百强2017年研发投入合计2320亿元,比上年增长19%,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0%。软件百强企业研发人员合计6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7%。2017年,百强企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累计83951件,比上届增长94%,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9个百分点,占全行业登记总量比重达到11.5%。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百强企业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和高附加值环节,不断完善产业技术生态;依托自身突出优势,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从技术层面看,在数据库领域,百强企业在传统数据库产品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型信息系统环节不断拓展数据分析和云端应用类业务。在中间件领域,一系列新的热点如移动无线中间件、云计算中间件和物联网中间件等不断涌现。在协同办公软件领域,以腾讯、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结合技术优势和互联网思维,推出的企业版微信、钉钉等软件应用,在协同办公软件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品牌生态构建来看,在云计算方面,阿里云收入规模位居全球第三,国内云计算市场份额前三名均为我国企业。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在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关键核心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涌现出百度、科大讯飞等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   国际经营层次提升。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软件业参与国际经营的内涵、外延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升。从规模看,2017年,百强企业中有近半数企业拥有海外市场收入,软件出口规模达到280亿美元,占全国软件出口比重超过50%。从业务范围看,开始从开发、测试和后台业务流程为主的传统外包业务向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延伸,并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低端业务不断被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业态所替代。从国际布局看,百度、中软国际、中国通服、南京南瑞等百强企业,顺应全球化趋势,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面向全球布局销售和服务网络,通过建设海外研发中心、并购等方式加快全球化步伐。从国际影响力看,阿里巴巴跨境电商平台已覆盖230个国家和地区,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业务覆盖国外大量机场和百货商店,2017年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参加了我国“双十一”购物日,成为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新渠道。   融合渗透持续深入。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渗透性和融合性进一步增强,倍增器和加速器作用不断凸显,对各行各业的支撑作用明显提高。首先是助力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迈进。宝信、航天信息、启明信息等百强企业推出按行业领域定制的解决方案,拓展云计算平台化业务模式,致力于全面提升制造企业的设计、制造、协调和运营效率。二是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加快发展,华为、浪潮、中国通服、海康威视等百强企业,依托技术创新,推出智能水网、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和智能安防等一系列城市智能应用解决方案,推动城市服务的效率不断提升,质量不断改善。三是在消费领域不断培育出新的增长动力。腾讯、百度、网易、阿里等百强企业以软件技术为核心,以互联网为载体,助力我国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共享经济发展引领全球,2017年我国网络零售额超过7万亿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超过200万亿元,均位居全球首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将持续推动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是行业发展中的引领力量,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需要不断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加快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业务的拓展,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助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