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诠释嗜盐微生物特殊嗜盐机理研究上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诠释嗜盐微生物特殊嗜盐机理研究上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GENES上。

    嗜盐古菌是介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之间的特殊微生物类群,可专性生活在3-8倍海水盐度的高盐环境中,其“无盐不长”的特性为区别于其它耐盐微生物的典型特征。嗜盐古菌的特殊渗透调节机制与代谢过程一直是微生物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往工作多侧重于嗜盐古菌如何适应高盐胁迫,发现其渗透调节主要依赖于钾离子与相容性溶质,但研究结果鲜有触及、也难以诠释其无盐不长的专性嗜盐特征,即在相对偏低却依然为2-3倍海水盐度的高盐环境下,嗜盐古菌细胞为什么难以生长繁殖、极易发生胞溶和死亡的原因机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团队从高盐水体中分离获得一株嗜盐古菌,通过生理生化和基因组学研究发现,该嗜盐古菌含有摄取钾离子的基因 trkA/trkH/kch、钾离子转运基因 kefB、合成海藻糖的基因treS、以及摄取甘氨酸甜菜碱的甜菜碱/肉碱/胆碱转运蛋白家族基因,在不同盐浓度下呈现完全不同的渗透调节响应转变机制。

    其中,在3-6倍海水盐度的高盐环境中,嗜盐古菌以摄入钾离子为主维持胞内外的渗透平衡,胞外盐度越高其摄入胞内的钾离子越多。在更高的6-8倍海水盐度下,渗透平衡策略发生转换,单纯依赖增加摄取钾离子难以维持其渗透平衡,盐度增加细胞摄入钾离子量升高趋势变缓,此时启动摄取外源相容性溶质(甘氨酸胆碱),辅助维持极端高盐下的渗透平衡。在3倍海水盐度以下相对偏低的高盐环境下,嗜盐古菌胞内的钾离子与甘氨酸胆碱显著下降,另一种相容性溶质海藻糖含量却异常增加,该增加源于自身合成且受控于海藻糖合成关键基因treS的调节,以往传统观点认为这是嗜盐古菌的另一种主动参与渗透平衡的耐盐适应策略。本研究与之相反,认为细胞结构多糖发生降解成为可溶性海藻糖是细胞结构破坏自融损伤,由此导致细胞裂解死亡。研究可从另一侧面有效诠释嗜盐古菌无盐不长、难以在较低的高盐环境中生存的专性嗜盐特征,为全面认知嗜盐古菌的特殊嗜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海洋所硕士研究生丁润庭为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杨娜博士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建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B专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Ding, R.; Yang, N.; Liu, J. The Osmoprotectant Switch of Potassium to Compatible Solutes in an Extremely Halophilic Archaea Halorubrum kocurii 2020YC7. Genes 2022, 13, 939. https://doi.org/10.3390/genes13060939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6/t20220620_6463305.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诠释深海锰结壳生物矿化研究中获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1-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深海微生物参与锰结壳形成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2篇研究论文分别刊发于国际TOP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和mBio。 锰结壳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深海海底的固体矿产资源,其形成过程可能与深海特殊地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条件或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然而关于其具体成因在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近年来研究发现,微生物的矿化作用在锰结壳的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其效率远超物理化学过程(>105倍)而备受关注。 研究团队从西太平洋海底获得的锰结壳样品中,分离获得耐高浓度锰离子的深海盐单胞菌(Halomonas sp. MNB13),研究结果表明:菌株MNB13的半胱氨酸代谢参与调控锰元素的成矿过程,并证实其下游产物H2S直接决定氧化锰的生成量。 研究团队还获得来自锰结壳样品的另一菌株Georhizobium sp. MAB10,能够耦合锰氧化和无氧光合作用进行生长,同时伴生出不溶性黑色锰氧化物。深入研究发现,MAB10菌株具备无氧光合系统,吸收近红外光生成ATP。在加入二价锰离子后,还原力产量显著增加,证实锰源电子可进入MAB10菌株呼吸电子传递链。此外,研究还定位了使二价锰氧化的关键蛋白,体外验证了其锰氧化功能。 上述成果为微生物参与锰矿形成过程提供了直接实验证据,并诠释了其作用机制。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刘建国团队的副研究员杨娜为上述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徐秀丽、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张立涛、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宋福行和澳大利亚Griffith University教授Linlin Ma参与研究并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国良和“科学”号NORC2020-581航次人员在锰结壳样品获取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相关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先导B和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Xiuli Xu, Fuhang Song, Guoliang Zhang, Linlin Ma, Na Yang. 2024. Proteomic insights into the response of Halomonas sp. MNB13 to excess Mn(II) and the role of H2S in Mn(II) resistanc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46:11815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3935124000616?via%3Dihub Xiuli Xu#, Litao Zhang#, Fuhang Song, Guoliang Zhang, Linlin Ma, Na Yang. 2024. 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alphaproteobacterium Georhizobium sp. MAB10 revealed a pathway of Mn(II) oxidation-coupled anoxygenic photoautotrophy: a novel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tic process in deep-sea ferromanganese nodule formation. mBio. 10.1128/mbio.02675-24. 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mbio.02675-24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诠释深海锰结壳生物矿化研究中获得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课题组在深海微生物主导参与锰结核成矿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结果以2篇研究论文分别在国际TOP学术期刊Chemosphere(IF=8.94)和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IF=7.129)上发表,该成果诠释了微生物代谢在锰离子富集及成矿中的作用机制。 锰结壳广泛分布于2000米以深的海底,在密集区每平米可达到百公斤以上,全球海底总储量估计约3万亿吨以上,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海底锰结壳通常生长于海底坚硬的海山或基岩上,其成因可能与深海特殊地质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或生物过程有关,但至今尚未有一致的观点。除了海底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以外,微生物矿化作用也非常值得关注。一些微生物的成矿效率可达物理化学作用的105倍以上,在锰结壳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从深度为~2500 m西太平洋海底获得的锰结壳样品中,首先分离获得一株耐高浓度锰离子的深海菌株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 MNB17),进而利用该菌株开展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单胞菌菌株MNB17直接参与锰元素的富集与成矿过程,并证实其催化成矿类型与锰离子浓度有关,即锰离子浓度的高低决定着不溶性的碳酸锰和氧化锰形成。其中,在相对低浓度中,菌株MNB17可形成以菱锰矿(JCPDS#44–1472)为主的矿物;而在相对高浓度中,则形成以氧化锰矿(JCPDS#81–2261)为主的矿物。 研究团队通过代谢组学诠释了菌株在不同锰离子浓度下如何调控形成不同锰矿的过程。结果表明:在不同锰浓度下该菌株的能量代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在相对低浓度锰离子溶液中,菌株MNB17有氧及无氧呼吸旺盛,同时脂肪酸发生降解,可为菌株代谢提供充足的能量,进行氨化作用形成菱锰矿;而在相对高浓度锰离子溶液中,菌株有氧及无氧呼吸下降,导致氨化作用减弱,负责锰离子氧化的多铜氧化酶的表达显著提高,因此氧化锰矿占比相应增加。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向高浓度锰离子溶液中添加外源有氧呼吸底物,成功地将氧化锰矿转变为菱锰矿,验证菌株MNB17可通过调节能量代谢,参与不同浓度锰离子中的成矿过程,并决定最终成矿类型。 研究团队的另一结果还发现:高浓度锰离子条件下,菌株胞内ROS生成明显增加,ROS也参与催化氧化锰矿的形成。转录组学揭示:在锰离子培养条件下,菌株MNB17的组氨酸合成通路基因显著上调。组氨酸是α-酮戊二酸的前体,α-酮戊二酸通过非酶催化反应消除胞内过剩的ROS,减少氧化锰矿的生成。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向高浓度锰离子溶液中外源添加组氨酸,成功地将氧化锰矿转变为菱锰矿,进而也验证了组氨酸代谢也参与了菌株MNB17锰成矿形式。 上述成果为微生物参与锰矿形成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并诠释了其作用机制。我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藻类与藻类生物技术团队的杨娜副研究员为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中心张国良研究员在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B专项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Fuhang Song, Guoliang Zhang, Xiuli Xu, Steven W. Polyak, Kai Zhang, Honghua Li, Na Yang*. 2022. Role of intracellular energy metabolism in Mn(Ⅱ) removal by the novel bacterium Stenotrophomonas sp. MNB17. Chemosphere, 308,136435. 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2.136435 Fuhang Song, Guoliang Zhang, Honghua Li, Linlin Ma, Na Yang*. 2022.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Stenotrophomonas sp. MNB17 revealed mechanisms of manganese tolerance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nd the role of histidine biosynthesis in manganese removal.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44, 114056. 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2.11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