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纳米多孔三维结构与二维结构可逆转换的柔性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05
  •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家们近期开发了一种类似于变形金刚的新型三维纳米多孔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在外界的刺激下,改变材料微观构象变成二维非多孔结构材料。而且当这些二维非多孔结构材料在受到与之前相反的刺激时,便会恢复为原来的三维纳米多孔结构。 该研究是由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的,并且其详细报道于今天发表在了“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就其应用而言,由于其特有的性质,可能在选择性气体分离或气体吸附的膜,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活性物质封装和药物递送或危险废物的吸附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 研究人员以活性柔性球形二十面体硼基分子作为配体来开发了这种三维纳米多孔材料。来自巴塞罗那材料科学研究所(ICMAB-CSIC)的无机材料和催化实验室的Jose Giner说:“配体的球形形状是使结构回到其原始形状的关键因素,其允许不同部分的重新排列,且不会影响整个结构发生变化。” 该材料属于一类多孔晶体材料,其是由金属离子或与桥接有机连接体自主装形成的(称为金属-有机框架)。且在该项研究中,使用球形有机连接体代替平面有机连接体,对材料的稳定柔性结构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Giner解释说到:“球形连接物可以避免结构坍塌,简单一点来讲,就是如果使球体分离,两层将会彼此翻转;而如果使用非球形柱体,则这个分子结构将会塌陷。” ICMAB超临界流体和功能材料小组的AnaLópez-Periago说:“这里所观察到的转变不仅是由对流有机溶剂引起的,而且也存在着绿色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引发,这为可持续过程开辟了道路。“”

    第三代MOF的灵活性和意想不到的动态行为在这里是第一次进行了讲述。合成策略是基于二吡啶基碳硼烷连接体的柔性和球形形状,其作用是作为刚性层之间的支柱,并提供了一个三维多孔结构。通过操纵不同溶剂和多孔三维结构之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可以诱导固体的相变以产生新的无孔二维结构。来源:ICMAB-CSIC

    作为潜在应用的概念证明,富勒烯分子的封装是通过在可逆的二维到三维过渡期间捕获它们而实现的。 Giner又补充到:“观察到的过程构成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封装不易扩散到多孔材料中的大分子。 LMI集团科学活动的重点在于硼簇的化学性质。其几何形状,以及它们含有半金属离子硼的事实,赋予了它们许多鲜为人知的独特特性。该小组研究了新结构的合成及其在抗肿瘤药物,催化剂,海水淡化以及传感器等不同领域的应用。 原文来自:phys, 原文题目:Researchers develop flexible materials that switch from nano-porous 3-D to 2-D structures in a reversible way.

相关报告
  • 《二维“奇迹”材料疯狂玩转柔性科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3-20
    • 近日,研究者们研制出了一种“奇迹”二维材料,这种材料可以被用在纳米电路中,十分强大。未来可以应用在柔性超大、厚度超薄的可穿戴工具上,也可以助力进行太阳能革命。   一种新型的2D奇迹材料将有助于制造柔性、高效、更小的电子器件。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者们已经研制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来测量平整、原子级薄的、高导电性的、极强的2D材料堆叠的电子结构。 以异质结构闻名的2D材料具有多个堆叠层,可以产生带有超快电荷的高效光电子器件,其可以被用在纳米电路中,并且比传统电路中的材料更为强大。 物理系的教授Neil Wilson博士,研制出了一项测量堆叠中每层电性能的技术,这使得研究者们可以建立最佳的结构,从而实现最快、最有效的电能传输。 Wilson在一项声明中说:“能够第一次看到原子薄层中的相互作用是如何改变它们的电子结构,这是十分令人兴奋的。这项研究也证明了交叉研究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美国和意大利同事,我们也不可能实现这一成果。” 根据这项研究,通过将不同二维半导体的单层结合到异质结构中,研究者们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现象和器件。通过理解并利用这些现象,研究者们可以确定层间激发的电子结构和性质。通过使用合理的器件设计和亚微米角分辨光电子发射光谱(μ-ARPES),再结合光致发光,研究者们还能确定MoSe2/WSe2中异质双层的关键未知的参数, 他们发现K点谷中的价带与300meV的价带补偿微弱杂交,这意味着II型价带的对准。Wilson的技术使用光电效应来直接测量每个层内的电子动量,并且展示了当层间结合时其如何改变。 了解和量化2D材料异质结构如何工作和最佳创造光学半导体结构的能力,为纳米电路和更小、更柔性、更可穿戴的小工具的高效发展铺平了道路。由于原子级薄层可以允许最小量光伏材料的强吸收和有效能源转化,该材料还可以助力于太阳能革命。
  • 《瑞典查尔默斯理工大学开发出一种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无毒柔性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赵若春
    • 发布时间:2020-04-02
    • 3月17日,瑞典查尔默斯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在制造一种刚性骨替代材料时,无意间创造出一种柔软、呈橡胶状的生物相容性材料。该材料成分类似于有机玻璃,但与有机玻璃不同,其柔韧性、弹性十分优异。此外,该材料内部充斥着纳米孔洞,是一种三维网络结构。研究人员表示,该材料可用于药物精准治疗,帮助减少药物副作用;该材料还可用于替换体内软骨或其他软组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CS Nano》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