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法专家证明,公私合作能够带来以专利衡量的有前景的创新产出。私营实体和公共机构之间的合作具有改善纳米技术技术转让的潜力。进入纳米领域的国家可以利用合作环境、开发框架和活跃在纳米技术领域的实体之间的密切机构网络。
“21世纪被誉为纳米世纪,人们期待着在纳米尺度上对物质的控制能带来重大的技术突破。然而,尽管纳米技术前景光明,但它似乎仍然停留在一门新兴科学的地位上,”早稻田大学助理教授Raphael Zingg和马克斯普朗克创新与竞争研究所的Marius Fischer博士争辩道。2019年2月22日,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纳米》杂志上,旨在揭示技术转让问题;大学所开发的知识如何能够转移到将开发商业产品的私营实体。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Zingg教授和Fischer博士通过识别1991-2016年所有与纳米结构有关的欧洲专利申请,对纳米技术专利的聚合数据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由私人和公共机构联合申请的专利数量正在上升,尽管幅度很小。
“尽管研究机构仍在独立开发大部分专利,但我们的数据充实了一些有希望的迹象,表明公私知识转移正在开花结果。”鼓励科研机构和私营企业进行合作的环境有利于纳米技术的创新,”Zingg教授写道。
两位研究者发现,尽管纳米技术专利申请的数量由私人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可能仍然是低绝对值,大幅增加发生自2000年以来,在最近几年,8%的专利申请由公私合作伙伴。此外,他们还指出,与独立开发的公共专利申请相比,私人和公共专利申请申请的专利局更多。
他们还发现,在美国、法国和日本等一些公私专利更为频繁的国家,纳米技术专利的总数往往更高。这些国家似乎已经建立了可靠的框架,并在活跃于纳米技术领域的实体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机构网络。
根据他们的数据,早稻田大学拥有欧洲授予的两项纳米技术专利。其中一项是水滑石类物质的专利,是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一家私营公司JDC公司合作的成果。双方一直致力于纳米层状双氢氧化物废水处理系统的研究。该发明于2004年获得专利,并在全球主要司法管辖区提交了申请。
“纳米技术的合作趋势反映在公私伙伴关系的兴起上。资产、技术和技术的汇集为创新者提供了更好的方法来应对创新技术的挑战,”Zingg教授说。“对于进入纳米领域的国家,我们认为,整合学术实体的产业集群具有很高的潜力。”
——文章发布于2019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