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赤道太平洋障碍层混合规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0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团队在赤道太平洋中小尺度过程(障碍层混合)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障碍层常见于赤道西、中太平洋,是位于等温层下部的盐度跃层,长期以来被认为可阻碍较暖的表层水与较冷的次表层水的交换,从而增强海气相互作用。前人研究表明,若通过障碍层混合消掉障碍层,则全球高影响海气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将难以发生或发展。因此,障碍层混合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动力过程。然而,对障碍层混合的分布特征、变异规律及气候效应,甚至其存在性,都缺乏实际观测证据。

    研究团队通过在赤道太平洋上的定点观测探测到了障碍层内频繁的混合现象,同时,利用大量Argo剖面数据,揭示了障碍层混合现象普遍存在性,并初步确定了其分布特征和发生规律。研究发现障碍层混合与上混合层中的混合一样强烈,能够在等温层底形成有效的热交换。按空间分布,其发生率在20%-60%之间,在赤道中太平洋较大,在160°W,0°N附近达到最大;按时间分布,障碍层混合在拉尼娜成熟期年比厄尔尼诺成熟期更频繁。同时,研究还发现障碍层混合与较厚的混合层、障碍层和等温层、较弱的障碍层层化以及等温层中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盐度存在密切关联。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确定真实障碍层混合对厄尔尼诺发生发展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传玉研究员、博士生霍丹、共同通讯作者王凡研究员、厦门大学刘志宇教授及其他多位作者共同完成。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29/2021GL097690

    文章信息:

    Liu, C.*, Huo, D., Liu, Z., Wang, X., Guan, C., Qi, J., & Wang, F*. (2022). Turbulent mixing in the barrier layer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9, e2021GL097690. https://doi.org/10.1029/2021GL097690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3/t20220301_637942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赤道太平洋温跃层内混合理论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8-0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王凡研究组在物理海洋学专业期刊Journal Physical Oceanography 发表了关于赤道太平洋温跃层混合研究论文“On the formation of a subsurface weakly sheared laminar layer and an upper thermocline strongly sheared turbulent layer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interplays of multiple time scale equatorial waves” (赤道东太平洋次表层的一弱剪切层流层和温跃层的一强剪切湍流层的形成机制——多时间尺度赤道波动的相互作用)。 该研究采用“赤道波动诱导的剪切与赤道流系剪切的相互作用可在特定波动位相产生强混合”的理论方法,提出不同动力类型、不同垂直模态、不同时空尺度的赤道波动可经由其各自诱导的剪切和层结组合而导致在不同深度上形成失稳或固稳结构,解释了困扰学界十多年的一个赤道上层复杂混合结构,即在被认为最稳定的温跃层中心附近观测到了强湍流混合层,而在被认为是不稳定的次表层却存在着稳定的层流层。该成果从理论上进一步证实了作者之前提出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温跃层深处普遍存在着强混合的观点。  温跃层内持续强混合的存在,对热带太平洋热量在三维方向再分配具有重要作用。本结果可为改进数值模拟和ENSO预报提供有益参考。本工作受国家基金委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项目资助。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系列研究揭示太平洋赤道中层流多尺度变异规律和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2-05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团队基于长期连续潜标观测,系列研究揭示了太平洋赤道中层流的季节内、季节和年际变异规律和机制。长期以来受观测数据的限制,海洋学界对太平洋三维环流的认知主要聚焦在表层和次表层环流上,而对次表层以深的中层流结构、变异和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存在较大的认知空白。赤道中层流对一千米左右物质能量的再分配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将西中太平洋的高溶解氧输运到东太平洋低氧区,对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团队研究发现在600-1600米存在能量大值区,其与上层200米中尺度涡旋引起的能量大值区显著不同。通过分析潜标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结果,团队研究发现中层流季节内变异与罗斯贝短波密切相关,而且其能量传播路径和南北向分布会显著受到西太平洋南侧倾斜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岸线影响。罗斯贝短波向下向东南方向传播能量,可将西边界上层的能量传递至中深层,季节内能量的最大值从经典的北纬3度变为4.5度。通过正压转化率的计算,团队发现中层季节内变异的动能可以向平均纬向流提供能量,这为赤道中层流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一种可能解释。该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在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上,团队分析了东经142度赤道上的潜标观测数据,发现位于600米以深赤道中层流的下层分支LEIC(Lower Equatorial Intermediate Current)存在着季节和年际变异信号,其与罗斯贝长波密切相关。与短波不同,罗斯贝长波向下向西方向传播能量,可将东太平洋上层的能量传递至西太平洋中深层。LEIC年际变异受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的显著影响,与ENSO指数的相关性在滞后11个月时达到0.8以上。在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衰退期冬季,LEIC会违背季节变异的规律,出现强的东(西)向流异常。结合再分析数据和连续层化模式结果,团队发现ENSO成熟期的风场对LEIC的年际变异至关重要。厄尔尼诺事件中,赤道中太平洋西风异常产生的下沉开尔文波在到达东边界后,会反射形成下沉罗斯贝长波,它与由赤道东太平洋负风应力旋度激发产生的下沉罗斯贝长波一起向西太平洋传播,产生LEIC的东向流异常。该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几内亚沿岸潜流的中层部分NGCUC-I(Intermediate part of the New Guinea Coastal Undercurrent)和LEIC一样也具有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异,年际变异与ENSO指数的相关性在滞后7-12月时达到最大值。虽然季节和年际变异都受到罗斯贝长波的调制,但长波的来源不同。中层流的季节变异主要由风直接驱动的罗斯贝长波控制,第一和第二斜压模态起主要作用,而中层流的年际变异主要由开尔文波在东边界反射后形成的罗斯贝长波控制,第二和第四斜压模态起主要作用。通过数值实验,团队研究发现南侧的巴新岸线增强了西太平洋中层流的季节变异和与ENSO相关的年际变异强度。该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以上研究成果通过分析观测数据发现了赤道中层流的多时间尺度变异规律,结合模型结果揭示了对应的动力机制,建立起赤道中层流与上层海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不同联系机制。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