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和长牡蛎“前沿1号”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24
  •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2年审定的26个水产新品种,其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参与培育的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和长牡蛎“前沿1号”榜上有名,品种登记号分别为GS-02-006-2022 和GS-02-009-2022。

    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是我所继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和“广泰1号”后,又一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渤海1号”是由渤海水产育种(海南)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富花研究团队共同培育,是针对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盐田虾”产业培育的专门化品种,也是国际首个耐高盐的对虾新品种,将从种业源头有力支撑“盐田虾”产业的发展。

    “渤海1号”以凡纳滨对虾“广泰1号”和“厄瓜多尔”引进的群体为基础群体,分别经连续4代家系选育,获得生长快速兼耐高盐的母本和耐高盐兼生长快速的父本,经杂交获得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与母本和父本相比,仔虾盐化(盐度从30升至55)成活率分别提高15.8%和21.2%;在盐度50-60养殖条件下,140日龄成活率分别提高14.5%和18.6%,平均体重分别提高10.8%和15.8%。适宜在我国温度18-32℃和盐度30~60的水体中养殖。

    长牡蛎“前沿1号”是我所继长牡蛎“海蛎1号”后,又一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长牡蛎新品种。长牡蛎“前沿1号”是由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培育,是针对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三倍体牡蛎产业所培育的国际上首个三倍体牡蛎新品种。

    该品种以2011年从青岛鳌山湾收集的2150枚长牡蛎个体为基础群体,以壳高为目标性状、经连续6代群体选育获得的二倍体长牡蛎选育系为母本;以采用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制备四倍体后并以壳高为目标性状、经连续6代群体选育获得的长牡蛎四倍体选育系为父本,经杂交获得。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相比,14月龄壳高提高15.4%、体重提高16.8%;与父本相比,14月龄壳高提高20.2%、体重提高22.4%;三倍体倍化率为100%。适宜在我国黄渤海区域水温5~28℃和盐度20~35的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7/t20220719_6482884.html
相关报告
  • 《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 获批水产新品种证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6-13
    • 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胡超群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与茂名市金阳热带海珍养殖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获得水产新品种证书(GS-01-006-2017)。   该品种是以2011年引进的泰国正大卜蜂集团、美国科纳湾海洋资源公司、夏威夷海洋研究所的凡纳滨对虾和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GS-01-007-2010)种虾为基础群体,以耐低温、耐低盐、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品系选育相结合的选择育种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的抗逆新品种。在水温12-18℃养殖条件下,与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和SIS(美国对虾改良系统有限公司)虾苗相比,成活率分别平均提高16%和 24%;生长速度分别平均提高10%和13%。适合我国海水、咸淡水和淡水养殖区域养殖。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3个水产新品种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03
    • 近日,农业农村部第863号公告发布了2024年审定的23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选育的凡纳滨对虾“广泰2号”(登记号为GS-01-009-2024)、牙鲆“圣航1号”(登记号为GS-02-004-2024)及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完成的新品种福建牡蛎“前沿2号”(登记号GS-02-005-2024)榜上有名。 凡纳滨对虾“广泰2号”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富花团队联合信邦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培育,是依托团队建立的对虾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针对近年来严重危害对虾产业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HPND)培育的专门化抗病新品种,也是国内首个应用全基因组育种技术培育的对虾新品种。该品种历时6年培育而成,抗病能力强、养殖成活率高。我国的对虾养殖产业近年来饱受以AHPND为代表的弧菌性病害困扰,“广泰2号”的培育将为降低对虾养殖弧菌性病害风险、提高养殖成功率提供重要种质支撑,也为推动对虾分子育种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起到重要作用。 牙鲆“圣航1号”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尤锋团队与威海圣航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培育。团队以山东威海海域收集的野生牙鲆为基础群体,以耐高温和生长为目标性状开展群体选育获得子代,再分别以生长为目标性状经连续2代雌核发育获得的生长快群体为母本,以耐高温为目标性状经连续2代雌核发育获得的耐高温群体伪雄鱼为父本,杂交获得。与未经选育的牙鲆相比,其耐温上限、高温期成活率和14月龄体重等都有显著提升,适宜在全国牙鲆主养区水温16℃~27.5℃和盐度20~32的人工可控海水水体中养殖,将为提高牙鲆夏季养殖成活率、扩大养殖范围、促进其产业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种质和技术支撑。 福建牡蛎“前沿2号”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与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联合培育。“前沿2号”以福建诏安群体的福建牡蛎为基础群体,以壳高为目标性状,以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制备四倍体后经连续群体选育获得的四倍体选育系为父本,与经过连续选育的二倍体母本杂交而获得的三倍体。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父本和未经选育的二倍体福建牡蛎养殖群体相比,其壳高、体重以及软体重的生产性能获得显著提升。该品种适宜在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养殖。目前“前沿2号”在以上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在30%以上,有望成为在我国东海等南方海域具有行业统治力的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