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9-12-30
  •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的数据,2018年,埃塞俄比亚新确诊的癌症病例超过6.7万例,同年有近4.8万人死于癌症。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出,与全球趋势一致,该国的癌症负担正在显著增加,到2040年,新病例数量预计将增加一倍以上。

    政府正在购置新设备,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建造一个新的肿瘤中心,并将通过原子能机构奖学金培训的医生分配到区域医院,一些放射治疗机将在那里使用。该国的两台Cobalt-60放疗机中的一台自2015年以来一直在亚的斯亚贝巴的黑狮医院停用,原因是缺乏维修资金。

    位于亚的斯亚贝巴的圣保罗医院院长Wendmagegn Gezahegn说:“规划的关键是确保每台机器都有一个维护计划——我们需要预算的不仅仅是购买成本。”

    圣保罗医院由皇帝海尔·塞拉西(Haile Selassie)于上世纪60年代创建,旨在为穷人服务。圣保罗医院是巴西第二大医院,一旦当前的扩建项目完成,它将成为最大的医院,拥有近5000张病床,每年可治疗50万病人。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该医院的一个新部门将包括一个拥有350个床位和5台直线加速器(Linac)设备的肿瘤中心,以及用于癌症治疗的短程治疗设备,以及一个生产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放射性药物的新回旋加速器设施。该公司补充称,用于安全操作的放射治疗机的掩体将在未来几个月开始建设,而回旋加速器的存放空间已经在建设中。

    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除了建造和采购机器外,该国还需要训练有素的肿瘤学家、医学物理学家和放射学技术人员。几乎埃塞俄比亚辐射防护局的40名技术人员,包括许可证部门的人员,都接受了原子能机构研究金和课程的培训。

相关报告
  • 《WHO加强埃塞俄比亚甘贝拉地区的霍乱应对工作》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与重点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5-03-14
    • 埃塞俄比亚甘贝拉—世界卫生组织(WHO)加强了应对措施,以抗击埃塞俄比亚甘贝拉地区爆发的霍乱疫情,该疫情已导致1200多人感染。疫情于2月11日在阿科博县首次发现,现已蔓延至8个县和4个难民营。作为干预措施的一部分,世卫组织已部署了一个专家增援小组,为应对工作提供现场支持,这些专家的工作重点是疫情协调、监测、病例管理、感染预防和控制(IPC)、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WASH)以及卫生部门协调。以及风险沟通和社区参与(RCCE)正在与地区卫生官员密切合作,以简化疫情管理策略并改进应对机制。为确保快速有效的应对,世卫组织为快速反应小组(RRT)的运输提供了便利,并向甘贝拉地区卫生局提供了两轮价值超过10万美元的霍乱治疗物资,以帮助管理不断增加的病例。世卫组织干预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加强病例管理。在世卫组织的财政和技术援助下,受影响地区的85名医护人员接受了霍乱病例管理培训。这种培训的影响已经很明显,治疗结果有了显著改善。例如,阿科博县(Akobo Woreda)的Kankan Health Center在过去一周没有报告任何设施死亡——与疫情爆发初期相比,这是一个显著的成就。为了进一步遏制该疾病,世卫组织实施了一项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计划,旨在阻止基层传播。自2月26日以来,在高风险地区部署了快速反应小组(RRT),让社区参与监测、卫生和健康教育。卫生工作者进行了数千次家庭访问,查明和监测疑似病例,并在热点地区设立口服补液点,以确保早治疗。世卫组织还通过分发水处理化学品、设立洗手站和提高社区对霍乱预防措施的认识,加强了卫生宣传工作。此外,还以多种当地语言印制和分发了教育材料,以确保预防信息传达给最脆弱的人群。与南苏丹、埃塞俄比亚公共卫生研究所(EPHI)、甘贝拉地区卫生局和世卫组织国家办事处合作,启动了跨境参与工作,以审查霍乱应对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加强合作。同样,与奥罗莫州、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和甘贝拉地区组织了一个区域间参与论坛,以加强周边地区的备灾和监测。此外,世卫组织支持EPHI申请霍乱疫苗,获得了100多万剂疫苗,以帮助控制甘贝拉的疫情。甘贝拉地区卫生局局长Abel Assefa Zugi博士接受了两轮医疗物资,并对世卫组织的及时支持表示感谢。他强调了继续合作的重要性,并保证立即为受影响的人提供治疗。这些物资预计将使1700多名霍乱患者受益,并有助于遏制疾病的蔓延。阿贝尔博士说:“世卫组织在该地区的存在在监督应对、确保有效协调和为各级卫生当局提供战略指导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强调,持续的警惕和干预对于全面控制疫情至关重要。世卫组织甘贝拉和埃塞俄比亚西南地区现场中心协调员Chuol Puok Jock重申了世卫组织支持区域卫生当局管理危机的承诺。干预措施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自世卫组织2月26日加强应对以来,重症病例数量明显下降。世卫组织驻埃塞俄比亚代表Owen Laws Kaluwa博士说,每天严重霍乱病例的数量在10天内从55例下降到14例,这表明遏制工作正在发挥作用。卡卢瓦博士补充说:“世卫组织仍然致力于与甘贝拉地区卫生局和其他合作伙伴合作,以防止进一步蔓延,并加强该地区处理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随着抗击霍乱的斗争继续进行,重点仍然是向受影响的人提供即时护理,扩大预防措施,并确保社区有充分的能力保护自己免受疾病的侵害。在世卫组织的持续支持下,当局仍然希望疫情将很快得到控制。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医学纳米机器人肿瘤治疗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21
    • 《Nature Biotechnology》于2018年3月刊发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丁宝全和赵宇亮院士课题组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颜灏课题组合作完成的工作(“A DNA nanorobot functions as a cancer therapeutic in response to a molecular trigger in vivo”, 36: 3, 258-264, 2018)。《Nature Biotechnology》同期以“Smart Cancer Therapy with DNA Origami”为题对该工作进行了专门评述。评述文章认为,中国科学家尝试利用医学纳米机器人治疗肿瘤等恶性疾病,这种新颖的纳米机器人将改变人们对药物输运的传统观念,为更有效的肿瘤治疗提供全新策略。   恶性肿瘤(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肿瘤的血管系统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及转移密切相关。通过阻塞肿瘤血管的营养和氧气输运从而“饿死” 肿瘤的治疗思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肝癌等恶性肿瘤的物理介入治疗。但是,该方法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仍面临较大局限性。血液中的凝血酶(thrombin) 是机体凝血系统的一种关键酶,能够快速高效地诱导血栓形成。如果将凝血酶作为特定的“货物”装载在纳米机器内部,靶向运输并精确释放至肿瘤血管,诱导凝血产生血栓,就可以通过栓塞肿瘤达到高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根据这种看似“异想天开”的设想,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团队发展了基于超分子自组装的DNA纳米机器人,用于活体运输凝血酶进行肿瘤治疗。该工作利用DNA折纸术构建智能化的分子机器,通过自组装将“货物”凝血酶包裹在分子机器的内部空腔,使其与外界底物隔绝而处于非活性状态;分子机器两端装载有“雷达”核酸适配体,提供靶向识别和定位功能;当DNA纳米机器人到达肿瘤血管时,纳米机器上的“锁”识别特异标志物而发生结构变化,使得 “锁”从闭合状态变为开启状态,整个纳米机器由管状结构打开变为平面结构,暴露出内部装载的“货物”进而实现诱导栓塞的功能。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团队在细胞和活体水平分别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这种DNA纳米机器人可以实现凝血酶在活体内的精准运输和定点栓塞,对于包括乳腺原位肿瘤、黑色素瘤、卵巢皮下移植瘤和原发肺部肿瘤在内的多种肿瘤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DNA纳米机器人可以实现精确的肿瘤定位,整个体系有效用量很低;同时DNA纳米机器人还有极好的识别响应功能,仅在肿瘤血管标志物存在时才启动活化凝血酶。这些性质保证了装载有凝血酶的DNA纳米机器人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在小鼠模型和迷你猪模型上都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这种智能化的DNA纳米机器人有望为肿瘤血供阻断治疗策略提供一种高效低毒的药物新剂型。以其强大的活体运输和响应识别功能,作为智能化的给药平台,进行多种药物的联合高效递送。有望对传统难以成药的物质(如毒素、蛇毒蛋白等)实现有效包载和智能递送,进而推动全新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在纳米药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工作得到了《Nature Reviews Cancer》(“DNA nanorobots-seek and destroy”)和《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Tumor-hunting nanorobots”)的专门评述以及F1000Prime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纳米重点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等对该研究提供了资助。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李素萍、蒋乔、刘少利和张银龙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图:DNA纳米机器人的设计和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