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生物院在CAR T细胞免疫治疗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17-08-30
  • 8月3日,白血病领域权威杂志Leukemia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鹏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Toll-like receptor 2 costimulation potentiates the antitumor efficacy of CAR T Cells”。该研究构建了包含TLR2共刺激信号的第三代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分子,并证明了TLR2共刺激信号提高了CAR T细胞杀伤肿瘤的功能。这一研究为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在CAR T细胞治疗中的联合效应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开拓了CAR分子设计的新思路。该成果是博士研究生赖允鑫、魏新茹等在导师李鹏研究员指导下完成的。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治疗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疗法,其中针对CD19的CAR T已经在临床试验中获得很好的疗效。CAR分子赋予T细胞特异性识别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该膜分子胞外有识别抗原的ScFv段,胞内含有传递活化T细胞和介导T细胞杀伤功能的结构域。CAR分子的设计对CAR T的最终疗效至关重要。其中共刺激分子如CD28,41-BB等为CAR T细胞的功能提供必要的辅助。然而CAR T细胞疗法在针对其他抗原或实体瘤中作用不明显,因此CAR分子的设计还需要新的共刺激分子,以增强并维持CAR T细胞对血液瘤和实体瘤的功能。

      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相互作用是人体免疫系统发挥功能的重要模式。为了在CAR分子中借鉴和模拟这一模式,该研究将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受体TLR2的胞内信号传递结构域引入到CAR分子中,构建了包含TLR2的CAR分子,1928zT2和m28zT2,分别针对表达CD19的B细胞白血病和表达mesothelin的实体瘤。体外结果表明,TLR2的加入促进了CAR T细胞针对白血病细胞和实体瘤细胞的杀伤,以及抗原诱导的细胞因子IL2,IFN-g和GM-CSF的分泌。通过免疫缺陷小鼠构建的人源化异种移植(PDX)模型的体内实验表明,带TLR2的1928zT2 T细胞比1928z T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白血病细胞作用和分泌细胞因子功能,并促进B细胞白血病PDX小鼠的存活;同样的是,带TLR2的m28zT2 T细胞也比m28z T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内杀伤肺癌细胞系的功能。机制研究中,该研究应用RNA-seq比较了TLR2加入后CAR T细胞在抗原刺激或不刺激的情况下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TLR2能上调的基因与细胞黏附与迁移有关,体外细胞侵袭实验也表明TLR2能增强CAR T细胞的迁移能力。CAR T细胞的潜在毒性是临床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TLR2的加入增强了CAR T的杀伤功能,但也可能提高CAR T细胞的毒性。因此,为了验证含TLR2的1928zT2 T细胞在人体内是否安全有效,该研究还在一名B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身上进行了临床试验:将5e4/kg低剂量的1928zT2 T细胞回输患者后,患者迅速产生了应答,并在20天左右获得了白血病细胞的清除,在51天时检测结果显示为完全缓解。因此,临床结果表明TLR2加入CAR分子这一设计是安全有效的。

      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科技计划、广东省及广州市科技计划等的支持。

相关报告
  • 《广州健康院在CAR-T治疗血液肿瘤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6-07
    •  5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C3aR costimulation enhances the antitumor efficacy of CAR-T cell therapy through Th17 expansion and memory T cell induction”,该研究结果阐明C3aR共刺激分子可以增强CAR-T抗血液肿瘤的作用。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治疗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进展,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发挥显著疗效。但仍面临治疗后易复发且对于复发难治性白血病合并髓外浸润疗效欠佳的困境。改进和优化CAR分子设计,提高CAR-T细胞持久性和抗肿瘤活性,是改善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策略,也是临床实践面临的重要挑战。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相互作用是人体免疫系统发挥功能的重要模式,借鉴和模拟这一模式,将固有免疫重要分子C3aR作为胞内信号结构域引入到CAR分子,将有可能使其发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联合效应,增强CAR-T的效能。因此本研究将C3aR活性结构域引入CAR作为共刺激分子,构建了新型BB-ζ-C3aR CAR-T细胞,分别针对表达CD19+和BCMA+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进行研究。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表明,BB-ζ-C3aR CAR-T细胞的肿瘤杀伤效应和持久性显著提高。并进行初步的机制探索,发现将C3aR引入为共刺激分子结构域的新型CAR-T细胞可诱导肿瘤杀伤潜能的Th17细胞和记忆T细胞表型,发挥强效而持久杀伤的血液肿瘤作用。   广东省人民医院(杜欣、翁建宇研究组)为本研究共同通讯单位,并获得广州健康院李鹏研究员帮助。本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的支持。
  • 《广州生物院等在艾滋病疫苗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11-12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在艾滋病预防性疫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Immune protection of SIV challenge by PD-1 blockade during vaccination in rhesus monkeys”为题发表在国际免疫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   基于PD-1信号通路阻断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如火如荼,但其在传染病防控领域中的应用还未深入开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已被发现三十余年,如今仍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四大病因。虽然药物疗法可控制艾滋病病情,但无法根治,病人需终生服药。对于控制和消除艾滋病疫情而言,研发有效的预防性疫苗被普遍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策略。   HIV/SIV特异性CD8+ T细胞在清除和控制HIV/SIV感染中起到关键作用,若能够充分诱发出持久高水平的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将有助于控制和清除HIV/SIV对靶细胞的感染。研究人员利用猕猴/SIV感染模型,探索了基于腺病毒载体的艾滋病疫苗与PD-1抗体联合应用的免疫策略。结果表明在疫苗接种期间同时使用PD-1抗体可有效降低T细胞的功能性耗竭,并诱发出更有效、广谱和持久的杀伤性CD8+T细胞免疫应答,而且还可有效预防猴艾滋病毒SIVmac239的多次高剂量感染。该研究为研发有效的预防性艾滋病疫苗提供了新的策略。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生潘恩祥、冯凤玲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陈凌教授和已加盟中山大学的孙彩军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计划、广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