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单体最大推力100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研制成功》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4-04-17
  • 4 月 15 日,由苏州企业研制的世界单体最大推力 100 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通过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介绍, ES-1000 型( 100 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已通过计量检定,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单台最大推力的电动振动试验装备,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装备为全球首台套,总体水平国际领先。
    此次 100 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的成功研制,是东菱公司继 2007 年研制出世界最大推力 35 吨振动台、 2012 年推出世界最大推力 50 吨振动台后取得的又一个“世界第一”。
    为满足我国大运载、空间站、大飞机、航母等重大部件乃至整机的力学环境试验需求,东菱公司于 2021 年开始了对单体 100 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的自主研发,历时 2 年的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这一单体 100 吨超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并通过了中国计量院的第三方计量。
    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叶腾波表示,这套设备的成功推出,可满足我国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等重大部件,乃至整机的可行性试验需求,提供可靠的试验保障,为解决我国重点科研产品进行大推力振动试验的瓶颈问题,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
  • 原文来源:http://www.cima.org.cn/nnews.asp?vid=42002
相关报告
  • 《世界首台320兆乏低噪声特高压电抗器研制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29
    • 近日,山东电工所属设备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320兆乏/1100千伏单柱式低噪声并联电抗器,以62.6分贝(安)超低音性能、最大振幅小于4微米的优异性能通过全部型式试验,创全球特大容量低噪声特高压电抗器新纪录。 特高压工程实现千公里级输电效率超95%的同时,声振污染成为制约工程绿色升级的“卡脖子”难题。山东电工设备公司直面行业痛点,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组建专项攻关团队,构建“电磁—机械—仿真协同控制”技术体系,将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全过程,推动电力装备绿色转型升级。该产品凝聚四大核心技术突破,重新定义特高压电抗器性能指标: 电磁力均衡优化体系 采用电磁力均衡优化设计理念,通过合理布局绕组与磁屏蔽阵列设计,控制铁心磁通密度实现电磁力分布均匀度提升30%以上,突破了大容量带来的电磁力集中的技术难题,彰显出单柱结构的技术优势。结合三维磁—力耦合仿真技术,构建多层级电磁力补偿抑振结构,彻底破解大容量电抗器固有振动难题。 柔性阻尼减振技术 首创“刚柔并济”结构方案,按照“刚—柔—刚”设计理念,通过提升铁心整体刚性实现电磁力有效抑制,采用复合型阻尼材料有效耗散设备振动能量传播,打造“铜墙铁壁”式油箱,使运行可靠性大大提升。 声学工程创新方案 构建多维降噪技术体系,通过采用柔性阻尼减振技术、复合式抑振+蜂窝式吸声材料,以及低磁致伸缩性铁磁材料的创新应用,有效实现低频段噪声衰减,达到削峰降噪最佳效果。 精密工艺优化与振动控制 制定铁心饼平面度、气隙垫块平整度等关键尺寸工艺规范,建立微米级公差控制体系。优化心柱压紧力、旁轭夹紧力等参数组合,最大限度降低铁心振动。优化上铁轭压紧螺杆与芯柱加压顺序,结合压板受力特性开发专用压服工装,提升器身整体刚性。 该产品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在特高压核心装备领域实现了从“自主领跑”到“代际跨越”的能级跃升,持续保持世界特高压电抗器技术的领先地位。经权威专家鉴定,产品综合性能指标优良,振动控制水平达到精密仪器级,填补了特高压大容量电抗器低噪声化技术空白。该技术可扩展应用于输电系统前沿领域,为构建“绿色电网”提供关键装备支撑,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山东电工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以创新引擎驱动电力装备升级,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研制成功世界最大无焊缝整体不锈钢环形锻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13
    • 3月12日,利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发的金属构筑成形技术,世界上最大的无焊缝整体不锈钢环形锻件顺利轧制成功。 该环件直径达15.6米,重达150吨,首次实现了百吨级金属坯分级构筑成形,这也是目前世界上直径最大、重量最大的整锻式不锈钢环形件。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在中核集团的委托和支持下,组建产学研团队,应用太钢高纯净连铸板坯,在山东伊莱特重工研制成直径15.6米的环形锻件,其特点是整体无焊缝,均质化程度高,组织均匀性好。该巨型环件将应用于我国第四代核电机组,其成功研制将有力地保障我国核工业领域重大装备的实施。 作为我国第四代核电机组核心部件的支承环,不但是压力容器边界、安全屏障,而且结构上承受7000吨重量,是整个堆容器的“脊梁”。以往此类巨型锻件国外均采用多段小坯组焊方式制造,不仅加工周期长、成本高,而且焊缝位置的材料组织性能薄弱,给核电机组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科研人员历经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研发了原创的金属构筑成形技术并揭示了构筑界面的愈合机制和组织演化机理,突破了大锻件“以大制大”思路的局限,开发出表面活化、真空封装、多向锻造、分级构筑、整体轧环等系列关键技术,彻底消除了多层金属间的界面,使支承环锻件构筑界面位置与基体金属在成分、组织、性能上完全一致,实现了“以小制大”的新型加工制造,大幅提升品质的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 该技术被多位院士专家评价为大构件制造领域的一项变革性创新,已在水电、风电、核电等领域应用,对于推动我国高端装备的快速发展,保障重大装备核心材料的自主可控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