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钢筋混凝土胺化碳纳米管网络固硫——先进锂硫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9
  • 化石能源的加剧消耗,以及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等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储能设备的开发和应用已迫在眉睫。锂硫电池具有远超过传统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2600 Wh/kg),兼具环境友好和价格低廉等优点,是极具潜力的下一代高能电池体系。但是,锂硫电池的商业化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单质硫以及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Li2S2/Li2S的电子传导性差,造成活性物质的利用率低;(2)充放电过程中生成的多硫聚合物会溶解到电解液中,并通过穿梭效应,降低电池效率;(3)硫的密度为2.07g/cm3,而Li2S的密度为1.66g/cm3,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收缩高达~80%,破坏电极的微观结构,导致循环性能差、倍率性能不理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研究人员常常利用导电聚合物与硫复合来提高整体材料的导电性;制备中空的结构来吸收体积膨胀产生的应力;或者用其他材料包覆修饰来抑制多硫化物的溶解问题。

    成果简介

    碳材料由于其自身的高导电性、结构可控、易于制备、成本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硫复合正极材料。在碳材料与硫复合中,通常是将硫填充到碳材料孔道中来实现对硫及硫化锂的限域,从而既增强导电性,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多硫聚合物的散失。但这种简单的物理限域作用使得碳材料和极性的硫化锂之前缺乏较强的化学作用力,因此在后期循环中比容量还是衰减较快。为了避免上述缺点,同时有效利用碳材料良好的导电性等优势,近日,武汉理工大学李昱教授和苏宝连教授团队在该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团队主要成员严敏博士为第一作者,以“3D Ferroconcrete‐Like Aminated Carbon Nanotubes Network Anchoring Sulfur for Advanced Lithium–Sulfur Battery”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响因子:21.875)上。研究人员选取胺基化的碳纳米管(E-CNTs),设计合成了一种类似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维网络与硫复合作为正极材料(P@E-CNTs/S)。该复合材料具有以下几大优势:(1)大量的胺化碳纳米管均匀的插入到纳米硫颗粒内部,形成了三维导电网络,提供了电子的快速传输通道,增强了对纳米硫颗粒内部的活化过程,进而提高硫的利用率。同时,这种钢筋混凝土的网络结构提高了电极的微观结构稳定性,进而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2)更重要的是,经过胺化处理的碳纳米管表面携带大量的胺基基团,其与硫化锂之间能够产生强烈的化学吸附作用,从而有效抑制聚硫化合物的散失和穿梭效应。(3)最后利用导电聚合物(聚苯胺)对复合材料实现进一步封装。利用化学和物理双重限域作用,更为有效抑制多硫聚合物的散失,提高电池循环性能。作者同时也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验证了胺基基团和多硫聚合物之间的强烈吸附作用。该材料在0.2 C的电流下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215 mAh g-1,循环两百圈仍然能保持975 mAh g-1的比容量。

    该工作设计合成了一种类似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维网络与硫复合作为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利用3D导电网络提高整体导电性进一步提高活性物质利用率;采用化学物理双重限域作用来抑制聚硫化合物的散失,对实现锂硫电池高性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对促进发展高能量密度电池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链接:3D Ferroconcrete-like Aminated Carbon Nanotubes Network Anchoring Sulfur for Advanced Lithium-Sulfur Battery,(Adv. Energy Mater., 2018, DOI: 10.1002/aenm.201801066)

相关报告
  • 《世界第一座3D打印桥:钢筋和混凝土同时打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23
    •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很多东西都运用了3d打印技术实现。 很多玩具、自行车,甚至有房子也是3D打印的,打印机打印一会儿东西就出现了。但是你见过打印桥的吗?下面就来见识世界上第一座3D打印的桥梁。荷兰的建筑部就决定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据说是专门给自行车通行的,一家叫做BAM的公司就接受了这一项任务,他们开发出了一种钢筋和混凝土同时打印的技术,之前的房子打印也是混凝土打印,钢筋需要人为自己加,所以一般就不使用了,但是这家公司是两种同时进行。 据说会减小预应力和混凝土产生拉力的影响,可以让混凝土和钢筋融合充分。 这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是他们进行了反复试验,通过2吨重量的测试,结果是安全可靠的。对于传统的建造技术,3D打印技术有很多优势,首先就是节省建筑要用的很多原材料,而只需要指定地点,3D打印技术就可实现,还有就是你想要什么造型,它都能满足你的需求,传统的造桥技术还需要先用固定的框架,造桥的时间也很长,需要很多工人。这些3D打印技术都可以省略,据说两个月之内就能被打印完,如果这种技术更加完善,应该会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改变。
  • 《苏州纳米所锂硫电池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08
    •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电化学储能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大,研究人员都在寻找具有更高比能量的下一代二次电池。锂硫电池以硫为正极活性物质,基于硫与锂之间的可逆电化学反应来实现能量储存和释放,其理论质量比能量可达到 2600 Wh/kg ,是目前锂离子电池的 3-5 倍,有望被应用于动力电池、便携式电子产品等领域,但 内部的多硫化物穿梭效应造成循环寿命短的问题将限制其将来的实际应用 。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陈立桅研究员课题组在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不同于常规的硫正极材料包裹的新策略。常规的包覆策略是在硫正极材料颗粒外制备一个包覆层,然后将此材料制备成正极并与电解液等搭配组装成电池。常规包覆策略存在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如果材料颗粒在组装电池之前已覆有完美的包覆层,则电解液将难以扩散进材料内部,从而导致内部的硫无法参与充放电过程(图 1b );而如果材料未被完美包覆,则充放电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多硫化物仍将从正极材料中扩散出来,造成穿梭效应(图 1c )。在此新工作中,研究人员预先在碳 / 硫复合颗粒上生长一层不完美的含孔的预包覆层(在材料制备过程中完成),后将由此材料制备而成的正极与含有特殊添加剂的电解液一起组装成电池。在电解液浸润碳 / 硫颗粒的同时,添加剂将与预包覆层发生反应,从而在颗粒外部原位形成致密的包覆层(图 1d )。    这种原位包覆策略避免了常规手段的弊端,既实现了电解液与材料的浸润,同时又限制了多硫化物的扩散。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此新包覆策略的锂硫电池的库仑效率和循环寿命得到显著提升,。其组装的电池在高放电倍率的条件下呈现出极好的循环稳定性 : 在 1C 的电流密度下循环 1000 次,单次循环的容量衰减率仅为 0.030% 。相关结果已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8,479,2017.   该项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