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项科技大学向国内外高校共享57门在线课程》

  • 来源专题:一流高校动态监测服务
  • 编译者: Jiajia
  • 发布时间:2020-04-01
  • 受COVID-19的影响,许多高校推迟了新学期的开学时间。鉴于此,浦项科技大学首次向国内外的大学和学生共享其MOOC课程。目前共享的是有关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5G网络等的基础到高级课程,共57门,通过K-MOOC、STAR-MOOC和Coursera等现有平台提供。在提供的课程中,以英语制作的线性代数是北京交通大学学生的官方课程。学生只需在POSTECHx(https://postech.smartlearn.io/)上注册成为会员即可观看和学习。在MOOC平台上完成所有要求的学习和测验后,将收到浦项校长颁发的证书。这门课要由学生所在的大学授予正式学分。
    由于浦项的性质,它的大部分课程都是理工科的。浦项希望其他有兴趣的大学共同参与,填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空白。
    穆焕金校长说:“COVID-19的扩散是一个全国性的挑战,大学需要开发新的教育项目来应对灾难。”他补充道,“在浦项MOOC分享项目的推动下,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在各大学之间分享教育方案和内容,共同克服这一困难。”

相关报告
  • 《浦项科技大学设立人工智能研究生院》

    • 来源专题:一流高校动态监测服务
    • 编译者:Jiajia
    • 发布时间:2020-03-11
    •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浦项科技大学(POSTECH)在3月全面开启人工智能研究生院(AI研究生院)。AI研究生院是韩国科学和信息和通信技术部与各大学合作培养合格研究生计划的一项举措。去年9月,POSTECH又被选为该计划的经营大学。AI研究生院将提供学位课程,用其人工智能教学经验、知识和优化的基础设施来教育学生。目前AI研究生院拥有11名年轻而又杰出的教职员工,计划到2023年,教职员工人数将增至26人。 在备受关注和筹备学位课程的同时,AI研究生院于去年12月首次招生,并表现出高度的选择性。硕士、博士和硕博综合课程的录取率为18.5%。在这三个项目中,硕博综合课程的录取率最高,为9%。AI研究生院经过严格的开学程序,于3月份正式开学。
  • 《科技大数据快讯》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9-02-13
    • 1.教育部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发布 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奖励委员会审定和教育部批准,决定授予 “磁性纳米材料的化学设计、控制合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等56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等76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与分析关键技术及应用”等31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节能减排汽车发动机油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等23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IgA肾病序贯治疗策略及临床应用”等38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角膜内皮移植手术技术的创新及临床应用”等78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激光自倍频晶体批量化制备技术及其小功率绿光激光器商品化应用”等5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授予“《髋膝人工关节介绍和康复指导画册》”1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授予彭海琳等10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科学奖。 2. 2018科技盛典举行 “科技盛典——2018年度科技创新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揭晓了2018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及团队,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场聚集当今中国顶尖科学家和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盛宴。 2018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是:耿美玉、覃重军、辛晓平、林鸣、丁洪、唐本忠、陈勇、周欣、李立浧、陈吉红。2018年度科技创新团队是:北斗导航卫星工程研制团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团队、“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猴”科研团队。 本届颁奖典礼以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围绕“科技创新、未来可期”主题,以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主线,盘点2018年度重大科技事件和科技创新发展历程。 “科技盛典——CCTV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推选活动”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科学院共同发起,联合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同主办,聚焦年度中国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推选出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团队)”。 3. 2018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揭晓 经广泛推荐、专家评议,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等单位评选出了“2018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中国海洋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十项获奖成果有力推进了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科技事业发展,并大大提高了全民海洋意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从成果中,可以一窥过去一年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的新面貌。 十大海洋科技进展 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下水 中国第一条海上沉管隧道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成通车 中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首颗中法海洋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成功实现水上首飞 我国在南海首次成功完成深海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500米海试 我国科学家使用自主研发的两台4500米作业级潜水器——“海马号”遥控潜水器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北部陆坡西部的“海马冷泉”开展联合科考 “向阳红01”船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显尧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学者合作,证明了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变异对大洋热盐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显著影响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薛亮等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南半球热带的大气环流特殊模式对南大洋海水表层的酸化速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良团队联合美国、澳大利亚学者,首次对南海扩张期洋壳玄武岩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清晰勾勒出海盆的演化历史 4.“墨子号”研究成果获美科促会重要奖项 美国科学促进会31日宣布,中国“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团队被授予2018年度纽科姆·克利夫兰奖,以表彰该团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为建立下一代安全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设立克利夫兰奖90余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学成果首次获得这一重要荣誉。该奖项将于2月14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颁发。 2017年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多机构研究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相关成果于当年6月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