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生产成本 日本柳杉木质素材料可制汽车零部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09
  • 四家日本机构合作,使用日本柳杉(Japanese cedar)的成分,研发出第一批汽车零部件。该四家机构将开始测试配备了此类零部件(包括引擎盖和扶手)的汽车,目标是将此类零部件在2022年正式投入使用。使用包含柳杉木质素材料制成配件的汽车来自日本光冈汽车公司,该测试车由Viewt车型改装而成。

    该四家机构分别为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简称“产综研”)、森林研究和维护机构森林综合研究所(简称“森综研”)、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宫城化成公司(Miyagi Kasei Co.)以及汽车制造商日本光冈汽车公司(Mitsuoka Motor Co.)。该四家机构将木材的主要成分(约占木材成分的30%)木质素与聚乙二醇结合起来,创造了“改性木质素”。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特性是含芳香环,而含芳香环的材料可能成为具备耐热性及阻燃性等的优异材料,但利用木质素的材料尚未全面实现商用化。

    该合作小组证实,使用改性木质素制成的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在强度和耐久性方面优于传统材料。而且,该材料生产价格低廉,因为可以回收循环使用林业或木材业留下的柳杉碎木。此外,预计使用木材制造复合材料也有助于振兴当地经济。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27675
相关报告
  • 《新能源汽车 如何化解“原材料之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31
    • 今年以来,碳酸锂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不确定因素。碳酸锂价格持续高企产生的效应不断向产业链下游传导,给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企业带来不小压力。是什么原因让锂价持续走高?新能源汽车如何化解“原材料之困”?   3月17日,哪吒汽车发布车型价格调整说明,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供货紧张等诸多因素影响,从18日零时起对在售车型的价格进行上调。奇瑞新能源、小鹏汽车等多家车企也纷纷在近期上调了价格。这一轮车企调价,和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走高紧密相关。   碳酸锂价格的波动为何会带来如此大的传导效应?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发展对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用到的关键材料包括锂、镍、钴等金属。其中,在正极材料制作成本中,锂占到近一半。市场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从年初的6.8万元/吨持续上涨,时至今日,价格约50万元/吨。   “目前市场上,一辆新能源汽车生产大概用到50千克碳酸锂。尽管由于厂商提前备货等原因,碳酸锂实际成交价格也许没有达到最高市价,但成本溢价也很可观。”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秘书长吴艳华说。   “锂价上升大幅增加动力电池生产成本。”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说,10余年来,通过在技术上的改善,锂电池成本下降超过80%。如今原材料成本快速上涨,冲淡了产业链在技术降本方面投入的资金和努力。   业内人士认为,锂价高企主要源于供需不平衡。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产销量均超过350万辆,同比增长1.6倍。2022年初至今,快速发展势头延续。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超预期,必然会推高对上游材料的需求,带来短期内供给的紧张。”国投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杜硕告诉记者。   “在2016、2017年,锂价也出现走高周期,当时是因为新能源汽车补贴等带来需求上升。”吴艳华说,不论是锂盐还是上游矿产,资源建设扩产都需要一定时间周期,新建产能短期内很难释放,这些都造成了价格的波动。   业内人士也认为,不必对锂价高企过度紧张。一方面,市场机制本身会实现调整作用,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在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和市场保供。“我们预计,2022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可释放的产能比较可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保持在稳定增速情况下,上游供应是可以保障的。”吴艳华说。   近日,工信部召开锂行业运行相关座谈会,听取了重点企业生产、扩产和销售情况,要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对接,协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共同引导锂盐价格理性回归,更好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着眼于满足动力电池等生产需要,适度加快国内锂资源的开发进度,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加快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已在17个地区及中国铁塔公司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截至2021年12月底,173家有关企业已在全国设立回收服务网点10127个。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形成正极材料的技术不断提升,机制不断完善,都有助于释放更多碳酸锂产能,推动价格回归正常。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市场上用回收动力电池形成的碳酸锂约为1万吨,2021年,这一数字增长为3万吨。”吴艳华说,随着我国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的加强和回收体系不断健全、规范,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水平将不断提升。这些都将成为国内市场碳酸锂供给的很好补充。
  • 《东京大学开发新型高耐热生物塑料 可用于制造汽车零部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1-11
    • 据外媒报道,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高耐热生物塑料材料,可用于制造汽车零部件和建材,这一发现将扩大生物材料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 现在使用的塑料大多是人造塑料,由原油、天然气和煤制成。但是,东京大学、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Japan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其它机构的科学家,采用植物、蛋壳、鸟类翅膀甚至龙舌兰酒等生物物质,通过制浆工艺将其转化为纸浆,再利用这些纸浆来制造新型塑材。 这种塑料可以承受高达500°C的气温,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会融化。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传统生物塑料的耐热性相对较低,在其它方面的应用一直受到限制。研究团队成员、应用微生物学教授Yasuo Onishi表示:“这种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性、阻燃性,而且重量很轻,可以应用于汽车发动机周围的部件,以及航空和航天设备的零部件。” 生物塑料通过将植物中的糖发酵转化为塑料而制成,如玉米和甘蔗纤维。在更加注重循环导向的社会中,这种材料具有发挥重要作用的潜力。Onishi及其同事探索克服耐热性不足的方法,并成功合成出新的生物塑料,其化学成分与普通产品完全不同。 他们改进了在生产中使用微生物的过程,同时采用与制造现有生物塑料相同的成分。研究人员从纸浆中提取AHBA和ABA两种芳香分子,并与其它重组微生物和化学物质相结合,使其转化成新型聚合物;然后,经过化学处理变成耐热膜,再变成轻质有机塑料。这种新型巨分子设计不仅可以提高耐热性,而且能够广泛成型。科学家们认为,这项技术也可以改善其它类型塑料的功能和品质。 研究人员在充满氮气的环境中测试新材料,并发现在温度达到743°C之前,这种材料不会分解,这是迄今为止记录上最高的耐热塑料,比高耐热合成纤维Zron能承受的温度(715°C)还要高。而目前市面上的生物塑料在超过200°C高温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传统环保型塑料材料仅用于勺子、杯子和购物袋等产品。 该团队还表示,通过对微生物进行基因改造,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化学反应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这种新生物塑料的耐热性要优于铝和镁,可以将其与这些金属相结合,用于制造汽车零部件和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