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全容量并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15
  • 12月12日,中广核惠州港口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全容量并网,年发电量约30亿千瓦时,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中广核惠州港口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分两期建设,共计安装104台海上风电机组,一期25万千瓦项目于2020年12月13日海上主体工程开工,2021年12月28日全容量并网;二期75万千瓦项目于2023年3月15日海上主体工程开工,2023年12月12日正式投产。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立刚表示,中广核惠州港口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的成功投产,是中广核积极发挥清洁能源主力军作用,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

    中广核惠州港口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每年可为广东省提供清洁电力约30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煤消耗约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35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6750公顷,经济效益和社会环保效益显著,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提供清洁能源助力。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李亦伦表示,中广核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群,为建设美丽湾区作出新贡献,赋能湾区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广核惠州港口1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风场位于无掩护海域,该项目创新研发了具有新型过渡段结构的深水区导管架基础,成功破解大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结构体系设计关键难题,并采用了多种大容量新型风机,其中包括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抗台风半直驱12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以及国内首台14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其125米的风机叶片为国内最长。同时,该项目还刷新了行业内多项纪录:吊装完成国内首个750兆瓦海上升压站,是国内首个成功运用智能水下定位架、气囊辅助安装海升导管架的海上风电项目,也是国内首个完成地勘当年即建成投产的海上风电项目。

    “中广核在惠新能源产业累计投资近150亿元,助力惠州加快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光明表示,中广核惠州港口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的成功投产,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结构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9673.shtml
相关报告
  • 《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29
    • 记者日前从三峡集团了解到,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当天全容量并网发电,成为我国海上风电领域的又一里程碑。 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表示,此次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的全面成功并网发电,有效促进了海上风电勘察设计、重大装备制造和施工的技术创新,带动了我国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后续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深远海风电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海上风电实现平价上网打下了良好基础。 该项目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沙扒镇南面海域,由三峡集团所属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装机容量170万千瓦,共布置269台海上风电机组及3座海上升压站。该项目每年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约47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可满足约200万户家庭年用电量,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400万吨。
  • 《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电力建设“成绩”亮眼》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0
    • 在一批围绕电力高新技术、先进项目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供电保障愈发稳健,电源不断向绿向新转型,绿色出行越来越普遍,绿色发展的成果正惠及这里的所有居民。 5月27—5月30日,《中国能源报》记者跟随第二届“高质量发展能源行”网评引导活动,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生产一线。 在海上,风电机组发出的绿电不仅解决岛屿用电问题,还有力带动岛内经济发展;在空中,260多米高的铁塔架起一条“输电高速路”,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用电需求;在陆地,光伏、储能、车充等新能源科技“百花齐放”,电力建设带来的惠民、利民成果从内地向港澳扩展……在一批围绕电力高新技术、先进项目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供电保障愈发稳健,电源不断向绿向新转型,绿色出行越来越普遍,绿色发展的成果正惠及这里的所有居民。 强输电、稳电网,供电保障有底气 狮子洋是珠江入海的水域,500千伏狮南甲乙输电线路跨越珠江两岸,为粤港澳大湾区架起一条“电力高速路”。 据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项目管理中心高级经理吴彦伟介绍,该线路原由外国公司承包建设,运行近40年来,线路逐渐老化锈蚀,存在安全隐患。伴随近期线路改造完成,狮子洋上新建起一座高达264.5米的海上铁塔。《中国能源报》记者登上铁塔基座,看到其架起的输电线路与紧邻的南沙大桥平行,下方是繁忙的航道,一艘艘货船从旁边驶过,远处东莞港岸上堆放着五颜六色的集装箱。 吴彦伟表示,由于改造工程涉及航道通行,作业单位和航运主管部门积极沟通,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具体情况设定封航时间,在保障工程建设进度的同时,确保航道稳定通航。而针对水上组塔空间狭小、大风干扰的难题,工程设计采用新型抱杆和承载底座,抱杆的占用空间减少20%,臂展延长25%,载重提升45%,抗风等级提高到17级,平均每4天就能帮助铁塔“长高”20米。“今年5月,伴随500千伏狮南甲乙线改造完成,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核心输电通道之一的南通道交流线路输送能力由原来的240万千瓦提升至300万千瓦。” “电力高速路”有力增强广东电网输电能力的同时,也给电网提出了稳定性和抗扰动的高要求。同时,伴随新能源成为南方电网经营区域第一大装机电源,其发电波动性也对电力系统提出新挑战,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的课题日益突出。 “对此,我们提出了数字仿真技术,用数学模型表达电网、发电厂、线路、变电站和负荷等元件,搭建等比例的数字电网,覆盖8000多个电气元件节点,3800多条交流线路,15回直流,实现南方电网的全景镜像实时仿真,精准定位电网运行故障,为交直流大电网运行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持。”南网科研院电力系统仿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涂亮表示,“它像一台CT设备,可以对整个电网运行存在的风险和薄弱点进行诊断和扫描,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若要保障电力供应稳定,除强化输电能力和电网稳定性外,对电力设备的巡检也必不可少。 据了解,当前,一批科技装备正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落地应用,协助工作人员高效完成线路巡检、异物清除、故障识别等日常作业,有力保障“十五运会”电力稳定可靠供应。在这里,智能机器狗从车上跳下,用身上的全景摄像头、红外热成像仪捕捉高压室、电缆走廊等关键区域设备运行状态,将画面实时传输至平板电脑,协助工作人员开展巡检工作。难以徒手举起的设备箱,在腰部外骨骼设备辅助下被轻松拎起,使用者说:“能感到腰部有一股力,帮我抬起了这个箱子。是外骨骼识别到了我要做的动作,并在正确的位置发力,让我省了不少劲。” 从海岛到城市,新能源成为新支柱 站在珠海长琴岛的海岸远眺,银白色的风机分布错落有致,迎风转动,于海天之间绘出一道亮丽风景线。这是广东省首个开发建设并投入运行的海上风电项目——桂山海上风电场,于2016年开工建设。据《中国能源报》记者现场了解,该风电场投产运营后,南方电网进一步完成海上“风电+储能”并网研究实验室建设,至今已完成5种新机型并网测试。“我们为新能源并网装备及相关技术提供研究与试验平台,并积极探索国产主控系统研发、海上风电制氢等前沿技术,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南方海上风电联合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维斌介绍。 离开海岛,进入城市,课题也从“用上电”变为“用好电”。 “理想的城市电力系统,需要随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高效、节能地实现‘充、储、放’功能。”南网储能科技公司运营中心主任王劲表示,储能电站不仅能储存电力,也能“毫秒级”响应电力系统调节需求。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规模新型储能电站,佛山宝塘储能电站(以下简称“宝塘储能站”)占大湾区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的1/5,最大运行功率300兆瓦,可一次性充满或放完电60万千瓦时。自2024年1月投运以来,该站已累计调节电量6.47亿千瓦时,充放电效率达89.38%,为大湾区电力负荷调节提供重要支撑。 “如何把300兆瓦规模的储能设备用好?我们认为,不仅要服务好电力系统调节需求,还要对储能技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王劲说,宝塘储能站不仅是佛山的“城市充电宝”,也是储能设备的“练兵场”,不同技术路线的9种储能系统在这里“同场竞技”。“我们通过对不同电池、不同冷却方式、不同变流器拓扑的运行性能进行对比验证,探索锂电池储能的高效可靠技术路线。” 而来到经济发达的一线都市,更大的用电负荷意味着需要容量更大、响应更快的调峰调频方案。 在深圳,抽水蓄能成为电力系统负荷调节的重要支撑。深圳抽水蓄能电站距市中心20公里,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是全国首个建在城市中心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电站投产以来,累计调节电量超200亿千瓦时,相当于深圳市两个月的用电量,调节能力超过深圳负荷峰谷差的1/3。 南网储能公司深圳蓄能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健超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根据调节需求,机组从备用到发电状态只需要两三分钟,响应迅速,可以作为电网的应急电源。“放眼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9个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千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群自今年起将陆续投产。预计电站全部建成后,每年最多可消纳清洁能源244亿千瓦时,相当于1100万居民用户一年的用电需求。” 从利民到惠民,便利车充普惠百姓 “我就住在附近,一个星期会来这座充电站两三次。这里充电很快,基本不用排队,我的车10分钟左右就可以补充200公里左右的续航,充满也只需要不到20分钟。如果换其他充电站,充满可能就需要1小时以上。”新能源车主孙先生在深圳莲花山超级充电站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站不仅充电体验良好,“黑科技”也不少,他对V2G(车网互动)技术很感兴趣。“虽然我的车目前还不支持放电功能,但如果能通过车辆放电获取电费收益、减少充电费用,我很愿意尝试。” 据了解,深圳莲花山超充站共有27台充电桩,可同时满足46辆车充放电。该站还配有22台V2G充电桩,最大放电功率可达2160千瓦。所谓V2G,就是让电动车变成电网的“灵活电源”,车辆电池不仅能从电网充电,还能在需要时向电网反向放电,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双向能量互动。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市场及客户服务部副总经理孙晓佳表示,今年3月,深圳举办全国规模最大车网互动活动,莲花山超充站单日放电量达到了13000千瓦时,相当于满足16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在该活动中,新能源车主每向电网反送1千瓦时电,就可获得4元收益,与用电低谷期充1千瓦时电花费0.4元相比,每度电足足赚了3.6元的“差价”。南方电网公司也不断推动市场机制完善,推动建立“批发+零售”市场化机制,充电运营商将电力交易中获得的部分收益用于补贴车主,有效调动车主的参与积极性,以反向放电助力提升城市能源安全韧性。 而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路上常能看到右舵、黑色牌照的澳门车辆。在横琴的一座充电站,一位经常往返粤澳两地的新能源车主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他的车适用欧洲充电标准,和国标充电桩不兼容,以往车里必须常备转换插头才能充电,还可能遇到充电不稳、功率限制问题。但近年来,横琴正设立越来越多的欧标充电桩,欧标车辆充电体验越来越好。南方电网珠海横琴供电局市场营销部经理孙海光介绍:“横琴供电局持续优化充电站布点,增加配置欧标充电桩,保障‘港澳车北上’充电需求。今年以来,横琴欧标充电桩充电量快速增长,同比增长超3倍。” 据了解,南方电网已在珠海、横琴范围内为港澳车辆提供欧标桩充电服务超3万车次,累计充电量达54.53万千瓦时,并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实现欧标充电基础设施县区全覆盖,标志着大湾区30分钟欧标充电服务网络整体建成,打通了港澳车北上充电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