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控局关于印发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版)的通知》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23-12-10
  • 为进一步做好新冠、流感等多种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导公众科学佩戴口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制定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版)》。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公众佩戴口罩指引 (2023年版) 呼吸道传染病的常见病原有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吸入带有病原体的气溶胶或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科学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为指导公众科学佩戴口罩,有效保护公众健康,制定本指引。 一、应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 1.新冠病毒感染、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感染者前往室内公共场所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距离小于1 米,下同)时。 2.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咽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前往室内公共场所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 3.前往医疗机构就诊、陪诊、陪护、探视时。 4.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外来人员进入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托幼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时。 5.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 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机构的医护、餐饮、保洁、保安等公共服务人员工作期间。 二、建议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 1.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乘坐飞机、火车、长途车、轮船、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 2.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进入超市、影剧院、客运场站、厢式电梯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时。 3.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等前往室内公共场所时。 4.与出现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共同学习、生活或工作期间。 三、建议不佩戴口罩的常见情形或场景 1.进行体育锻炼时。 2.处于露天广场、公园等室外场所时。 3.3岁及以下婴幼儿。 四、口罩选择 1.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建议佩戴N95或KN95等颗粒物防护口罩(无呼吸阀)或医用防护口罩,其他人员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2.儿童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建议选用儿童防护口罩,其他儿童建议选用儿童卫生口罩。 3.口罩产品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五、其他注意事项 1.个人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需求自主选择是否佩戴口罩,并注意及时更换。 2.心肺功能障碍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佩戴口罩。 3.各地疾控部门应及时动态发布当地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形势,提醒公众科学佩戴口罩。 本指引将根据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需要动态优化调整。各地各部门可根据地方和行业实际,参照本指引制定本地和本行业的口罩指引。 (来源:国家疾控局)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U2MzIwMg==&mid=2650729870&idx=1&sn=fac599d7d2db3207421b8d52f87aa977&scene=0
相关报告
  • 《关于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的通知》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0-03-19
    • 科学戴口罩,对于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预防作用,既保护自己,又有益于公众健康。目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为引导公众科学戴口罩,有效防控疫情,保护公众健康,特提出以下指引。     一、普通公众   (一)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   防护建议:不戴口罩。   (二)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等;或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   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戴口罩。在高风险地区,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三)对于咳嗽或打喷嚏等感冒症状者。   防护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四)对于与居家隔离、出院康复人员共同生活的人员。   防护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二、特定场所人员   (一)处于人员密集的医院、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机场、超市、餐馆、公共交通工具以及社区和单位进出口等场所。   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工作人员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高风险地区,工作人员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   (二)在监狱、养老院、福利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以及学校的教室、工地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   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日常应随身备用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人员聚集或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戴口罩。在高风险地区,工作人员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其他人员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三、重点人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从入境开始到隔离结束)。   防护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无呼气阀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   四、职业暴露人员   (一)普通门诊、病房等医务人员;低风险地区医疗机构急诊医务人员;从事疫情防控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警察、保安、保洁等。   防护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   (二)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患者的病房、ICU工作的人员;指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中、高风险地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环境消毒人员;转运确诊和疑似病例人员。   防护建议:戴医用防护口罩。   (三)从事呼吸道标本采集的操作人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镜检查、吸痰、心肺复苏操作,或肺移植手术、病理解剖的工作人员。   防护建议:头罩式(或全面型)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防护器,或半面型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防护器加戴护目镜或全面屏;两种呼吸防护器均需选用P100防颗粒物过滤元件,过滤元件不可重复使用,防护器具消毒后使用。   五、使用注意事项   (一)呼吸防护用品包括口罩和面具,佩戴前、脱除后应洗手。   (二)佩戴口罩时注意正反和上下,口罩应遮盖口鼻,调整鼻夹至贴合面部。   (三)佩戴过程中避免用手触摸口罩内外侧,应通过摘取两端线绳脱去口罩。   (四)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并可能破坏密合性。   (五)各种对口罩的清洗、消毒等措施均无证据证明其有效性。   (六)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不超过4小时,不可重复使用。
  • 《可视化揭示不同呼吸模式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5-10
    • 在人类社会历经多次大流行疾病冲击的背景之下,对疾病传播的认知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特别是经历过新冠疫情以来。经由呼吸道释放的颗粒物及气流中可形成稳定悬浮的气溶胶体系被称为为人体呼出气溶胶。许多严重折磨人类社会的疾病,如新冠肺炎、肺结核、麻疹和流感,已被证明是通过呼吸排放后经空气传播的。人类呼吸道病毒感染会导致一系列呼吸道症状和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导致高发病率、死亡率和重大经济损失。然而,医学界传统认为疾病流行只是靠飞沫(大于5微米)传播,这一思维惯性使得人们相对忽视了气溶胶(小于100微米的所有颗粒)传播的重要性,这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缺乏相关研究工具和实验观察。这些不确定性和一些传统错误的认识导致世界卫生组织在新冠疫情早期没能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人体呼出气溶胶研究有助于了解呼出气溶胶的疾病传播潜力,进而为揭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科学证据。尽管有文献报道人类呼出气溶胶颗粒的粒度分布,但不同呼吸模式的呼出气气流方向和疾病传播潜力仍不明朗。研究呼出气气流的可视化非常重要,特别在定量描述不同模式呼吸传播疾病的风险上。 对于上述问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要茂盛教授课题组利用所搭建的红外成像装置,通过对人体呼出气溶胶中存在的CO2的流动形态的捕捉成像,实现了对于真实人类志愿者不同呼吸活动下呼出气溶胶的实时可视化,开展了针对于不同呼气模式下的呼出气流动力学和传播风险的相关研究工作。课题组研究了如干咳、深呼吸和大笑等呼吸模式的呼出气溶胶气流特征及其相应的口鼻活动间的差异,对不同呼出活动的相对传播风险进行了半定量。此外,对各种保护措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可视化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呼出气溶胶气流特征在不同呼出活动和口鼻差异中存在着特征规律(图1、图2),体现在各呼出活动气流团形态各异,口部参与的活动其传播角度更加水平,口鼻的共同活动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干扰影响,增高了人体呼出气流运动的不稳定性和湍动程度。图像信息中灰度值水平的积分结果(图3)显示深呼吸活动的累积风险更高,口部参与的呼出活动保持稳定状态和较大面积范围的呼出气流能力更强,提示着口部活动较高的累积风险,而干咳等剧烈活动瞬间呼出的气流团颜色更深面积更大,瞬时风险更高。不同防护设备的作用(如图4),佩戴口罩可显著阻隔气流团的面对面水平传播,但有正面呼吸阀的口罩存在着呼出气流加压外溢的现象,在双人交流过程中双方的暴露易感区域及佩戴口罩所起到的防护作用的动态过程可参见后文所附视频链接1。桌面挡板的使用和可穿戴设备的开启,可将人体呼出气溶胶气流限制在一定空间范围。在这项工作中,课题组更多地关注不同呼吸模式之间的差异和特征,将不同呼吸模式下的气流走向可视化,真实理解呼出气气溶胶如何传播。这项工作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呼吸模式的传播特征,实验数据也为模型模拟的边界条件提供了重要信息。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更好地了解人类呼出的气溶胶及其对传染病传播的作用。 研究结果以“Quantitatively visualizing airborne disease transmission risks of different exhalation activities through CO2 Imaging”为题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刊物上,并入选刊物内页封面。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彭一娇,要茂盛为通讯作者。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22221004)、基金委集成项目(92043302)、国家相关人才计划(21725701)与广州实验室项目(EKPG21-02)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