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提出评估海水吸收大气CO?能力的新体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团队在Communication Earth & Environment发表了一套评估海水吸收大气二氧化碳(CO?)能力新体系的研究成果。

    众所周知,海洋是大气CO?的汇,但其对大气CO?的吸收是否存在极限?如何表征全球大洋海水对大气CO?的吸收极限?这些难题的困扰一直未得到解决。传统的碳酸盐平衡理论体系通常使用Revelle因子和γDIC因子来表征海水对大气CO?的吸收能力,但随着海水对大气CO?的持续吸收,当海水pH?7.5后,Revelle因子和γDIC因子都不再适合评估海水对大气CO?吸收能力,亟须构建适于大气二氧化碳全情景下的海洋吸收大气CO?能力的新方法。

    为解决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宋金明团队提出并构建了一个新的评估海水对大气CO?吸收能力的因子—γCO?。研究表明,至2020年全球大洋表层海水平均γCO?为15.50±0.21,相比1992年下降了13%。进一步基于CMIP6气候模式开展的未来情景模拟表明,在高排放路径(SSP5-8.5)下,至2100年该值将降至4.72,届时全球大部分海域的CO?吸收能力将接近极限。这种状况不仅“致命”性地影响以文石为骨骼结构的海洋生物的生存,也将极限加快大气CO?浓度上升的速度,全球变暖将导致地球生命特别是海洋生命体系的突变。该研究成果为揭示海洋碳酸盐缓冲机制与海-气界面碳通量过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评估和预测海洋碳汇变化以及制定碳中和策略意义重大。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志博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学刚和宋金明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袁华茂、钟国荣、段丽琴、马骏和刘珊珊等为合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中国科协博士后基金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Wang, Z., Li, X.*, Song, J.*et al.A new indicator can assess absorption capacity for carbon dioxide and ocean acidification.Communications Earth &Environment.6, 401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5-02380-4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5/t20250527_7792252.html
相关报告
  • 《海洋所提出评估海水吸收大气CO?能力的新体系》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5-29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团队在Communication Earth & Environment发表了一套评估海水吸收大气二氧化碳(CO?)能力新体系的研究成果。 众所周知,海洋是大气CO?的汇,但其对大气CO?的吸收是否存在极限?如何表征全球大洋海水对大气CO?的吸收极限?这些难题的困扰一直未得到解决。传统的碳酸盐平衡理论体系通常使用Revelle因子和γDIC因子来表征海水对大气CO?的吸收能力,但随着海水对大气CO?的持续吸收,当海水pH?7.5后,Revelle因子和γDIC因子都不再适合评估海水对大气CO?吸收能力,亟须构建适于大气二氧化碳全情景下的海洋吸收大气CO?能力的新方法。 为解决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宋金明团队提出并构建了一个新的评估海水对大气CO?吸收能力的因子—γCO?。研究表明,至2020年全球大洋表层海水平均γCO?为15.50±0.21,相比1992年下降了13%。进一步基于CMIP6气候模式开展的未来情景模拟表明,在高排放路径(SSP5-8.5)下,至2100年该值将降至4.72,届时全球大部分海域的CO?吸收能力将接近极限。这种状况不仅“致命”性地影响以文石为骨骼结构的海洋生物的生存,也将极限加快大气CO?浓度上升的速度,全球变暖将导致地球生命特别是海洋生命体系的突变。该研究成果为揭示海洋碳酸盐缓冲机制与海-气界面碳通量过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评估和预测海洋碳汇变化以及制定碳中和策略意义重大。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志博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学刚和宋金明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袁华茂、钟国荣、段丽琴、马骏和刘珊珊等为合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中国科协博士后基金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Wang, Z., Li, X.*, Song, J.*et al.A new indicator can assess absorption capacity for carbon dioxide and ocean acidification.Communications Earth &Environment.6, 401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5-02380-4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布国际首套全球大洋海水三维pH格点数据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团队在《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期刊发表了国际首套基于机器学习的月平均全球大洋海水三维pH格点数据集,该数据集具有全球大洋1°×1°分辨率,覆盖大洋0~2000米(41层),时间跨度为1992年至2020年。 海洋持续吸收大气CO2导致的海水酸化作为当前海洋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而备受关注。海洋酸化会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产生系统影响,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发生显著变化,准确评估海洋酸化状况对于探究海洋生物对海水pH变化的响应和全球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未来变化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观测数据的不均衡严重限制了人们对全球大洋酸化的了解,特别是缺乏表层海水以下长期、连续和高覆盖率的海水pH数据。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估全球大洋酸化状况,宋金明研究团队采用了逐步前反馈神经网络算法(Stepwise FFNN),基于全球海洋数据分析计划(GLODAP)观测数据构建海水pH与环境参数间的非线性关系,获得了近30年来的月平均全球大洋海水三维pH格点数据集。 相比国际上目前仅限于表层海水的pH同类产品,该研究获取的pH格点数据集将海水深度扩展到2000米,技术层面存在的优势包括:1)根据pH变化和影响因素将全球大洋进行分区,在不同的区域用逐步前反馈算法来筛选和pH最相关的环境参数,使用的输入参数更能反映pH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显著提高了格点数据集的区域准确度。2)利用观测数据基于交叉边界的分区最优插值,可更准确地构建格点数据集,这种方法与以往国内外海洋化学参数格点数据构建相比体现出了显著的优势。3)使用年际交叉验证法和定点连续观测站的独立验证,更好地避免了神经网络模型过拟合及其对数据准确性评估的影响,可更加合理地评估和验证pH格点数据的准确性。 该格点数据集扩展了对大洋不同深度酸化状况以及进程的系统认识,对探究海洋酸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乃至全球变化响应意义重大。 海洋研究所钟国荣特别研究助理为论文第一作者,宋金明和李学刚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王凡、张斌、王彦俊等为共同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崂山实验室项目等课题资助。 pH格点数据集面向全球公开共享,可以通过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数据中心网站(http://dx.doi.org/10.12157/IOCAS.20230720.001)免费获取。 相关论文: Zhong, G., Li, X., Song, J., Qu, B., Wang, F., Wang, Y., Zhang, B., Cheng, L., Ma, J., Yuan, H., Duan, L., Li, N., Wang, Q., Xing, J., and Dai, J.: A global monthly 3D field of seawater pH over 3 decades: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Earth Syst. Sci. Data, 17, 719–740, https://doi.org/10.5194/essd-17-719-20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