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突破我国特厚缓倾斜煤层冲击地压超前区域精准防治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05
  • 日前,由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承担顶板定向长钻孔分段水力压裂治理冲击地压工作的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公司宽沟煤矿的工作面,已安全通过了单面见方冲击危险影响区域。这标志着我国特厚缓倾斜煤层冲击地压超前区域精准防治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填补了行业空白。

    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公司宽沟煤矿煤层具有特厚缓倾斜的特点,此类煤层在我国有广泛分布。因其地质条件复杂,原生裂隙及应力场不明晰,工作面受力情况非对称等原因,导致该类煤层的冲击地压超前区域防治,一直是一个技术难题。

    针对这一难题,西安研究院组织技术团队展开攻关。在认真研究覆岩运移特征及规律的基础上,攻关团队提出了利用复合强推等工艺技术,突破了定向钻孔下行通过构造带的难题;采用优化孔中压裂工具组合、大排量小间距压裂等方法,实现了特厚缓倾斜煤层冲击地压区域超前精准防治。与此同时,为规避治理出现治理盲区,保证坚硬顶板的弱化效果,构建了以孔内瞬变电磁探测、应力在线监测、微震监测、支架阻力监测和孔内窥视等多种监测方法相融合的时空一体化技术体系,实现了对顶板区域改造效果及治理情况的精确定位和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治理后的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采空区悬顶面积显著减小,完全取代了以往在上顺槽和工作面中部所采用的炸药爆破方法。煤矿顶板定向长钻孔分段水力压裂治理冲击地压技术,将为我国特厚缓倾斜煤层冲击地压超前区域精准防治打开新的思路,该技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巨大的推广前景。

  • 原文来源:https://coal.in-en.com/html/coal-2628047.s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特厚缓倾斜煤层冲击地压超前区域精准防治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2-28
    • 特厚缓倾斜煤层在开采过程中,其覆岩运移特征及矿压显现规律受重力影响,在工作面方向呈非对称分布;且缓倾斜煤层一般为地壳运动形成,地质条件复杂,原生裂隙及应力场不明晰,致使冲击地压超前区域防治难以实现。 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针对特厚缓倾斜煤层冲击地压防治难题,就新疆宽沟煤矿特厚缓倾斜煤层冲击地压定向长钻孔分段水力压裂超前区域精准防治开展技术攻关。依托自主研发的定向长钻孔裸眼分段水力压裂超前区域主动卸压治理成套技术体系,西安研究院通过防冲目标层定量精准识别,人工预制三维立体裂缝网络,超前区域弱化目标岩层,降低其整体强度,控制其破断特征,降能减频实现了缓倾斜煤层冲击地压有效防治。 目前,已在国家能源新疆公司宽沟煤矿开展了3个定向钻孔总进尺1500m、总压裂段数40段的水力压裂超前区域精准防治试验。并通过物探监测、裂缝延展考察等多手段进行了综合评价,效果良好,阶段性成果显著。 近日,国能新疆公司组织项目进展汇报,对项目阶段成果表示充分肯定。此次特厚缓倾斜煤层冲击地压超前防治技术的突破,成功填补了煤炭行业特厚缓倾斜煤层冲击地压超前区域精准防治技术的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突破煤矿井下瓦斯防治无人化关键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27
    • 近日,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研发的井下瓦斯防治钻孔及封孔机器人系统在河南平宝煤业完成了工业试验。试验中,自动开孔时间小于30秒,开孔精度控制在0.1°以内;试验实现了全自动钻进方式施工,无卡钻现象;实现了自动封孔,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封孔气密性好。 井下瓦斯防治钻孔及封孔机器人施工现场 据悉,该机器人系统是由西安研究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井下瓦斯防治钻孔及封孔机器人” 研发完成的。目前,课题已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将使煤矿井下瓦斯防治钻孔工程从3到4人施工减少到仅由1人巡检,从而实现施工无人化。 一直以来,我国煤矿瓦斯抽采采用的方法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现场施工人员多且靠近孔口操作,一旦孔口出现突发事故极易造成人员伤亡。目前,虽有不同科研单位在瓦斯防治自动化的领域进行了不少探索,但囿于钻孔过程中的止振以及大角度姿态调节、钻杆的高精度识别与精确定位等问题无法解决,使瓦斯防治无人化问题成为智慧矿山建设的“卡脖子”问题。 针对这些“卡脖子”问题,西安研究院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先后攻克“钻孔封孔一体化无人化技术”“基于视觉伺服的六轴钻杆自动装卸技术”“封注一体式自动封孔技术”等关键技术。 钻孔机器人 该机器人系统首创了一种制振构件及角度调节装置,有效抑制了振动,降低了自动加杆难度;利用MEMS技术,开发了基于耦合运动学模型的开孔定位技术,将开孔精度误差控制在了±0.1°的范围内。针对有限空间内杆仓和封孔管仓容量不足、钻杆识别精度不高以及变工况条件下钻杆无法全自动自适应装卸的问题,首次将工业六轴机械手应用于煤矿井下,创新设计了位姿传感与点位引导相结合的机械手动态路径规划算法,开发了基于结构光三维重建技术的视觉测量及定位系统,成功解决了系统智能化程度不高,携杆量不够的问题,携杆量达150根。创新设计了整体多通道封孔装置,开发了基于压力控制的坐封、注浆自动切换技术,实现了煤矿井下瓦斯防治无人化作业。 该机器人系统集智能传感、视觉伺服、远程控制、自主导航、钻杆自动装卸、全自动钻进以及自动封孔等功能于一体,是目前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携杆量最大的钻孔机器人系统。围绕该系统,形成了8项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行业标准,填补了国内煤矿钻孔无人化施工的技术空白,大幅提升了井下钻进施工的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