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I:非洲亟需发展采矿下游产业》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2-07
  • 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非洲矿业大会上,非洲国家领导人强调在逆全球化和贸易战背景下,必须转向矿产的本土加工,以控制资源和促进经济发展。南非石油和矿产资源部长曼塔什指出,尽管出口原矿的成本较低,但本土加工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潜力。他呼吁投资者关注本土加工的机会,并提出改革措施以吸引投资。行业组织也建议降低采矿成本以促进加工,强调本土加工不仅是经济战略,也是应对全球供应链变化和地缘政治风险的必要选择。与会者认为,本土加工将推动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并在全球贸易不确定性中稳固供应链。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MjQ3MjMzMA==&mid=2247561505&idx=3&sn=6e6663853f897fdeea940de329cc57d4&scene=0
相关报告
  • 《发展土壤污染修复产业需练好内功》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12-17
    • “目前我国农用土壤修复技术日趋成熟,工业用地修复需求逐渐上涨,但修复效果参差不齐,制定规范化的技术标准将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下简称土壤所)所长沈仁芳日前在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上表示。 土壤修复技术逐步完善 20世纪60年代,氮磷钾等肥料被广泛施用于土地后,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但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污染的风险。而后随着农药的大面积施用、工业的排放,我国的土地污染问题逐渐显现。 2014年,当时的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土壤所研究员骆永明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介绍,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开展土壤污染与修复研究,针对农用土地修复发展出了化学控制/客土改良、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办法。“目前,人类共发现400余种超积累、高积累植物,伴矿景天就是其中一种,它能够快速吸收降低土壤有效态镉,一般耕种两季就能监测到镉含量明显下降。”骆永明说。 沈仁芳认为,从整体来看,农业用地重金属污染问题凸显并非源于含量增加,而是土壤酸化导致重金属活性增强。修复污染土地的同时,也要推广叶面施肥等管控技术,引导全国农民科学施肥。 针对工业发展等导致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鹏表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通常采用稳定化与固化技术、填埋、水泥窑焚烧等处理方式,土壤淋洗技术、针对挥发性重金属的热脱附技术也逐渐在开展使用。对比之前的处理方式,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前会进行细致的分析评估,耦合使用多种处理方法的趋势明显,效果也较好。 新型、复合污染物增加 土壤修复技术更新迭代的同时,我国的土地污染情况也在发生变化。2016年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天津及河北地区土壤有机污染物较重。按欧洲土壤质量标准,PAHs轻度污染占29.6%,中度污染3.3%,重度污染4.1%;3种以上有机物复合污染样点超过90%,呈现复合污染态势。 “农业、工业、油田、矿区土地单一污染向复合污染的转化,使得土地污染呈现出复杂性、滞后性、危害性、隐蔽性,而污染物与各地土壤环境混合又进一步增加了治理难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朱利中说。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土壤有机物物源解析技术,已证实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六氯丁二烯、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工业,农药、抗生素、零苯二甲酸酯主要来源于农业。 朱利中表示,已知化肥农药、污水灌溉、秸秆焚烧、干/湿沉降是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接下来急需进一步将研究细化,以探明我国土壤污染特征,在关键理论和适用技术上有所突破,减少土壤污染修复的不确定性。 据了解,为深入研究我国的土地污染问题,土壤所突破桎梏,引进国际人才。“我们引进人才注重综合实力和项目经验,其中一位专家在国外从事武器场地修复多年,当时并没有论文发表,但是经验丰富,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土壤修复领域的专家。”沈仁芳说。 据统计,“863”计划为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匹配的资源累计超过20亿,“973”计划中有11个与土壤污染相关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土壤污染与修复的自主项目接近1500个,国家对土壤修复技术研发支持的数量与力度逐年增加。 技术评价标准亟待制定 随着“净土计划”等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方案的启动,全国已建立9个重金属污染防治试点,推动了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专家提醒,关注产业发展的同时,还需练好内功,及时建立修复技术的评价标准。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土地污染修复技术的说明多针对自身技术,缺乏宏观视野,不能有效指导技术选择。 “国内的土壤修复技术越来越多,适用性各有不同,希望行业标准尽快出台,指导市场综合评价各技术在污染识别、修复效率、安全性、便利性等维度的优劣。”刘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骆永明也表示,这样的标准制定并非易事。“土地污染的发生和治理具有人为性和地域性,即便是相同的污染,因污染程度和地域的不同,也会影响治理技术的选择。”骆永明说。
  • 《加快发展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构筑产业新优势》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6-17
    • 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精神,抢抓超高清视频显示发展机遇,加快发展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抢占产业制高点、构筑产业新优势,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 (一)发展现状。深圳市已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作用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2021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29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超高清视频显示终端出货量占据全球重要份额,偏光片、掩膜版等关键材料和面板制造设备方面的自给率显著提升,工业检测、文教娱乐等领域的行业应用占据领先地位,采集模组和整机领域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逐渐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高地。 (二)存在问题。一是视频制作、编码、传输等领域的基础性标准及其知识产权有待提升,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标准化组织较少。二是驱动芯片等关键器件,蒸镀机、曝光机等制造设备,光刻胶、蚀刻液等关键材料对外依赖度较高。三是创新载体支撑能力有待提升,检测认证平台、共性技术产业协同平台的行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四是行业应用拉动效应有待增强,工业制造、商用显示、医疗教育等行业示范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的市场化收益模式有待完善。 (三)优势与机遇。一是行业优质资源高度集聚。深圳市在超高清视频显示领域聚集了一批行业领先的企业,拥有丰富的上下游资源优势。二是信息基础网络比较完善。深圳市已在全国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5G基站建设密度全国领先,千兆光纤基本实现小区全覆盖,信息基础网络与超高清视频显示的融合应用将驱动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加速发展。三是产业示范应用基础较好。深圳市拥有庞大的泛显示终端制造产业和应用市场,有利于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智能交通、文教娱乐等行业孵化新的应用场景和技术。四是产业发展面临窗口机遇。当前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处于整体迭代升级的窗口期,“采、编、传、解、显”的超高清视频显示全链路升级将带来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形成规模领先、创新引领、结构优化的产业生态体系,建成协同创新、联动发展的特色产业集聚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 (一)产业规模持续领先。到2025年,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500亿元,培育营收超百亿企业8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大尺寸面板和超高清视频显示终端的出货量和市占率全球领先,深圳成为全球重要的超高清视频显示全产业链技术创新高地和高端生产制造基地。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建设5个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平台、8个产学研共建联合实验室,在超高清视频显示传输、基础软件、新型显示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学研用联动效应显著增强,产业公共服务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三)产业布局逐步完善。建成30个以上超高清视频显示应用示范项目,核心器件自主化水平和生产工艺配套能力显著提高,终端整机制造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行业应用市场规模和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生态更加完善。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发挥显示终端重点企业引领作用,抢抓新一代显示技术变革机遇,打造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创新高地。引导资金、项目、人才集聚,通过引进、扶持、整合等多种形式完善产业链缺失环节。强化材料、器件、设备、制造供给能力,布局引导优势环节的国产配套方案应用,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上下游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委、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商务局、国资委、市场监管局、人力资源保障局、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重大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形式,采用“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健全支持机制,构建配套便捷、产业链完整的支撑体系。重点突破4K/8K视频采集器件与设备、超高清视频显示内容制作设备、显示面板工艺与技术、视频传输技术与应用等关键共性技术,从材料、器件、设备、制造等方面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建立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织平台,推动关键标准研制。(市科技创新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民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超高清视频显示领域的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支持开展关键技术标准研制、重点产品检测认证、优质内容制作传播。推进超高清视频显示领域校企合作和技术转移,推动我市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从集成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委、市场监管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营造区位联动发展格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引导投资主体集聚,按照区域特色针对性引进重点企业、产业链配套企业和技术创新型企业落户,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要素集聚、联动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支持社会资本围绕区域内优势产业配套建设特色园区,支持企业打造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园,增强区域间联动创新能力。(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委、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区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动行业创新示范应用。加快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行业示范应用,强化应用牵引、融合创新,建设超高清视频显示应用示范项目,打造全场景“AI+5G+8K”应用示范先行区,持续推进超高清视频显示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智能交通、文教娱乐等行业示范应用。支持举办超高清视频显示领域论坛、峰会、展会等大型活动,开展技术研讨、产品展示、供需对接、标准宣贯和赛事评比,扩大行业影响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区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重点工程 (一)产业强链固基工程。围绕面板生产、终端制造,多措并举支持企业引进配套工艺、器件、设备等国内外配套资源,鼓励开展预研、开发、替代和产业化应用,提升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区域内配套能力。支持开展Micro LED、Mini LED等新一代显示技术和产品研发,针对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从材料、器件、设备、制造等方面进行联合攻关,推动新一代显示典型行业规模化应用。支持内容制作企业开展超高清视听内容生产,丰富4K/8K、AR/VR、3D等内容供给。(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委、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标准创新引领工程。聚焦超高清视频显示传输领域完善产业链布局,打造全球性超高清视频显示标准技术组织,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标准,针对传输接口、音视频编码等领域,推动基于自主技术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先行先试应用自主技术并推动产业化落地,发挥标准牵引作用,推动芯片研发、样机试制、终端应用、测试验证等领域协同发展。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制,显著提升国际标准工作参与度、贡献度。(市市场监管局、民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技术攻关补链工程。组织企业、创新载体、科研机构重点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器件模组,补齐产业链短板。开展超高清视频显示传输接口等关键技术攻关、8K摄像机整机研发、超高清视频显示内容制作研发等。通过合作、并购重组等形式加大驱动芯片、偏光片等核心基础材料企业的引进力度,提升所需关键工艺、器件、设备的国产配套能力。(市科技创新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创新载体升级工程。探索创建产业创新中心,汇聚超高清视频显示企业、科研机构,组建高水平创新载体,整合行业内创新资源,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打造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支持超高清视频显示标准检测平台的能力建设与提升,有效支撑标准研制、检测认证等工作需求,推动形成具备行业影响力的指标性产品技术评测体系,开展超高清视频显示端到端产品、技术评测,引导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支持行业联盟、行业协会搭建研发、验证等中试服务环境,构建产业协同中心等多功能性公共服务平台。(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委、市场监管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园区项目建设工程。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建设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园区,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围绕园区定位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建设显示材料、芯片及装备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园区和总部园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围绕显示芯片、背光模组等领域,建设一批超高清视频显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重点项目,迅速形成在工艺器件等关键环节上的配套能力。(相关区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商务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传输网络提升工程。面向超高清视频显示应用对5G网络的实际需求,开展多厂家、多场景、多融合的5G超高清视频显示传输技术验证平台,提升5G网络传输质量。增强有线电视等网络承载能力,推动超高清电视网络业务平台升级改造,满足4K/8K视频传输的高带宽需求。支持5G智能移动终端、有线网络4K/8K解码终端等开展超高清视频收视。推进高速城域网的升级和扩容,优化骨干网间的互联架构,提高网间互联带宽和传输质量,重点解决网络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家庭超高清传输网络升级,支持4K/8K电视等高带宽业务发展。(深圳市通信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行业应用示范工程。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智能交通、文教娱乐等行业的产业化应用。工业制造领域依托工业制造重点企业,加快超高清缺陷检测、智能巡检、5G+8K产线升级等工业生产场景应用。医疗健康领域加快超高清内窥镜、医学影像诊断显示器等重点产品研发,支持市内大型医院联动科研院校、企业打造超高清医学诊断应用。文教娱乐领域支持教学电子信息设备、娱乐VR终端等重点产品的研发和升级,提高超高清视频显示内容制作能力,打造超高清智慧教室等应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卫生健康委、教育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相关区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产业布局 各区综合资源禀赋、发展环境和区位空间,贯彻落实优惠政策,落地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光明区重点引进玻璃基板、化学试剂、液晶材料等上下游配套资源,打造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核心引领区。宝安区重点引进3D玻璃、掩膜版等配套资源,打造超高清视频显示终端配套集聚区。南山区重点推动编解码技术研发、标准检测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打造超高清视频显示技术研发先锋区。龙岗区重点推动企业和创新载体积极参与超高清显示标准制定,推动超高清传输接口等共性技术和应用研发,打造超高清视频显示自主创新承载区。各区按照功能分工,针对性引进区域内急需的人才、资金、企业等产业发展资源,建立区位联动机制,构建要素集聚、联动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工作机制在推进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发展中的统筹作用,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构建链式思维,打造全产业链扶持模式。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各责任部门密切合作,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共同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委、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局、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局、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适应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扶持机制,支持各类基金积极投向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链重大项目。支持完善高端芯片、制造设备、标准研制等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链薄弱环节,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奖励示范应用。(市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委、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加强招才引智工作,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依托高校院所、企业、创新创业平台,构建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多层次高端人才体系。支持打造高水平新型显示学科和科研院所,培养一批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复合型人才,促进产学研用联动。(市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委、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构建金融支撑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对显示行业大中小企业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超高清视频显示新锐企业上市,加强与金融、证监等部门间的对接沟通和信息共享,共同筛选和储备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资源。(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