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冲带条件下滑石与C-O-H流体的碳酸化反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实验室博士生熊梦君作为第一作者,梅升华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在地学TOP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n-Situ Experimental Study of Talc Carbonation in C-O-H Flui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ep Carbon Cycle”的学术论文。

    地球深部碳迁移是地质尺度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俯冲带是碳从地表进入地幔的主要通道。在板块持续俯冲过程中,温压梯度的急剧升高协同流体活动性增强,驱动俯冲板片内部发生多尺度物质重组—包括矿物的相态转变、蛇纹石化橄榄岩的脱水分解、以及硅酸盐-碳酸盐交界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等。这些受热力学平衡控制的物化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浅层碳向地球深部的迁移边界。揭示这一系列物理化学响应的成因机理,不仅能够帮助认识地球内部物质的输运过程,更能够深化对板块俯冲动力学、壳幔相互作用乃至地幔对流模式的系统认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研究采用金刚石压腔(DAC)结合原位拉曼光谱技术,系统研究了俯冲带温度压力条件下滑石与C-O-H流体的碳酸化反应过程。研究结果发现滑石在温度> 250°C、压力>1 GPa时,可快速转化为菱镁矿与石英,有效地将流体中的CO2封存到新形成的热力学更稳定的菱镁矿中,从而被挟带进入地球深部(见附图)。此外,滑石碳酸化后还可能通过改变俯冲带矿物组成,影响到包括地震活动性在内的动力学过程。本研究的结果构建了滑石碳酸化反应的热力学相图,为更好地理解地球深部碳循环过程和受相变影响所致的地球动力学行为提供了必要的实验约束。

    论文信息:Mengjun Xiong, Zhi Zheng, Jiangzhi Chen, Xia Zhao, Shenghua Mei, In Situ Experimental Study of Talc Carbonation in C-O-H Flui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ep Carbon Cycle,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25), https://doi.org/10.1016/j.gca.2025.03.015.
  • 原文来源:http://www.idsse.cas.cn/yjjz2015/2025/202503/t20250327_7566178.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俯冲带深部碳循环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29
    • 日前,Nature出版集团地球科学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课题组板块俯冲有关的深部碳循环机制新进展,研究通过室内高温高压模拟,揭示了俯冲板块形成含水碳酸岩熔体是弧下板块脱碳并将碳搬运至弧下地幔的重要方式。 俯冲带是地表和地球碳交换的纽带,板块俯冲将一部分碳带入到地幔深处,同时使部分碳通过熔体/流体形式返回至浅部系统。因此,俯冲带是全球碳循环的调节器,可能对着地球长期气候变化和宜居环境产生深刻影响。俯冲板片脱碳是俯冲带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内容,过去20多年的工作总结出四种主要的脱碳机制,即变质反应脱碳、流体溶解作用、底辟作用和熔融作用。在弧下深度,板片熔融生成碳酸岩熔体被认为仅限于极热俯冲带或极富钙岩石(如大理岩或部分下洋壳辉长岩;CaO>20 wt.%)的熔融。这是由于前人认为俯冲沉积物或洋壳玄武岩在弧前深度发生强烈脱水,到达弧下深度后沉积物或玄武岩处于无水-流体不饱和状态,该条件下测得的含碳板片物质的固相线通常高于俯冲带的最高温度。实际上,板片中蛇纹石化橄榄岩在弧下深度会大量脱水,水可以极大降低碳酸盐矿物的固相线,释放的水在向上运移过程中会导致上覆板片重新水化并处于水饱和状态。尽管俯冲沉积物携带的碳占全球俯冲带碳输入通量的约70%,但含碳沉积物在弧下深度流体饱和条件下的相平衡关系、固相线及熔融脱碳行为尚不清楚。 研究团队通过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厘定了流体饱和条件下碳酸盐化沉积物在2.5-6 GPa压力(弧下深度75-180 km)下的相平衡关系。研究揭示,固相线温度在2.5-4.5 GPa范围随压力升高而升高,固相线以上生成硅酸盐熔体;固相线温度在4.5-6 GPa范围随压力升高而降低,固相线以上初始熔体为钙质含水碳酸岩熔体,继续升温大量硅酸盐参与熔融反应生成碳酸盐化硅酸盐熔体。将固相线与俯冲板片地温曲线比较,在150-180 km深度范围中等温度俯冲板片顶部的P-T路径与生成碳酸盐熔体段固相线(P>4.5 GPa)相交,同时在相近的深度范围莫霍面温度可以使下覆蛇纹岩中的蛇纹石分解脱水,这使得上覆沉积物满足流体饱和熔融条件并在150-180 km深度生成含水碳酸岩熔体。前人研究认为碳酸岩熔体的产生仅限于热俯冲带或者极富钙岩石的熔融,而该工作显示碳酸盐化沉积物在中等温度俯冲环境就可以熔出含水碳酸岩熔体。因此,含水碳酸岩熔体在俯冲带弧下深度是搬运碳的常规介质。 该研究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科学假设结合了俯冲板片完整的脱水过程,并根据俯冲板片热结构、蛇纹石稳定域和碳酸盐化沉积物流体饱和固相线确定了中等温度俯冲带就满足生成含水碳酸岩熔体的条件;二是发现固相线斜率在4.5-6 GPa压力范围为负值,即固相线温度随压力升高而降低,这对于俯冲碳的释放十分重要。通过计算熔融反应公式并结合碳酸岩熔体极为富钙的现象,碳酸钙熔融温度降低可能引起了整个体系固相线的降低;从热力学角度,固相线斜率定义为dT /dP = ΔV/ΔS = T ΔV /ΔH,负斜率是由于含水碳酸岩熔体的密度大于碳酸钙矿物的密度,导致熔融反应为体积减小的反应(ΔV<0)。 该研究增进了对俯冲板片脱碳机制的认识,板片在弧下深度熔融并生成含水碳酸岩熔体是俯冲板片重要且常规的脱碳方式,该结果对探讨俯冲带深部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陈伟博士,通讯作者为研究员张国良,合作者还包括印度Thapar文理学院Shantanu Keshav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研究员李元。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Chen, W., Zhang, G.L., Keshav, S & Li, Y.  Pervasive hydrous carbonatitic liquids mediate transfer of carbon from the slab to the subarc mantle.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4, 73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3-00741-5
  • 《广州地化所等在俯冲带水循环及MTZ水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7-25
    • 水在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 20 年的 研究表明,地幔转换带( Mantle Transition Zone-MTZ ;深度范围为 410 到 660 公里的地幔区域)可能储存两到三个海洋的水,但这些水可能是不均匀地分布在 MTZ 中。地球科学界近些年来对俯冲带中水的循环以及 MTZ 水的来源存在较大争议,但近 10 年的研究表明俯冲带中含水矿物可能可以携带一定量的水到 MTZ 。如果俯冲带中含水矿物能够携带一定量的水到 MTZ 深度,一个问题是这些矿物分解后所释放的水是否能够逃离俯冲板片然后造成 MTZ 的水化?另外,俯冲板片中除了含水矿物所携带的水,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水可以被搬运到 MTZ 深度?如果有,这些水俯冲到 MTZ 深度后的最终命运又将如何?   为了能够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刘星成、研究员李元、 Eiichi Takahashi 与日本合作者 Kyoko N. Matsukage 博士开展了地幔转换带条件下的高温高压模拟实验,通过测量俯冲洋壳中主要矿物和流体间的二面角来揭示俯冲带中水的循环和 MTZ 的水化机制。流体和矿物颗粒共存时的二面角是控制流体在矿物边界流动的一种重要机制。当二面角小于 60 度时,流体可以在矿物颗粒边界自由流动,但当二面角大于 60 度时,流体将无法在矿物颗粒边界自由流动。实验结果表明在 MTZ ( 17–19 GPa and 1000–1200 °C )条件下,流体 - 超硅石榴石 - 超硅石榴石之间二面角为 44 到 55 度,随着温度压力增加而降低。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在 MTZ 条件下,流体可以自由地在深俯冲的板片中自由流动。但结合前人实验资料(图 1 和图 2 ),这些作者却发现在 MTZ 以上的深度,流体在冷的俯冲板片中无法自由流动,仅在热的俯冲板片中可以自由流动。因此,在冷的俯冲板片条件下,含水矿物分解所释放的流体可能会滞留在俯冲板片中,并且被一直拖拽到 MTZ 的深度。但在热的俯冲板片中含水矿物分解所释放的流体却很容易逃离板片,因此无法被拖拽到 MTZ 深度。因此,相比于热的俯冲板片,冷的俯冲板片更容易把水携带到 MTZ 深度。但是无论热的俯冲板片还是冷的俯冲板片,随着板片俯冲到 MTZ 深度,任何自由流体(不管是先前滞留的流体还是含水矿物分解形成的新的流体)都可以逃离俯冲板片从而交代 MTZ ,造成 MTZ 的水化。因此,这些结果表明: 1 )冷热板片的俯冲不仅可以造成 MTZ 的水化还可以造成 MTZ 含水量的不均一性; 2 )冷的俯冲板片可能携带自由流体进入 MTZ 。   在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 B ( XDB18000000 )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以上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上,刘星成和李元是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Xingcheng Liu, Kyoko Matsukage, Yuan Li, Eiichi Takahashi, Toshihiro Suzuki, and Xiaolin Xiong (2018) Aqueous fluid connectivity in subducting oceanic crust at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conditio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 doi.org/10.1029/2018JB015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