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素食或生酮饮食迅速影响免疫系统》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24-02-18
  • NIH研究发现,饮食改变时免疫反应迅速发生,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来确定健康影响。


    NIH的研究人员在一项小规模研究中观察到,那些改用纯素或生酮(也称为减肥)饮食的人群的免疫系统发生了迅速而明显的变化。科学家们密切监测了人们连续两周食用纯素和生酮饮食后的各种生物反应,而且是随机顺序进行的。他们发现,纯素饮食引发了与先天免疫有关的反应——这是人体对病原体的非特异性第一道防线,而生酮饮食引发了与适应性免疫有关的反应——这是通过日常生活和接种暴露而建立的病原体特异性免疫。还观察到了代谢变化和参与者肠道中细菌群落的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变化是有益还是有害,以及它们对癌症或炎症性疾病等疾病的营养干预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不同饮食如何影响人类免疫系统和微生物组的科学理解有限。治疗性营养干预——即通过改变饮食来改善健康状况——并不为人所熟知,很少有研究直接比较了超过一种饮食的效果。生酮饮食是一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通常富含脂肪。纯素饮食则排除动物产品,倾向于富含纤维且脂肪含量较低。


    这项研究由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和美国国家糖尿病和消化肾脏疾病研究所(NIDDK)的研究人员在国家卫生研究院临床中心的代谢临床研究单位进行。这20名参与者在种族、种族、性别、体重指数(BMI)和年龄方面都有所不同。每个人在两周内随意食用一种饮食(纯素或生酮),然后在两周内随意食用另一种饮食。选择纯素饮食的人摄入的脂肪约为10%,碳水化合物约为75%,而选择生酮饮食的人则摄入的脂肪约为76%,碳水化合物约为10%。在整个研究期间,收集了血液、尿液和粪便进行分析。通过“多组学”方法来研究饮食的影响,该方法分析多个数据集以评估身体的生物化学、细胞、代谢和免疫反应,以及对微生物组的变化。参与者在整个一个月的研究期间都待在研究地点,以便对饮食干预进行仔细控制。


    独家转向研究饮食导致了所有参与者的明显变化。纯素饮食显著影响了与先天免疫系统相关的途径,包括抗病毒反应。另一方面,生酮饮食导致了与适应性免疫相关的生物化学和细胞过程的显著增加,比如与T细胞和B细胞相关的途径。生酮饮食影响了血浆中的蛋白质水平,比纯素饮食影响的更多,而且来自更广泛的组织,如血液、大脑和骨髓。纯素饮食促进了更多与红细胞相关的途径,包括与血红素代谢有关的途径,这可能是由于这种饮食中铁含量较高。此外,这两种饮食都导致了参与者微生物组的变化,使与这些饮食之前相关的肠道细菌种群的丰度发生了变化。生酮饮食与氨基酸代谢的变化有关,即人体氨基酸的产生和降解的代谢途径增加,而微生物的这些过程减少,这可能反映了这种饮食中摄入的蛋白质更多。


    尽管参与者多样性很高,但这两种饮食引起的明显代谢和免疫系统变化仍然被观察到,这表明饮食变化一贯影响人体广泛且相互关联的途径。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营养干预如何影响免疫系统的特定组成部分。根据作者的说法,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免疫系统对营养干预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快速反应。作者建议可能可以调整饮食以预防疾病或辅助治疗疾病,比如通过减缓与癌症或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过程。




    来源:

    VM Link et al. Differential peripheral immune signatures elicited by vegan versus ketogenic diets in humans. Nature Medicine DOI: 10.1038/s41591-023-02761-2 (2024).


  • 原文来源:https://www.niaid.nih.gov/news-events/switching-vegan-or-ketogenic-diet-rapidly-impacts-immune-system
相关报告
  • 《Cell Rep:链球菌如何躲避免疫系统识别?》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2-05
    • 12月3日发表在《Cell Report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一种引起链球菌性喉炎和其它相关疾病的病原体会将自己“掩盖”在红细胞碎片中,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检测。 研究人员发现,A群链球菌(GAS)产生一种以前未表征的蛋白,称为S蛋白,该蛋白与红细胞膜结合,以避免被吞噬免疫细胞吞噬和破坏。通过用这种形式的免疫伪装武装GAS,S蛋白可以增强细菌的毒性,并降低感染小鼠的存活率。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通讯作者大卫·冈萨雷斯说:“我们的研究描述了一种全新的免疫逃逸机制。我们相信发现这种先前被忽视的毒力因子S蛋白,对开发针对GAS的疗法具有广泛的意义。” GAS是一种人类特异性病原体,可以引起许多不同的感染,从轻微疾病到非常严重和致命的疾病。其中一些疾病包括链球菌性喉炎,猩红热,称为脓疱疮的皮肤感染,中毒性休克综合症和食肉疾病。估计全世界每年发生7亿次感染,导致超过50万人死亡。尽管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但保护性疫苗仍然难以研发。 迄今为止,青霉素仍然是对抗GAS感染的首选主要药物。但是在世界某些地区,使用青霉素治疗失败的比例已上升至近40%。冈萨雷斯说:“由于GAS感染的高流行性和可用疗法的有效性下降,因此研究针对GAS感染的替代方法至关重要。” 为了避免免疫清除,GAS表达了多种称为毒力因子的分子,以促进感染期间的生存。但是,许多这些蛋白质的功能仍是未知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冈萨雷斯等人使用了一种纳米技术,即仿生拟病毒学来鉴定GAS分泌并结合红细胞的蛋白质。这种方法揭示了一种以前未鉴定的蛋白质,研究人员将其称为S蛋白,因为这种类型的蛋白质的表达仅限于链球菌属的成员。 研究人员发现,与未突变的菌株相比,缺少S蛋白的突变细菌菌株在人血中的生长能力较弱,并且与红细胞的结合能力较弱。突变株也更容易被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捕获并杀死。另外,S蛋白的缺乏极大地改变了细菌蛋白的外观,降低了许多已知毒力因子的丰度。 此外,感染了涂有红细胞的GAS细胞的小鼠显示出90%的死亡率,远高于对照小鼠40%的死亡率。此外,实验组小鼠的体重也出现迅速下降的现象。冈萨雷斯说:“这些发现表明,S蛋白通过选择红细胞膜来模仿分子或模仿宿主分子,从而逃避了免疫反应。” 冈萨雷斯说:“总的来说,结果表明S蛋白通过捕获溶解的红细胞膜掩盖细菌细胞表面来影响其体内的存活与感染。这种新颖的逃逸机制可以作为抗链球菌疗法的靶标。”
  • 《棕色脂肪及生酮饮食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24
    • 棕色脂肪变白会导致细胞死亡并且促进炎症发生 人类机体中并不只有一种脂肪细胞,除了能够储存脂滴中甘油三酯的白色脂肪外,哺乳动物机体中还有能产生热量的棕色脂肪,这些棕色脂肪更像是一个散热器,而不是一个储物柜,棕色脂肪细胞较小,相比白色脂肪细胞而言,棕色脂肪细胞中含有有更多的线粒体,同时其携带有较少的脂质分子,在很多肥胖模型中,棕色脂肪组织都能够转化成为白色脂肪组织,同时还会伴随着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 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奥地利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调查了“变白”厚棕色脂肪细胞所发生的状况,研究者表示,相比相同尺寸的白色脂肪细胞而言,通过添加脂质使得棕色脂肪细胞变白后或许会使其更易于死亡,而变白后的脂肪组织也会含有更多的巨噬细胞,这些巨噬细胞可能就会清理死细胞,并且驱动组织炎症的发生。 变白的棕色脂肪组织的易感性或许就能够解释机体腹部为何更易于获得脂肪,因为大多数变白后的棕色脂肪组织就位于腹部,相比皮下脂肪而言,其更不利于机体健康。 突触融合蛋白17(syntaxin 17)能够促进脂滴的形成 细胞能够储存脂滴中的能量,而且很多这样的脂滴都是在肝脏中被制造的,其在协调机体脂质代谢上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新型脂滴会在细胞的内质网中形成,而酰基辅酶A合成酶3(ACSL3)对于促进这些新生脂滴成熟必不可少,其能将游离的脂肪酸转化成为充满脂滴分子的中性脂质。 刊登在the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杂志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结合并且为Stx17蛋白提供支架就能够将ACSL3分子移动到内质网中线粒体相关膜的新生脂滴中,这种新型角色或许就能够解释为何Stx17蛋白在肝脏和脂肪细胞中表达水平较高。 饮食能够调节代谢产物 但并不是大脑中的代谢产物 生酮膳食,即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取而代之的是促进机体依赖于一种脂肪衍生的酮类饮食,这种饮食方式是治疗癫痫症的流行疗法,而且被认为还能帮助机体抵御其它疾病的发生。适当的热量限制也被认为能保护大脑神经元的健康,但研究人员并不确定这些饮食治疗疾病的具体分子机制,近日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就深入阐明了生酮膳食对大脑的影响/效应。 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上,文章中,研究人员对摄入正常饮食和生酮饮食的小鼠的脑组织和血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他们将小鼠分为两组,让一组小鼠吃饱,而另一组小鼠摄入少量食物,结果发现,在小鼠血液中,犬尿氨酸的代谢发生了明显改变,这种氨基酸衍生自色氨酸,其能被转化成为维生素B3或对神经元能产生一定效应的其它代谢产物,然而在大脑中,犬尿氨酸(kynurenine)的变化水平相对较小。 研究者指出,当色氨酸的降解成为生酮饮食的目标时,血液中代谢产物的改变似乎并不总能够跨越血脑屏障,后期研究人员还希望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阐明其它代谢产物是否也会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