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实施方案评审暨现场推进会在衡东召开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6-14
  • 媒体:原创 作者:洣水湿地 发布:洣水湿地2017/6/12 17:14:26

    6月8日下午,由省林业厅、省林科大、省林科院、市林业局、县水利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对我县新塘镇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实施方案进行评审。衡阳市林业局局长陈骏、副局长曹敏慧,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董春英,副县级领导夏长安,衡阳市十二个县市区林业(农林)局局长、分管领导、森保站长及衡东洣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以及规划设计单位等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与会全体人员首先现场察看了我县退耕还林还湿试点新塘镇大培村项目区建设情况,在随后的衡阳市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实施方案评审暨现场推进会上,规划设计单位介绍了实施方案,专家评审团对方案进行了提问。专家评审团充分肯定了我县新塘镇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实施方案设计科学合理、思路清晰、资料收集丰富、具有可行性,体现了“低成本、高效益”,符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同时,专家评审团对设计方案中洪峰风险防控、拦水坝设置、退耕还林植物配置、退耕还湿植物栽植密度、土地经营管理、工程投资概算、固定监测点的设定、关键数据统计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现场察看退耕还林还湿试点新塘镇大培村项目区

    规划设计单位介绍实施方案

    专家评审团对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

    市林业局局长陈骏要求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还湿工作,要突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自然景观叠加,做低成本、高效益、生态功能改善的先导者,要学习衡东试点经验,全力推进退耕还湿工作。

    市林业局局长陈骏发表重要讲话

    副县级领导夏长安作表态发言

    副县级领导夏长安作了表态发言,在下一步将坚决贯彻杜家毫书记和省委作出的安排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紧抓不放,持续加大力度,统筹有序推进工作。努力建设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以实实在在的优异成绩,迎接省厅的检查验收。

相关报告
  • 《湖南省北湖区多举措推进2018年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作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7
    • 湖南省北湖区多举措推进2018年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作。 媒体: 中国林业网作者: 湖南省林业厅发布: 鄱湖人家 2018/7/25 10:43:17 中国林业网7月25日讯为抓好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这一 "省委一号" 工程, 北湖区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工作考核等举措, 全面推进2018年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成立了由区发改、财政、国土、林业、水务、农业、住建、环保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班子, 并经区政府常委会研究, 形成会议纪要, 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督促调度力度。 二是制定实施方案。投入近19.6万元, 聘请省林科院专家, 高起点编制了《郴州市北湖区吴山村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为项目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科学蓝本。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计划投入353万元, 对华塘镇吴山村356亩滩涂地和低洼农田进行退耕还林还湿试点, 全面提升项目区净化功能, 有效阻止和减少湘江农业面污染物及村庄生活污水总量, 全面提升西河流域水质。 四是强化工作考核。为全面做好该项工作, 区委、区..。
  • 《湖南:保护治理"母亲河"绘就水美湘江新画卷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0-18
    • 2012年9月,湖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员会第31次会议通过了《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成立了由时任省长杜家毫为主任的湘江保护和治理委员会,把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省“一号重点工程”,实行“一部法”统领、“一把手”推动、“一盘棋”谋划、“一江水”同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无论是工作内容、组织架构,还是推动模式、工作机制,省“一号重点工程”都与河长制的要求高度契合,为全面推行河长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独具特色的湘江保护与治理实施近5年来,湘江流域共实施重点治理项目2768个,干流500米范围内2273户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退出,清水塘、竹埠港、水口山、锡矿山、三十六湾等重点区域整治取得突破性成果。2016年,湘江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3%,Ⅱ、Ⅲ类水质占总河长的比例达到98.7%,流域保护与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6年8月,杜家毫在调研“一湖四水”保护与治理情况时,要求认真总结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的成功经验,逐步向资水、沅水、澧水和洞庭湖区推广。 注重保护抓谋划 坚持流域一盘棋 “以前,湘江的水上漂浮着垃圾,水质堪忧,时而发出腐臭味道,极具难闻。现在,放眼看去,干净多了,这得益于株洲市从整体上推进保护与治理工作,让株洲重现碧水蓝天。”株洲市水务局负责人如是说。近年来,株洲市统筹规划,修建集防洪、道路、交通、景观、生态为一体的堤防130多公里,统筹建设万丰湖、云峰湖、神龙湖等10大城市内湖,把湘江株洲城区两岸建成城市的清水长廊、市民的亲水乐园,形成了点线相合、相得益彰的城市水生态体系。2014年,株洲市被纳入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 按照空间均衡、系统治理的思路,省政府印发了《<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实施方案》,确立了湘江保护与治理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明确了近期“抓源头、畅河道、建制度”、中期“强治理、重监管、调结构”和远期“优化、巩固和提高”的工作思路,决心通过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湘江流域“山青、岸绿、河畅、水净”的优美环境。 生态功能的保障基线、环境质量的安全底线、自然资源的利用上线,它们在湖南版图上被清晰勾勒。“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终于不再被人为割裂开来。 “一号重点工程”实施以来,流域各地把治水与治山、治林等结合起来,强化水源工程建设,完成涔天河水库扩建等流域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和170座大中型、6400多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增蓄水能力近20亿立方米;深化矿区源头和矿山尾砂污染治理,加快推进矿区复绿工作;大力推进沿江造林增湿,完成人工造林876.5万亩、封山育林1300多万亩,建成1处国际重要湿地、34处国家湿地公园、17处省重要湿地及湿地自然保护区构成的湿地保护网络,湿地保护率达72.64%。 突出重点抓整治 关停并转齐上阵 站在海拔1000多米的三十六湾主矿区山顶,放眼四周青山叠翠,蓝天白云。昔日车水马龙、流金淌银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从明朝万历年间就有矿产开发的三十六湾矿区已有400多年历史,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处于采矿鼎盛时期,悬崖峭壁上布满了蜂窝似的矿洞,梯级选矿工场依山而建,各种简易工棚鳞次栉比,40多条索道从这个山头连接到那个山头,白天人声鼎沸,晚上灯火通明,被当地人称为“小香港”。非法采矿产生的废水毫无遮拦地倾泻而下,随意堆放的废石、废砂、废渣经山洪冲刷流入河道;锌、铅、锡、砷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的浊流,经三十六湾两江口奔泻至湘江二级支流甘溪河。 一场“休克式”环保风暴,席卷三十六湾,上千个采矿、选矿点全部关停,近3000间厂棚拆除、烧毁。此后,郴州市以及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等协同联动,一方面规划先行,组织编制了《郴州三十六湾及周边地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和规划;另一方面,坚持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的原则,把民生保障工程、工业点源污染治理、重点区域污染治理、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等列为重点,总共投入12多亿元,启动三十六湾地区综合治理项目30个,郴州三十六湾矿山开采秩序整治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一号重点工程”实施以来,湖南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株洲清水塘关停企业106家,湘潭竹埠港完成修复受重金属污染土壤20多万立方米,衡阳水口山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娄底锡矿山历史遗留砷碱渣无害化处理工程正式投入运营。目前,湘江流域五大重金属污染重点区域集中整治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湘江流域内关闭涉“重”企业1182家,镉、铅平均浓度较2012年下降50%以上。 立足源头抓控污 点面结合全覆盖 “这水比以前干净多啦!”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村养殖大户王益民,掬起一捧清澈透亮的湘江水,欣慰地说。 10年前,王益民来到湘江边的东阳村,投资办起了养猪场,年出栏生猪100多头。“数量不多,污染可不小。”提起压在心里的这个场景,王益民至今抬不起头,“粪便直排湘江,形成一条数十米长的黑臭水体带。”2015年,湘江流域启动规模化畜禽养殖退出工作,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劝说下,王益民成为附近养殖场中第一个签订拆迁合同的养殖户,拿到了一百多万的补偿金后,他重新在衡南县的饲养区建起了养猪场,并在政府帮助下,采用降污技术,不仅实现粪污“零排放”,收入也实现了提升。 “一号重点工程”实施以来,湘江沿岸8市67县统一行动,全面加强工业、农业、城镇生活污染源头防控,斩断了包括他的猪场在内流向湘江的条条“乌龙”。目前,湘江流域建成污水处理厂91座、垃圾处理设施84座,32座污水处理厂完成了排放标准一级A提标改造;72个产业园区(工业聚集区)完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完成黑臭水体整治35个,13952个养殖场已全部退养,1894艘船舶加装污水收集处理装置,81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4332亩退耕还林还湿全面启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药、化肥减量措施覆盖面越来越广。 聚焦采砂抓管理 水域岸线相协调 2017年2月8日,穿长沙城而过的湘江静静地流淌,往日喧嚣、杂乱的河道已成为记忆中的图景。湘江非法采砂曾经一度十分猖獗,“一艘功率一千马力的采砂船,每日挖砂可收入上十万元。”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受暴利驱使,整治前湘江两岸河道采砂遍地布网,非法采砂船无证开采、过度开采、乱挖滥采盛行。铁铲过处,河道千疮百孔,砂堆林立,污水横流,给当地供水安全、航运安全、生态安全、防洪安全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近年来,长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河道及砂场综合整治行动,市水务、海事、城管、公安等部门联合成立200余人的执法队伍,并配备执法艇等执法装备,实行24小时不间断执法检查。“整治不惜血本,不达目标绝不收兵。”长沙对采砂乱象痛下决心。 重拳既出,乱象渐去!经过整治,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库区范围内140余家砂场全部被拆除,40余艘采砂船全部清退,并投入3000余万元,对河道进行了清障和岸线生态披绿。如今,湘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河道采砂乱象就此根除,全国各地前来学习长沙经验的城市络绎不绝。同时,为全面规范砂石生产、经营秩序,长沙市还在湘江库区上下游新建6家大型砂石基地,采取国内首创的封闭式工厂化生产,得到了水利部高度肯定,并在长沙召开全国河道采砂管理现场会。 “一号重点工程”实施以来,各级严格水域岸线管理,大力规范河道采砂秩序,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株洲县黄龙内港非法淘金、衡东县非法砂场侵占河道破坏河堤等问题彻底整治到位;流域内1000多艘采砂船减少了一半以上,湘江干流长沙至衡阳段全面禁采,湘江枢纽库区长沙境内采砂船全部取缔;长沙市、衡阳市等地规范化砂场相继建成投运,“岸上分筛”砂场建设积极推行;各市县城区河段和重要交通要道的采砂尾堆基本清除;岳阳、株洲等地通过北斗卫星或高清摄像头,对河道采砂作业、配载环节实行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安全河流、健康河流、清洁河流、生态河流”的目标正在加快实现。 坚持发动抓宣传 社会联动聚合力 2016年12月11日上午,湘江十六总码头,绿色卫士湘潭大队在湘江江面上开展“绿眼”巡查行动,十几位环保志愿者乘坐两艘船,沿着湘江巡查饮用水源地、排污口,收集船上油污,清理湘江垃圾。巡查活动组织者之一罗劲松是出勤率较高的一名志愿者,这些年,他已经记不清在湘江边走过多少路程,为了宣传保护母亲河,湘江全境都留下他徒步行走、跑步、骑行、漂流的身影。“这些年环保公益之路很艰辛,但这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市民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加强,虽然我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能挺身扛起湘江儿女的责任和担当,我已感到十分满足。”罗劲松欣慰地说。 2013年,环保志愿者保护湘江“绿色卫士”行动计划启动,沿湘江8市建立了志愿者标准化的工作站,在湘江流域设置了141个志愿者守望监测点,其中饮用水源和湘江干流、支流的守望点有48个、重点企业93个,统一设置了标识标牌,由“绿色卫士”定员定岗开展监督。截至目前,“绿色卫士”环保志愿者共举报环境违法行为达3000多次,经查证属实的有1100多件,相关部门根据志愿者的举报责令停产关闭67家污染企业,实施罚款以上行政处罚的320家,有效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 “一号重点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各部门广泛宣传发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红网等中央、省级新闻媒体多次湘江保护对进行报道,省人大“三湘环保世纪行”把流域保护作为重点宣传主题,省政协也将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社会各界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参与,每年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流域保护提出大量宝贵建议提案,各类环保公益组织踊跃参与流域保护具体实践,湘江保护与社会力量有力的结合到一起,逐步走出一条有湖南特色流域保护之路。 这五年,省委省政府站在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角度,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有湖南特色的湘江保护与治理工作,砥砺奋进,干在实处,扎扎实实推进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守住青山绿水,就守住了最好的资源。 望得见山水,看得见希望。 乡愁,就是安安稳稳的幸福。 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湖南,正在重回身边、重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