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套深海无缆式湍流混合剖面仪完成海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16
  • 2018年7月25日至7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项目支持下,深海所田川、张胜宗、徐霄阳等科研人员于搭乘深海所“探索一号”科考船在我国南海海域开展了深海无缆式湍流混合剖面仪海上试验,共完成三次剖面观测,最大下潜深度1200 m,成功获取了该区域的海洋混合及温盐剖面等数据。海洋湍流混合是调控大洋热盐环流的动力源泉,对海水悬浮物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对认知海洋环流如何运动,完善海洋环流与气候模型起着关键作用。

      此次进行测试的深海无缆式湍流混合剖面仪(以下简称湍流仪)由深海所田川副研究员团队研制。湍流仪全长2.3m,空气中重量100kg,设计工作深度4500m,配备2支湍流剪切探头,2支快速温度探头及CTD(温度、盐度、深度)传感器,分别用于测量湍流动能耗散率(TKE)、热耗散率和温盐深数据。深海无缆式湍流仪有效解决了系缆式湍流仪无法满足深海观测的技术问题(系缆式湍流仪由于缆绳水阻引起水平漂移,无法适用于深海观测)。此次海试的国产化湍流仪,填补了我国在深海湍流混合观测的技术空白,为开展全海深湍流仪的研制打下了夯实的技术基础。

  • 原文来源:;http://www.idsse.cas.cn/sydtlb2015/201808/t20180803_5052876.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首套具有智能剖面观测能力的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顺利完成布放》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09-03
    • 在第10号台风“安比”即将影响我国近海之际,为有效保障中国科学院近海观测研究网络——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的顺利布放并实施观测,一场紧张的“赛跑”正在进行。   2018年7月19日晚7点,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外围三个保护小浮标安装完毕;   2018年7月20日中午12点,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布放使用的三个五吨抓力锚和10节锚链整理完毕,待命装船;   2018年7月20日晚8点,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做完最后调试和定位测试等工作;   2018年7月21日中午11点,布放船只开始吊装小浮标和锚链等设备,正式布放工作开始:   下午3点,第一套保护小浮标顺利布放完成,   晚7点,第二套保护小浮标和15米大浮标链接完成并顺利布放,   晚9点,第一套保护小浮标和15米大浮标链接完成,   晚11:45,第三套保护小浮标和15米大浮标链接完成并顺利布放。   至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在山东省科学院仪器仪表研究所、上海海洋气象台等相关单位的协助下,经过近16个小时的海上艰苦工作,终于赶在“安比”台风来临前将国内首套具备近海剖面观测和智能观测能力的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布放至预定海域。第10号台风“安比”也于2018年7月22日上午如期来到浙江近海,开始影响我国近海,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像哨兵一样,开始了上岗后的首次重要数据观测。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是基于黄东海观测研究站技术人员多年观测技术、观测经验积累的有效尝试,标体直径15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观测浮标系统。该平台不但具备10米浮标抗破坏能力强、稳定性好等优点,同时具有智能化观测能力,在结构上增加了诸多人性化和创新性设计方案,其中平台设计的中心观测井作为剖面观测通道,并采用三锚固定观测系统的方式,可有效避免锚链与剖面观测系统绞缠等危险。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海洋探测平台的核心观测设施,2017年得到财政部修购项目支持,旨在解决目前海洋环境监测尤其是近海海洋环境监测中水体剖面数据获取难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建立的黄海站和东海站目前在位运行数十套浮标和潜标系统,但由于缺乏近海水体剖面观测手段,尚未建立一套能够涵盖海洋大气、海洋表层、剖面水体和海底的全尺度观测体系,无法满足全方位的立体监测要求。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的投入运行可很好地解决剖面水体观测技术难点,从而为建立涵盖海洋大气、海洋表层、剖面水体和海底的全尺度观测体系弥补了关键一环。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于2017年11月开工建造,历时五个半月完成主体建造,并经历了连续3个月的智能绞车与剖面观测系统的近岸拷机和调试工作,整套系统稳定工作后顺利完成布放。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顺利布放后,在保留原有大型浮标综合观测能力的基础上,采用智能绞车开展实时水体剖面参数的观测,可实现海面、水体、海底的长期连续在线实时监测功能,是一种适应目前我国近海海洋观测需求的创新性海洋综合观测平台,将为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必将为我国海洋科学基础研究、防灾减灾等提供更加丰富、完备的数据支撑。
  • 《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浮星”海试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22
    • 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海洋浮标团队自主研制的大洋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浮星”海试成功。自7月28日在南海北部近4000米水域投放,截至8月8日收回,“浮星”连续工作十天以上,稳定运行26个剖面,最大下潜深度3550.3米,数据传输成功率达到99.9%,标志着我国在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的实用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据介绍,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随海流漂移,是一种易投弃、小型化、低成本的水下移动观测平台,可在任意海域内实现自适应配平、自动下潜、定深悬停和上浮等功能,根据搭载的传感器类型如CTD(温盐深)、溶解氧、ADCP(海流剖面仪)等,快速、准确、大范围收集全球海洋的海水剖面数据,它可带领我们进一步认识海洋并经略海洋,是海洋观测与探测的重要工具。   “浮星”由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李醒飞教授牵头负责实施,获得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问海计划”专项的支持。近年来,多个国家启动了新一轮深海大洋观测计划,向2000米以下的深海延拓,以占领新一轮深海竞争的制高点,但我国直至21世纪初才正式加入全球海洋观测网。本次海试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浮星”在大洋4000米深海的浮力驱动、耐压设计、采集通讯等关键技术的可行性和设备的可靠性,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在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的实用化进程。(孙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