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蛋白构象变化与抗病毒防御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9-18
  • 2020年8月,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细胞研究》)在线发表了题为“A virus-induced conformational switch of STAT1-STAT2 dimers boosts antiviral defenses(病毒诱导的STAT1-STAT2二聚体构象转换增强了抗病毒防御能力)”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是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杨金波教授团队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Stark院士团队合作共同完成。

    该研究使用电子显微镜,发现缺乏活化的酪氨酸磷酸化的U-STAT2与U-STAT1形成异源二聚体,呈非活性、反平行构象。T404上新的STAT2磷酸化通过破坏U-STAT1-U-STAT2二聚体,促进STATs 1和2的酪氨酸磷酸化并增强ISGF3的DNA结合能力来促进IFN-1信号传导。被病毒感染激活的IKK-ε直接使T404磷酸化。在相应残基(T403)处具有T-A突变的小鼠对病毒感染高度敏感。总之,T404磷酸化驱动了关键的构象转换,通过增强感染细胞对IFN-I的反应,可以实现快速有效的抗病毒防御。

    新兴的病毒威胁不断挑战医疗保健系统,给全世界的国家和个人造成巨大损失。哺乳动物的先天免疫系统利用I型干扰素(IFN-I)家族作为抵御病毒以及其他类型有害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在几乎所有细胞类型中,IFN-I都驱动IFN-I刺激基因(ISGs)的转录,其产物通过许多不同的机制干扰病毒感染的不同阶段。

    结合电子显微镜(EM)和生化分析,该研究证明了U -STAT1和U-STAT2以反平行构象(U-二聚体)组装,可抑制IFN-I依赖性信号传导。STAT2的T404的新型磷酸化特异性地破坏了U-二聚体,促进了对IFN-1的快速反应,大大增强了ISGs表达。

    研究发现,通过激活IKK-ε,病毒可以提高T404的磷酸化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磷酸化缺陷的T403A / T403A小鼠(对应于人类中的T404)由于对IFN-1的转录应答不足和延迟而严重损害了抗病毒防御能力。通过驱动U-STAT1-U-STAT2异二聚体的可诱导构象转换,T404磷酸化可实现更有效的抗病毒反应。通过使用这种机制,与未感染的细胞相比,被感染的细胞对IFN-I的反应更强,与未感染的IFN-I处理的细胞相比,在IFN-I处理的感染细胞中促进了更有效的抗病毒反应。

    该成果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药物平台杨金波团队继2020年6月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Loss of ZIP facilitates JAK2-STAT3 activation in tamoxifen-resistant breast cancer(ZIP的缺失激活JAK2-STAT3导致他莫昔芬耐药)”、7月在J. Hepatology(《肝病学杂志》)发表“Inhibition of IRAK4 kinase activity improves ethanol induced liver injury in mice(抑制IRAK4激酶活性可改善酒精诱发的小鼠肝损伤)”之后,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的又一篇重量级研究论文。杨金波教授团队在今年六、七、八月连续三个月各发表一篇国际顶刊研究论文,总影响因子超过50分,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发现疾病靶标及药物作用靶点,并建立相应的药物筛选模型及发现海洋创新药物,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药物平台的职责与功能定位。依托药物新靶点挖掘与新机制研究与创新能力,并将其应用于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成药性研究,对于推动“蓝色药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386-6

    相关引用信息:iNature: https://mp.weixin.qq.com/s/sUqWYlSi7z20PRB5xtT0Gg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2&c=247&d=1&p=detail
相关报告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热浪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08
    • 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s)是海表温度异常高的极端事件,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会导致珊瑚白化、渔业减产和有害藻化等,造成生态和社会经济损失。大型海洋生态系统面积覆盖全球海洋约22%,但占全球渔业渔获量的95%。然而,由于这些生态系统多位于传统低分辨率气候模式模拟存在偏差的沿海地区,目前学界对于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这些生态系统上的海洋热浪仍知之甚少。近日,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张绍晴教授、高阳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利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国产众核“神威”超算上创建的上千年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积分数据,取得关于海洋热浪研究的创新性成果。 该研究首次使用25公里大气和10公里海洋的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模拟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并采用新的“未来阈值”(即高于未来海温长期平均变化的异常变暖)来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大型海洋生态系统区域海洋热浪的变化。结果表明,高分辨模式显著提高了对海洋热浪的模拟能力。 生物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气候变化,但适应速率在物种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使用“未来阈值”是假设生物能够适应全球平均变暖。本研究发现使用“未来阈值”下大多数大型生态系统遭遇未来海洋热浪的强度和年天数都在增加。这意味着即使假设生态系统内的生物能够基本适应长期平均变暖的影响,它们仍将面临全球变暖的严重威胁。 鉴于海洋热浪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危害,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其变化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沿海生态系统将面临海洋热浪持续性威胁,这一结果具有深远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并为受影响地区的管理决策者制定应对措施和战略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国际气候研究领域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气候变化)于2022年2月3日对该项创新成果进行了题为“Threat by marine heatwaves to adaptive large marine ecosystems in an eddy-resolving model(基于涡解析模式海洋热浪对适应性大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威胁)”的线上报道,该成果由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高阳教授和张绍晴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吴立新院士、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高会旺教授等为合著者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 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提高了对海洋热浪和涡旋的模拟能力,为气候变化和中小尺度极端事件的机理揭示和过程再现提供了有力工具。此项成果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极端事件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彰显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该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上千年模拟及预估数据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前期利用国产众核“神威”超算对通用地球系统模式进行算法改进和优化而创建,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为推动地球科学自主创新发展、助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所作不懈努力的重要体现。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1-01266-5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细菌血清抗性控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8-08
    • 补体是宿主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除入侵病原菌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许多病原菌可抵抗补体的杀菌作用,称为血清抗性,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病原性。血清抗性菌往往具有耐药性,故可同时逃避宿主血清补体和抗生素的双重杀菌作用,引起难以控制的感染。虽然血清抗性发现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但如何有效控制血清抗性病原菌尚不知道。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彭博教授课题组与中山大学彭宣宪和李惠课题组合作,开展血清抗性细菌代谢组学及其重编的研究,相关研究结果新近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基于前期在逆转细菌耐药性的研究中所创建的重编代谢组学理论和应用(Cell Metabolism,2015,21,249–261;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8,115,E1578-E1587),课题组发现血清抗性菌最重要的代谢特征为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通路显著下调,采用外源甘氨酸、丝氨酸或苏氨酸重编细菌代谢组,可以大大提高对血清补体的敏感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其主要机制为外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促进三羧酸循环中α-酮戊二酸的积累,以抑制ATP合酶;同时高浓度甘氨酸抑制嘌呤通路合成ATP;使ATP合成的两条主要途径同时受到抑制,导致ATP生成下降;进而下调cAMP/CRP复合物,上调细菌外膜补体结合蛋白HtrE,NfrA和YhcD表达。高浓度的甘氨酸还可以增加质子动力势,促进血清补体与补体结合蛋白的结合,逆转血清抗性,实现血清补体高效杀菌(图1)。甘氨酸促进补体杀菌在人血清、小鼠血清、猪血清、鱼血浆和对虾血浆均获得相似结果,在BALB/c小鼠和Rag1-/-(无T-和B-细胞免疫)细胞缺陷小鼠体内也得到证实。该研究以模式大肠杆菌BW25113 K12为对象进行相关机制研究,对水产养殖重要病原菌弧菌、畜禽病原菌性大肠杆菌和人类病原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超级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均具有相似效果。这些发现为控制人类和动物养殖病原菌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不仅对解决百年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在机制上有2个新发现:1)发现一条新的能量代谢调节通路:甘氨酸依次转化为α-酮戊二酸后,与ATP合酶结合,抑制该酶活性,证明代谢物反馈调节是稳定ATP和膜电位的重要机制。2)发现代谢物可以优于基因调控来主导物质代谢流向:甘氨酸通过GlyA和Kbl转化进入三羧酸循环和通过PurR转化进入嘌呤代谢;尽管此前研究表明purR负调控glyA,但高浓度的甘氨酸可以促进GlyA和Kbl的表达,使甘氨酸代谢流进入中心碳代谢而不进入嘌呤代谢。此外,PurR调节kbl以及glyA调节crp/CRP以及HtrE,NfrA,和YhcD是补体结合蛋白均未曾报道。 这一研究主要在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YFD0900501/4),基金委(U1701235,31822058,31770045,41276145)和“蓝色生命”重大成果培育支持计划的资助下完成。上述研究结果新近发表于Nat Commun2019;10:33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1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