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筛催化甲烷选择性氧化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2-23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徐君和邓风研究团队联合英国卡迪夫大学等合作者,在甲烷选择性氧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开发了金(Au)负载的ZSM-5分子筛(Au/ZSM-5)催化剂,实现了在氧气条件下催化甲烷高选择性氧化为甲醇和乙酸的催化反应过程,并对其催化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催化》上。

    作为最清洁、最丰富的天然碳资源,甲烷广泛分布于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甲烷水合物等中,可以作为生产高价值化学品的重要C1资源。因甲烷储藏的地区偏远,因此在开采现场将甲烷转化为可运输的含氧化合物(甲醇、甲酸、乙酸等)对甲烷的高效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由于甲烷的 C-H 键能较大,通常需要苛刻的条件(高温和高压)才能将其转化,如工业上高能耗的间接转化过程先将甲烷转化成合成气(CO + H2),再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物。人们一直追求能将甲烷直接部分氧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由于所生成的含氧化合物的性质比甲烷更活泼,它们通常更容易过度氧化为CO2等副产品。因此,甲烷选择性氧化被称为是催化中的“圣杯”反应之一。寻求能够在温和条件下具有工业前景的甲烷选择性氧化路线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关注。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金(Au)负载的 ZSM-5沸石分子筛 (Au/ZSM-5),纳米颗粒 Au 作为氧化中心。该催化剂可以在没有共还原剂(H2或CO)的条件下,在 120-240°C 的温度范围内利用O2实现甲烷选择性氧化生成甲醇和乙酸的反应,并阐明了反应机制。

    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NMR)方法对反应产物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在较短反应时间内可获得7.3 mol/molAu/h 的最大含氧化合物产量,与常规Cu负载分子筛催化剂只能催化生成C1产物不同,该体系中可生成乙酸等 C2 氧化产物,这表明Au-ZSM-5 催化剂上具有不同的催化反应机制。

    研究人员通过二维1H-13C相关谱NMR实验结合12C和13C同位素示踪技术深入研究了甲烷转化机制,发现催化剂表面的Au纳米粒子能够促进氧气活化进生成活性氧而与甲烷发生,该反应涉及在固体催化表面上活性物种(甲基、过氧甲基、乙酰基等)的生成与转化过程,而不仅仅是甲烷在溶液相的氧化反应。

    更重要的是该催化剂能只使用 O2 作为氧化剂来生成C2含氧化合物,而在其他贵金属(如Rh和Ir)改性沸石催化剂上通常需要CO作为共反应物(还原剂)。此项工作不仅为多相催化剂实现氧气条件下甲烷选择性氧化反应提供了坚实的实验证据,也为甲烷选择性转化这一催化领域的“圣杯”反应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在《自然—催化》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为该工作的第一完成单位,精密测量院副研究员齐国栋为第一作者,研究员徐君与卡迪夫大学教授Hutchings为通讯联系人。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湖北省科技厅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1-00725-8

相关报告
  • 《上海硅酸盐所等在小分子氧化催化剂设计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7
    •   电化学全解水是实现绿色氢气可持续生产颇具前景的策略之一。然而,析氧反应(OER)动力学较为缓慢,全解水制氢需要消耗更高的能量。因此,以5-羟甲基糠醛氧化反应(HMFOR)来代替迟缓的OER,可在获得高价值化学品的同时显著降低过电位,降低能量消耗。贵金属基化剂被认为是碱性电解质中较好的HMFOR催化剂,但由于成本高、储量稀缺,阻碍了大规模应用。近年来,过渡金属催化剂对OER和HMFOR均表现出良好的活性。其中,镍基化合物对于OER,真正的活性物质有或以氢氧化物或羟基氧化物的形式存在。而与镍基OER相比,大尺寸生物质分子HMF的电氧化缺乏动力学驱动,这是由于绝缘NiOOH非晶态层的厚度增加(~50 nm)和不可控的深度重构降低了电子转移动力学。因此,制备5~10 nm的超薄NiOOH层用于HMFOR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提高它的稳定性和电化学活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先进材料与新能源应用研究团队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采用表面原位重构的策略,在NiMo3S4上构建了厚度为~5 nm的NiOOH层,对HMFOR具有良好的活性和稳定性。原位高价Mo-O配位和表面硫酸根阴离子基团有效地防止了表面深度氧化,形成了超薄的活性层,增加了电子转移动力学。表面重构后的NiMo3S4 (NiMo3S4-R)具有接近100%的HMF转化率、FDCA选择性和法拉第效率,显著高于单一硫酸根阴离子改性的NiOOH和纯NiOOH。此外,组装的NiMo3S4-R||NiMo3S4电解槽用于HMFOR||HER,仅用1.414 V的超低电压就达10 mA cm-2的电流密度,优于商业的RuO2||Pt/C。   相关研究成果以Surface-confined self-reconstruction to sulfate-terminated ultrathin layers on NiMo3S4 toward biomass molecule electro-oxidation为题,发表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的支持。
  • 《突破 | 中国科大等在原位同步辐射的催化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2-05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教授姚涛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夏宝玉团队、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博士王子运,综合利用多种同步辐射原位技术,在质子交换膜(PEM)二氧化碳转换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了进展。2月1日,相关研究成果以Durable CO2 conversion in the proton-exchange membrane system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开发各种碳中和技术,对于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EM技术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转化(CO2RR)由于可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且可大电流、长时间稳定工作,是实现工业化碳转换较有前景的方式之一。而利用同步辐射大科学装置的多种先进表征技术研究催化剂在服役状态下的结构演变和反应机理,对于开发酸稳定的碳转换催化剂和膜电极系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该研究利用再生铅催化剂(r-Pb)在宽pH范围内取得了较高的CO2RR活性,在2.2 V压下、连续工作5200小时的条件下产生甲酸的法拉第效率超过93%,电流密度达到600 mA/cm2。 为厘清r-Pb催化剂在CO2RR反应中的真实活性结构,该研究发展并自研了适用X射线吸收谱的膜电极CO2RR原位装置,分别在合肥光源软X射线磁性圆二色线站和北京光源XAFS线站开展了离线和原位表征。原位X射线吸收谱技术发现,r-Pb在CO2RR的还原电位下发生了由Pb/PbSO4向Pb/PbCO3的动态结构演变,金属态Pb与PbCO3在还原电位下一定比例的共存是最终产生甲酸高选择性和活性的关键因素。研究进一步基于合肥光源原位红外谱学技术,基于自研原位红外装置,采用13C同位素标记的13CO2开展了CO2RR的原位红外研究,发现PbCO3表面的气态CO2会首先经过表面活化过程进入PbCO3晶格,再由晶格中的C转换成最终的HCOOH产物,结合DFT理论计算揭示了r-Pb催化剂的固相动态转变诱导晶格碳活化和CO2转化机理。 再生铅催化剂膜电极CO2RR的活性与稳定性 质子交换膜原位测试装置及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表征 同步辐射原位红外探测 研究工作得到科学技术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资助,并获得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北京光源和上海光源的同步辐射机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