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报道蛋白质琥珀酰化修饰参与植物响应重金属胁迫》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13
  •        植物是环境中重金属的主要接触者和传输者,解析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和转运机制对于通过分子育种应对环境重金属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培育重金属低富集作物品种以保证食物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培育重金属超富集植物资源通过植物提取去除环境中的重金属。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是研究植物响应重金属胁迫机制的常用手段,但这些技术只能从基因、代谢物和蛋白质的丰度变化上理解其对植物响应重金属的调控作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是一种有效调控蛋白质结构、功能、定位、活性和互作的生物学机制。目前,已在生物体中发现超过200种PTM类型,但许多PTM在植物体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都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通过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蔓菁对重金属镉(Cd)胁迫的响应机制中发现乙酰基转移酶/去乙酰化酶的表达显著受到Cd胁迫的影响(Li et al., 2021,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https://doi.org/10.1007/s11356-020-11454-z),表明相关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可能参与调控植物对Cd的响应。由于发生在蛋白质赖氨酸(K)上的酰基化修饰(如乙酰化、琥珀酰化、巴豆酰化等)通常存在crosstalk(有共同的调控基因),研究人员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了蔓菁幼苗在Cd胁迫下的乙酰化、琥珀酰化和巴豆酰化修饰水平,发现3种酰基化修饰都对Cd胁迫有响应,其中琥珀酰化修饰(在琥珀酰辅酶A的介导下将一个负电荷四碳琥珀酰基转移到赖氨酸残基的伯胺上的过程)水平变化更为明显。为了探究琥珀酰化修饰在蔓菁响应Cd胁迫中的功能,研究人员利用对照组和Cd处理组蔓菁材料进行了定量琥珀酰化修饰组学分析。


      研究结果总共鉴定到256个蔓菁蛋白质上的547个琥珀酰化修饰位点,这些琥珀酰化修饰的蛋白质定位在不同细胞组分并参与植物的各种生物学过程。在Cd(20 μM)处理8小时后,检测到8个蛋白质上的9个琥珀酰化位点的修饰强度发生显著变化(P < 0.05),这些差异的琥珀酰化修饰位点在十字花科植物中十分保守并且绝大多数位点都处在蛋白质的核心结构域上(图1),暗示这些琥珀酰化修饰位点对蛋白质的功能可能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还发现3个差异琥珀酰化修饰位点发生在调控过氧化氢(H2O2)代谢和谷胱甘肽(GSH)代谢(植物对重金属解毒的2个重要过程)的3个关键酶上(图2):乙醇酸氧化酶(glycolate oxidase:K150位点下调)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3:K396位点上调)分别调控H2O2的生成和降解,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K197位点下调)催化GSH和Cd离子结合。由于3种酶的活性在Cd胁迫下也发生显著变化(图2),推测3个差异琥珀酰化修饰位点可能通过调控相应蛋白质的活性增强蔓菁对Cd胁迫的耐受性。


      该研究首次报道蛋白质琥珀酰化修饰参与植物响应重金属胁迫,为解析植物耐受和转运重金属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考,研究结果以Quantitative Succinyl-Proteome Profiling of Turnip (Brassica rapa var. rapa) in Response to Cadmium Stress为题发表在MDPI旗下SCI期刊Cells上。李雄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杨永平研究员和许建初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0387)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00226)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kib.cas.cn/xwzx/kyjz/202212/t20221207_6568728.html
相关报告
  • 《昆明植物所揭示烟酰胺缓解重金属Cd对植物毒性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5-13
    •     重金属胁迫是植物面临的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过量的重金属会抑制植物基本的生理活动,破坏代谢过程,损害细胞结构和功能,导致植物生长停滞甚至死亡。植物自身能通过由许多小分子物质或蛋白参与的螯合、抗氧化和区室化作用等解毒过程来应对重金属,从中发掘的一些重要的代谢物可以外用来缓解重金属对植物的毒性。 烟酰胺是生物体中辅酶I和辅酶II的组成部分,在植物中参与对氧化胁迫的响应。少量研究报道了外源烟酰胺能够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但对其作用机制知之甚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许建初研究团队发现重金属镉Cd胁迫会诱导水生植物大薸(Pistia stratiotes?L.)中烟酰胺含量上升,而外源添加适宜浓度的烟酰胺(200 μM)能有效缓解Cd(10 mg L-1)对大薸的毒害。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整合了植物生理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方法对外源烟酰胺缓解植物中Cd毒性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外源烟酰胺启动了一系列生理、转录和代谢反应来减轻Cd对大薸光合作用的抑制和氧化胁迫。烟酰胺处理促进了Cd从大薸根部向叶片的转移,减轻了根部的Cd损伤。转移到大薸叶片中的Cd没有产生进一步的毒性,因为大量的Cd被隔离在细胞壁中,这可能是由木质素合成介导的。同时,烟酰胺处理还能通过诱导关键基因(如Chlorophyll A-B binding protein和PSII repair protein编码基因)修复Cd胁迫下叶片的光系统II,从而维持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此外,叶片中抗氧化酶(如POD和CAT)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如Stachydrine和Curculigoside)的合成也被诱导以抵抗氧化胁迫。     该研究促进了对植物—重金属互作机制的理解,为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结果以Integrated ultrastructural,physiological,transcriptomic,and metabolomics analysis uncovers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nicotinamide alleviates cadmium toxicity in Pistia stratiotes L.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雄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许建初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科研助理胡娜、杨婷工程师和多名研究生(李燕双、唐海生和黄旭梅)参与了该项工作。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0387)和云南省科学技术厅项目(202302AE090023、202205AM070007和202201AT070185)的支持。
  • 《昆明植物所等解析聚天冬氨酸促进植物富集重金属镉的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1-07
    • 重金属镉(Cd)对生物体而言是一种有毒元素,耕地土壤中的Cd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去除污染土壤中的Cd是保证土壤长期安全利用的必要措施。植物提取是利用Cd高(超)富集植物将土壤中的Cd吸收和转运至地上部分,通过收获植物材料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一种修复土壤Cd污染的绿色技术。除了植物对Cd的吸收和富集能力,植物提取效率与土壤条件也密切相关:一方面,土壤中的有效营养影响植物的生长;另一方面,土壤中Cd的有效性直接决定植物对Cd的吸收效率。因此,可以利用一些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中矿质元素或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来强化植物提取效率。 聚天冬氨酸(PASP)是一种可完全降解的天然聚合物,在农业和环境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发现PASP能有效强化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提取效率,但前期普遍认为PASP通过螯合作用直接活化了土壤中的重金属或营养元素,而忽略了PASP与其他土壤因子(特别是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是否会对植物富集重金属产生影响。为了从相关机制中进一步发掘强化植物提取Cd效率的方法,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师范大学研究人员以Cd高富集植物鬼针草(Bidens pilosa L.)为研究对象,对以上问题展开了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土壤添加3g kg-1和6g kg-1的PASP不仅显著(P < 0.05)增加了鬼针草的生物量,也显著(P < 0.05)促进了鬼针草对Cd的吸收(图1),最终使得鬼针草对Cd的提取效率(地上部分总Cd富集量)分别提高了46.4%和76.4%。对植物根际土壤的元素含量分析表明PAPS处理明显改变了(P < 0.05)土壤元素的有效性,从而有效促进了植物对Cd和营养元素的摄入。除了PASP对元素的直接螯合作用,该研究发现PAPS处理使植物根际募集了多种植物促生菌(图2),这些植物促生菌能通过多种机制促进Cd胁迫下鬼针草的生长和活力,同时一些植物促生菌也能通过分泌有机酸、铁载体等物质间接活化土壤中Cd和营养元素。其中,一些具有解钾(K)功能的植物促生菌可能和PASP一起使得土壤有效K含量增加3.7~21.7倍,除了作为植物营养,有效K的增加可能也对植物富集Cd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此外,植物生理和代谢组分析发现鬼针草叶片中抗氧化酶、氨基酸、有机酸和脂类参与的多种解毒过程被显著(P < 0.05)诱导,这是鬼针草在Cd摄入显著增加的情况下维持生长的内在基础。 以上结果表明PASA通过重塑植物根际环境(特别是微生物群落组成)和调节植物代谢过程来促进鬼针草的生长和对Cd的富集。该研究促进了对土壤螯合剂强化植物提取效率的机制的认识,为螯合剂和植物促生菌联合强化植物提取效率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结果以Polyaspartic acid enhances the Cd phyto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Bidens pilosa by remolding the rhizospheric environment and reprogramming plant metabolism为题发表在Chemosphere上。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