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X射线激光实现低于太空温度的工作温度》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5-16
  • 超导粒子加速器是美国能源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直线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即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的升级版,并且已经实现极低工作温度可至?456 ℉ (= 2 K)。在此温度下,粒子加速器转变为超导体,提高电子能量的同时几乎没有其它能量损耗。虽然加速器早在4月就达到了2 K的最终温度,但SLAC于5月10日才公开报告加速器已准备初始运行。
    这一成就意味着,与先前LCLS相比,LCLS-II阶段将产生平均亮1万倍的X射线脉冲,极低温的实现更是这一里程碑式发展的终点线,此外,脉冲也有望达到每秒100万次。若具备以上能力,研究复杂材料的前沿科学家可以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分辨率,推动新一代的计算和通信技术,揭示罕见和短暂的化学过程,,助力可持续的能源产业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研究生物分子如何发挥生理功能和开发新型药物,并且通过直接探测单原子的运动来研究量子机制。
    LCLS的负责人Mike Dunne说:“在短短几个小时内,LCLS-II产生的X 射线脉冲比当前激光器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的X 射线脉冲还要多。以前需要几个月才能收集的数据,现在几分钟内就可以生成。”

    图1 LCLS-II设施将产生世界上最强大的X射线,帮助科学家研究世界如何在超小、超快尺度下的运行,并且对从量子设备到清洁能源等领域产生影响
    利用世界上最强大的 X 射线,科学家们能够在更宽的能量范围内并行使用两个X射线激光器进行实验,对超快过程进行连续拍照,并且探测精细样本。此外,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更多数据,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大大提高实验效率。
    2009 年,LCLS产生的第一束光 X 射线脉冲比以往任何光都要亮 10 亿倍。由于LCLS 在室温下通过铜管加速电子,其速率被限制为每秒 120 个 X 射线脉冲。2013 年,SLAC 启动了升级项目—LCLS-II ,将速率提升到每秒 100 万个脉冲,并将X 射线激光器的功率提高数千倍。研究人员安装了37个装有珍珠状铌金属腔串的低温加速器模块,该低温加速器模块被三层嵌套的冷却设备包围,逐层降低温度,直到达到绝对零度附近,此时,铌腔转变为超导体(如图2)。
    直线加速器配备了两台氦低温装置,其中一台将氦气从室温冷却到稍高于绝对零度的液相,液氦为加速器提供冷却剂。除了一个新的加速器和一个低温装置外,团队还增加了一个新的电子源和两组新的波荡器,可以产生硬 X 射线和软 X 射线。硬 X 射线使研究人员能够在原子水平上对材料和生物系统进行成像,软 X 射线可以捕获能量如何在原子和分子之间转移,跟踪化学反应并提供对能源技术的认识。

    图2 直线加速器中两个氦低温装置示意图
    当腔体冷却完毕,研究人员利用超过1 MW的高功率微波加速来自电子源的电子束。通过空腔的电子将从微波中吸收能量,因此当电子通过37 个低温加速器模块后,它们将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然后电子将被引导到波荡器,使电子束向前振荡。以上项目得到了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的支持。

相关报告
  • 《突破 | 超快激光突破理论极限,金晶体耐受14倍熔点高温》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7-24
    • Fecht和Johnson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中,揭示了一种称之为“熵灾entropy catastrophe”现象,即过热晶体的熵等于其液体对应物熵的临界点。该点标志着固体在通常为熔点三倍左右温度的最高稳定性边界。尽管理论上预测了这一最终稳定性阈值,但实际探索受到了许多中间失稳事件的阻碍,这些事件通常被称为熵灾等级hierarchy of catastrophes,发生在低得多的温度。 近日,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Thomas G. White等,在Nature上发文,在超快加热条件时,通过实验测试了这一极限,通过使用高分辨率非弹性X射线散射技术,直接跟踪晶格温度。将金样品加热到超过熔点14倍的温度,同时保持晶体结构,远远超过预测的阈值,并表明过热温度明显更高或可能没有限制。这些观测,提供了极端条件融化动力学的深入了解。 该项研究,利用超短脉冲激光(400 nm, 45 fs)将50纳米厚的多晶金薄膜加热至19,000 K(约熔点的14倍),远超"熵灾"理论预测的3倍熔点极限。实验依托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MEC极端条件"装置,结合高分辨率非弹性X射线散射技术(7.5 keV光子能量,32 meV带宽),直接测量固态密度下的离子温度。通过分析X射线散射能谱的多普勒展宽(图2c),发现金在10^15K/s超快加热速率下因晶格来不及膨胀,避免了熵平衡破坏(图4),晶体结构稳定时间超2皮秒(图3)。这一成果,改写了对固体极端稳定性的认知,为核聚变材料设计、行星内核模拟等领域提供新范式。 图1: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2:方法和示例散射光谱示意图 图3:离子温度演变 图4:计算过热金的熵
  • 《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实验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27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自由电子激光团队在外种子自由电子激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理论提出了一种相干能量调制的自放大机制,并且基于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XFEL),完成了实验验证。研究表明,这种新机制可以极大降低外种子自由电子激光对外种子激光的功率需求,解决了外种子自由电子激光通往高重复频率运行的关键问题。相关成果以“Self-Amplification of Coherent Energy Modulation in Seeded Free-Electron Lasers”为题,发表在知名物理学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论文第一作者为颜佳伟博士研究生,邓海啸研究员、赵振堂院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图1. 相干能量调制的自放大机制原理图 自由电子激光利用相对论电子束产生具有极高亮度的飞秒至阿秒级X射线脉冲,目前已经成为原子分子物理,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关键工具。外种子自由电子激光利用外部种子激光对电子束团引入相干能量调制,从而产生高稳定性、全相干的自由电子激光脉冲。然而,现有运行模式对种子激光的性能需求,尤其是高峰值功率需求,成为了外种子自由电子激光通往高重复频率运行的瓶颈。 在该项工作中,研究人员提出利用电子束团的自调制来放大初始的相干能量调制,从而将外部种子激光的峰值功率需求放松1-2个量级。同时,利用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已经具备的硬件条件,成功演示了对种子激光峰值功率需求10-25倍的放松。实验中,266纳米种子激光仅仅引入了1.8倍切片能散的能量调制,通过自放大,实现了单级HGHG在种子激光的7次谐波放大出光,两级级联HGHG在种子激光的30次谐波放大出光。这是目前国际上“工作谐波/激光调制”效率最高的外种子自由电子激光放大结果。该结果为兆赫兹级重复频率的外种子自由电子激光铺平了道路,有望为时间分辨谱学和极紫外光刻等技术带来新的突破。 自放大机制在SXFEL的成功实验运行,对当前及未来自由电子激光等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并且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国际上,European XFEL、LCLS-II、SHINE等一批超导加速器驱动的高重复频率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正在先后建设并投入运行。自放大机制可以成为连续波超导加速器驱动的下一代外种子型光源的标准模式,除此之外,相干能量调制的自放大机制在提升外种子自由电子激光稳定性、增强群聚因子、拓展工作波长及超快脉冲产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前景。 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的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