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须警惕人感染禽流感风险》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3-03-02
  • 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2月10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警告,尽管目前禽流感的风险较低,但仍可能导致大流行,人类必须为可能发生的人感染禽流感大流行作好应对准备。因为禽流感的传播毒株可能会从家禽和野生鸟类“跳”到更多的哺乳动物种群,包括人类。欧洲正处于鸟类广泛感染禽流感的时期。美国正在经历其历史上家禽死亡最多的时期,目前已有约5800万只家禽受到禽流感影响。报道称,已有水獭、水貂和狐狸感染H5N1毒株的病例报告,这引发了人们对这种病毒距离传染人类又近一步的担忧。在最近的新闻发布会上,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敦促各国密切监测哺乳动物感染禽流感的情况。

  • 原文来源:https://www.cankaoxiaoxi.com/health/2023/0212/2504410.shtml
相关报告
  • 《禽流感:建议提高警惕》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4-07-25
    • 在美国,最近在奶牛中观察到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A(H5N1)病毒的传播,自2024年4月以来,在接触牛的农场工人中报告了四例人类禽流感病例。虽然受感染的动物传染给人类仍然是一个罕见的事件,但禽流感病毒可以蔓延到野生、农场和家畜,导致家禽感染和爆发,偶尔也会导致哺乳动物的感染和爆发。虽然目前欧盟/欧洲经济区没有记录到人类感染禽流感A(H5N1)病毒,但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ECDC)建议继续提高初级和二级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对遇到人类感染病例的可能性的认识的重要性。ECDC一直在采取许多举措来应对禽流感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并在最近几个月里编写了几份关于暴露个体检测、监测、疫情调查和公共卫生应对方案的指导文件和报告。 在最近更新的夏季监测指南中,ECDC建议降低人类禽流感检测的阈值,包括对暴露的无症状个体使用基于风险的方法。我们还建议对所有因与禽流感兼容的症状而住院的流感病例进行检测,并进一步调查那些季节性流感病毒阴性的A型流感阳性样本。在增加禽流感风险的职业和娱乐场所,生物安全和个人保护措施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外溢事件的风险仍然至关重要。应尽最大可能遵守这些保护措施。此外,欧洲疾病预防中心加强了对欧盟国家对人畜共患病禽流感实验室活动的支持,包括对检测和表征人畜共患病流感病毒的实验室准备工作的支持。ECDC还为已知或怀疑含有禽流感病毒的人类标本提供欧盟集中测试和进一步表征。除了在欧盟和欧洲经济区的国家合作伙伴外,ECDC继续与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一起密切监测欧盟和全球的禽流感,并与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和欧洲安全与健康工作机构(EU OSHA)等其他相关欧盟机构以及世卫组织和主要疾控中心等国际组织密切合作。 ECDC致力于保持高度警惕,以确保公众对禽流感对人类的风险的安全,并将根据需要并根据流行病学情况继续提供更新和指导。
  • 《禽流感病毒突变或增感染人类风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2-02
    • 近日,《自然》和《科学》杂志同时报道了2022年10月在西班牙水貂养殖场暴发的禽流感疫情,强调一种可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的H5N1型流感病毒或增加人类和野生动物的感染风险。研究人员警告说,如果不采取谨慎的预防措施,这种疾病最终可能会在人群中传播。   2022年10月,西班牙加利西亚地区一个养殖场的水貂开始死亡,起初人们认为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影响,因为新冠病毒已袭击了其他国家的一些水貂养殖场。但检测结果却表明H5N1禽流感病毒才是罪魁祸首。当局立即扑杀了该养殖场的5万多只水貂,并对工人进行了隔离检查。   从该养殖场的4只水貂身上提取的病毒样本,经过基因测序后显示,与禽流感病毒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其中包括一种聚合酶基因T271A的突变。这种变化有助于H5N1病毒在哺乳动物组织中更好地复制。在其他受感染哺乳动物的病毒样本中也发现了这种变化。   研究人员表示,哺乳动物捕食鸟类或者吞食鸟屎后,也有可能会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意味着公共卫生风险有所上升。研究人员担心,水貂的大规模养殖会增加禽流感疫情的风险,甚至会成为各类病毒不断变异的温床。此前,新冠病毒也曾在水貂间大规模传播。   德国弗里德里希·勒夫勒动物健康研究所主任梅滕赖特指出,H5N1禽流感疫情此前已被零星观察到从禽类传播到浣熊、狐狸、貂鼠、海豹。但是2022年10月在西班牙水貂养殖场暴发的疫情,则有可能让病毒获得直接在哺乳动物间传播的能力。它意味着病毒又向适应哺乳动物宿主演化了一步。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版的《欧洲监测》近期也有论文关注这一事件,它再次点燃了人们长期以来对H5N1病毒可能引发人类大流行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