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MORB地幔Fe同位素不均一成因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1-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岩石圈与地幔动力学课题组在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地幔源区Fe同位素不均一成因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刊发在国际地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研究团队基于对东太平洋洋隆海山玄武岩的Fe同位素研究(Sun 等,2020, GCA),提出全球大洋上地幔富重Fe同位素的特征是低程度部分熔融熔体(low-F melt)地幔交代作用形成的。为了检验该假设思想是否具有全球意义,本研究以洋盆演化历史短、洋脊扩张速率慢的大西洋为研究区,选取大西洋35°N OH-1段洋脊的富集型洋脊玄武岩(Guo et al., 2021)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Fe同位素组成研究。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MORB在如此小的空间分布范围内展示了较大的Fe同位素组成变化(+0.03‰到+0.18‰)。除此之外,这些样品的Fe同位素组成和不相容元素的含量(如:K2O、Ba、La)以及其比值(如:[La/Sm]N、K2O/TiO2、Zr/Y)均显示了良好的相关性,而且Fe同位素组成还与Sr-Nd-Hf同位素也有相关性。研究认为洋底蚀变、部分熔融、岩浆演化以及浅部岩浆房内的岩浆混合等过程均不是导致这些MORB Fe同位素系统性变化的原因。而这些地球化学组成系统性变化主要反映的是地幔源区的不均一性。

    研究认为,这些MORB的地幔源区主要由富集不相容元素、富集重Fe同位素的富集端元和一个亏损不相容元素、亏损重Fe同位素的亏损端元混合而成。亏损端元可以认为是亏损地幔,而富集端元则是低程度部分熔融熔体(low-F melt)地幔交代作用是形成的(如:Guo et al., 2021)。因为Fe3+往往和重Fe同位素具有亲和性,Fe2+往往和轻Fe同位素具有亲和性,而且Fe3+在部分熔融过程中比Fe2+更不相容,因此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交代介质(low-F melt)不仅富集不相容元素,而且富集重Fe同位素。那么形成的交代地幔(富集端元)也具有富集重Fe同位素的特征。

    研究推断该low-F melt地幔交代过程往往发生于大洋岩石圈地幔底部,形成交代脉(如:辉石岩脉)分布于周围地幔中。交代地幔随着大洋岩石圈被俯冲下去后又循环至上地幔,便可以造成上地幔Fe同位素的极大的不均一性。该不均一地幔物质循环至MORB地幔源区时,会发生部分熔融导致的两端元混合,产生我们看到的两端元混合趋势。此外,如果该循环过程时间足够长(>1.0 Ga),便会产生放射性成因的Sr-Nd-Hf同位素与Fe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性。

    为了从全球角度理解该深部过程的普遍性,该研究还统计了目前发表的所有的MORB Fe同位素数据。统计结果发现,全球MORB的Fe同位素与地幔交代作用的指标(如:K/Ti、[La/Sm]N、Nb/Y、Zr/Y,)呈现了一阶相关性。这些良好的一阶相关性说明,low-F melt地幔交代作用过程导致的上地幔富集重Fe同位素组成具有全球意义。

    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郭鹏远。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以及“111计划”项目的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

    Guo, P., Niu, Y., Chen, S., Duan, M., Sun, P., Chen, Y., Gong, H., Wang, X., 2023. Low-degree melt metasomatic origin of heavy Fe isotope enrichment in the MORB mantle. Earth Planet. Sci. Lett. 601, 11789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22005283)  

    Guo, P., Niu, Y., Sun, P., Zhang, J., Chen, S., Duan, M., Gong, H., Wang, X., 2021. The nature and origin of upper mantle heterogeneity beneath the Mid-Atlantic Ridge 33–35°N: A Sr-Nd-Hf isotopic perspective. Geochim. Cosmochim. Acta 307, 72-8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703721003069)

    Sun, P., Niu, Y., Guo, P., Duan, M., Chen, S., Gong, H., Wang, X., Xiao, Y., 2020. Large iron isotope variation in the eastern Pacific mantle as a consequence of ancient low-degree melt metasomatism. Geochim. Cosmochim. Acta 286, 269-28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6703720304592)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11/t20221118_6551008.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Mo同位素示踪地幔不均一性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1-15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岩石圈与地幔动力学课题组陈硕副研究员、孙普副研究员与英国Durham大学牛耀龄教授、Bristol大学Tim Elliott教授和德国Bayreuth大学Remco Hin博士合作,利用同位素双稀释剂方法,系统分析了东太平洋洋隆(EPR)5°N和12°N的新鲜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及近洋脊海山熔岩样品Mo元素含量及同位素组成,有效地证实了由低程度部分熔融熔体交代的再循环大洋岩石圈对形成富集型MORB (E-MORB)有重要贡献。相关成果以“Molybdenum isotope systematics of lavas from the East Pacific Rise: Constraints on the source of enriched mid-ocean ridge basalts”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大洋中脊玄武岩和近洋脊海山玄武岩的研究表明上地幔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尺度的不均一性,但其成因一直备受争议。最近的研究表明,Mo同位素体系在研究地幔不均一性成因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例如,前人研究发现一些具有俯冲板片流体特征的基性岛弧玄武岩具有比正常MORB更高的δ98/95Mo和更低的Ce/Mo比值,而一些显示陆源沉积物贡献的岛弧熔岩则具有低δ98/95Mo特征。尽管对岛弧熔岩高δ98/95Mo成因还存在部分争议,但一般认为,Mo同位素在俯冲过程中会发生分馏,并推测重Mo同位素优先进入流体相,而轻Mo同位素则进入残余金红石中。这一分馏机制被最近的高温高压实验以及俯冲变质岩的研究所证实(Chen et al., 2019)。这一重要发现的意义在于,经历俯冲脱水的残余洋壳应该具有轻的钼同位素,并将这种独特的特征带到深部地幔。如果俯冲再循环的洋壳对上地幔的富集很重要(如E-MORB成因),那么这些熔体应该会继承类似的轻Mo同位素特征。前人对MORB的钼同位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然而,他们发现E-MORB比大多数正常的、亏损的MORB(N-MORB)具有更重的Mo同位素。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关于MORB的Mo同位素研究还很匮乏,且岩浆起源和演化对Mo同位素的可能影响仍存在争议。因此,需要选择更加理想的MORB样品进行系统的Mo同位素研究。为此,陈硕等系统分析东太平洋洋隆(EPR)5°N和12°N的新鲜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及近洋脊海山熔岩样品Mo元素含量及同位素组成。 研究发现EPR 10°30’N,11°20’N和海山 MORB样品Mo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大,δ98/95Mo(相对于NIST SRM3134)为-0.23‰至-0.06‰,但该变化与MORB岩浆起源与演化过程无关。结合已发表的数据,该研究发现MORB样品的Mo同位素组成与常用的地幔富集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Mo同位素的变化可以通过两端元混合模型解释。其中,亏损端元具有低δ98/95Mo(~-0.21‰)、La/Sm、Nb/La、Nb/Zr和Th/Yb,但高Sm/Nd和143Nd/144Nd,而富集端元则具有较高的δ98/95Mo(~-0.05‰ )、La/Sm、Nb/La、Nb/Zr和Th/Yb,但较低的Sm/Nd和143Nd/144Nd。E-MORB更加富集重Mo同位素这一特征说明再循环洋壳以及沉积物不是地幔富集成因。利用熔融模型,陈硕等认为MORB富集端元是岩浆成因的,极有可能是由亏损的MORB地幔经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因此,利用MORB的Mo同位素特征,该研究证明了由低程度部分熔融熔体交代的再循环大洋岩石圈对形成E-MORB有重要贡献。该研究还强调了Mo同位素是研究上地幔过程的有效工具(Chen et al., 2022)。 以上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以及“111计划”项目资助。陈硕副研究员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孙普副研究员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    相关论文: Chen, S.*, Sun, P.*, Niu, Y.L., Guo, P.Y., Elliott, T., Hin, R.C., 2022. Molybdenum isotope systematics of lavas from the East Pacific Rise: Constraints on the source of enriched mid-ocean ridge basalt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17283. 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21005392 Chen, S.*, Hin, R., John, T., Brooker, R., Bryan, B., Niu, Y., Elliott, T. 2019. Molybdenum systematics of subducted crust record reactive fluid flow from underlying slab serpentine dehydr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 4773. 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2696-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俯冲蛇纹岩控制俯冲带地幔Fe同位素不均一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近日,国际地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志刚团队与天津大学陈玖斌团队关于全球俯冲带玄武岩地幔源区Fe同位素不均一成因方面的最新合作成果,该成果对理解俯冲蛇纹岩流体对岛弧岩浆氧逸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团队对比分析了全球俯冲带和洋中脊玄武岩Fe-Sr-Nd-B同位素和B/Nb比值大数据,明确了西太平洋冷俯冲带岛弧玄武岩相对弧后盆地、洋中脊和东太平洋热俯冲带岛弧玄武岩具有轻Fe同位素组成特征;发现冷俯冲带玄武岩Sr-Nd同位素存在普遍解耦现象以及全球俯冲带玄武岩δ56Fe与俯冲蛇纹岩流体指示剂(δ11B和B/Nb比值)具有负相关性。表明俯冲蛇纹岩流体是全球俯冲带地幔Fe同位素不均一性的一级控制作用。 虽然前人提出俯冲蛇纹岩流体交代地幔楔可能是岛弧岩浆轻Fe同位素的原因,由于Fe在地幔中是主量元素而且缺乏蛇纹岩在弧下深度脱水释放的流体与蛇纹岩之间的Fe元素/同位素分配和分馏系数,对蛇纹岩流体能否显著改变弧下地幔楔Fe同位素存在较大争议。 为此,研究人员利用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评估了蛇纹岩在弧下深度脱水过程中与不同流体之间的Fe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及其释放流体的Fe同位素组成。进一步结合蒙特卡洛模拟,表明俯冲蛇纹岩脱水释放的富硫酸盐流体(SO42-–Fe2+)交代弧下地幔楔理论上会造成冷俯冲带岛弧岩浆Fe同位素偏轻并氧化岛弧岩浆地幔源区。需要指出的是,流体交代模型需要流体中的Fe含量高达数个wt.%,Fe元素在富硫酸盐的蛇纹岩流体中是否具有强活动性需要实验岩石学进一步验证。 弧前蛇纹岩具有高氧逸度和显著的Fe同位素分馏(δ56Fe可低至-0.26‰),因此,俯冲弧前蛇纹岩通过混杂岩底劈(mélange diaper)模型进入岛弧岩浆源区是造成俯冲带岩浆Fe同位素及氧逸度不均一性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论文第一/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陈祖兴助理研究员,曾志刚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项目联合支持。 论文信息:Zuxing Chen*, Jiubin Chen, Landry Soh Tamehe, Yuxiang Zhang, Zhigang Zeng*, Ting Zhang, Wangcai Shuai, Xuebo Yin. Light Fe isotopes in arc magmas from cold subduction zones: Implications for serpentinite-derived fluids oxidized the sub-arc mantle.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22, https://doi.org/10.1016/j.gca.2022.12.005. 相关论文:Zuxing Chen*, Jiubin Chen, Landry Soh Tamehe, Yuxiang Zhang, Zhigang Zeng*, Xiaoping Xia, Zexian Cui, Ting Zhang, Kun Guo. Heavy copper isotopes in arc-related lavas from cold subduction zones uncover a sub-arc mantle metasomatized by serpentinite-derived sulfate-rich fluid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22, e2022JB024910. https://doi.org/10.1029/2022JB024910. Zuxing Chen*, Jiubin Chen, Zhigang Zeng*, Landry Soh Tamehe, Ting Zhang, Yuxiang Zhang, Xuebo Yin, Xiaoyuan Wang, Shuai Chen, Wangcai Shuai. Zinc isotopes of the Mariana and Ryukyu arc-related lavas reveal recycling of forearc serpentinites into the subarc mantl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21, e2021JB022261. https://doi.org/10.1029/2021JB02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