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纳米杂化新材料提升环保型防腐防污涂层性能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09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报道了海洋所段继周课题组关于水性纳米复合涂层防腐和防污性能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环保型防腐防污涂料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在严苛海洋环境下,长效腐蚀防护仍然是海洋工程装备安全服役的巨大挑战,而其中防腐涂层是防止腐蚀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水性涂料由于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的量极低,使其成为新一代环保型防腐涂料的发展重点。然而,其结构由亲水性基团和表面活性剂构成,且在固化过程易形成更多的缺陷和孔,为腐蚀性电解质提供了更多的扩散路径,导致防腐性能急剧下降。近年来,一系列功能性的微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由于其迷宫效应以及微纳米材料的特殊内在特性扭转了水性涂层缺陷的局势。

    该项成果发现,氧化石墨烯/氧化锌量子点纳米杂化材料在水性环氧涂层的防腐和防污性能提升方面有独特作用,通过氧化石墨烯和氧化锌量子点的共价杂化及功能化修饰,搭建了点-片结构的二维纳米杂化材料,使得涂层的综合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升,且达到长效防腐和绿色防污的双重作用。这归因于氧化石墨烯、氧化锌量子点和氨基硅烷之间的协同效应,同时也证明了纳米杂化物在一个涂层系统中结合不同纳米材料的优势而摒弃劣势的可能性及重要性。

    上述研究得到了丝绸之路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段继周研究员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海洋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周子扬。

    论文信息:

    Ziyang Zhou, Sepideh Pourhashem, Zhengquan Wang, Jizhou Duan*, Ruiyong Zhang, Baorong Hou,“Distinctive roles of graphene oxide, ZnO quantum dots, and their nanohybrids in anti-corrosion and anti-fouling performance of waterborne epoxy coating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39 (2022) 135765.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35765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5/t20220505_644292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水滴能量捕获与腐蚀防护结合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水滴能量捕获与腐蚀防护结合方面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基于改性MXene/SiO2的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收集各种形式水滴能量并作为独立电源为金属提供电化学阴极保护,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 水能开发一直是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收集波浪、雨滴等各种水滴中的能量是一种绿色的能量利用手段,近年来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TENG是基于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的耦合技术,水本身是一种摩擦材料,当与聚合物介电材料表面接触摩擦时,可以使表面带电,形成固液TENG结构,具有环境适应性强、持久性强的优点。将其应用于阴极保护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阴极保护存在的环境依赖性、资源浪费等问题,为电化学腐蚀防护绿色化提供便利的能量来源。 本研究面向分布式水滴能量收集,开发了具有可独立供能的摩擦纳米发电机阴极保护系统,以增强复合介电层对电荷的捕获和存储能力为切入点,开发了MXene/SiO2@PDMS复合介电层材料。通过MXene搭配SiO2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形成的聚合物具有高电负性和导电性,增强了复合介电层中电子的存储深度和表面电荷密度,输出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固液TENG新型阴极保护系统,对金属材料进行阴极保护后腐蚀速度明显降低,金属材料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为固液TENG在电化学阴极保护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王明星,通讯作者为王秀通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等基金项目的支持。  相关成果: Mingxing Wang, Xiutong Wang*, Youbo Nan, Hui Xu, Hui Zhou, Yanan Sun, Peijia Yi, Teng Yu. Droplet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based on MXene/SiO2 modifi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3 (477): 146832.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3.146832.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超疏水表面海洋腐蚀防护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1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保荣-段继周课题组在无氟环保型超疏水涂层设计构建及其在海洋腐蚀防护领域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Robust, scalable and fluorine-free superhydrophobic anti-corrosion coating with shielding functions in marine submerged and atmospheric zones”为题在国际学术杂志《Materials & Design》发表。 基于独特的界面不润湿性和斥液性,仿生超疏水材料在表面自清洁、油水分离、防冰防霜、辐射制冷、液滴操控、防腐防污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在海洋环境中服役的各类工程设施与装备的结构支撑材料主要由金属及合金构成,由于海洋腐蚀环境的严峻性,金属及合金材料不可避免的遭受腐蚀失效,进而造成设施装备性能衰减、巨大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甚至突发性安全事故。超疏水材料结构间隙截留的空气层能够使其在多相界面具有很低的液固接触面积,进而提高表面电荷转移电阻并抑制腐蚀电解质向内部渗透扩散,为金属及合金材料的海洋腐蚀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但目前超疏水防护材料面临微纳多尺度结构脆弱、含氟试剂使用、复杂的制备过程、机械稳定性欠佳等问题亟待解决,其在不同区带海洋腐蚀防护领域的界面相互作用机理亟需深入认知。 研究人员通过选取氧化锌纳米颗粒(ZnO NPs)、硬脂酸(STA)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原材料,基于简便高效的表面喷涂技术在金属基体设计制备了一种具有良好机械稳定性、热稳定性和界面结合力的ZnO@STA@PDMS无氟超疏水防护涂层,电化学阻抗谱与动电位极化测试结果显示该涂层的腐蚀电位正移,腐蚀电流显著降低。此外,通过模拟和观察高湿度(82±3% RH)海洋大气环境下氯化钠单盐粒和多盐粒潮解行为,发现了在盐粒潮解区边界处腐蚀明显快于中心区,这主要是由于边界处优先潮解且氧含量丰富,进而加速了氯离子的局部腐蚀行为,同时研究人员首次提出了超疏水表面在高盐高湿海洋大气环境下存在一种潜在的盐粒潮解自融合防护机制,多相界面极低的表面能和黏附力及其对潮解后氯化钠液滴的排斥性为该类材料在海洋大气腐蚀防护中的应用提供了界面优势。此外,该涂层所展现的良好机械稳定性、热稳定性、绿色环保、成本低廉、基材适用范围广等特性使其在海洋环境和工业环境下材料表面的腐蚀失效抑制提供了潜在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斌斌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1207)、山东省相关人才计划(ZR2022YQ35)和山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ZR2021LFG004)的资助。 论文信息: Binbin Zhang*, Jiayang Yan, Weichen Xu, Yimeng Zhang, Jizhou Duan, Baorong Hou, Robust, scalable and fluorine-free superhydrophobic anti-corrosion coating with shielding functions in marine submerged and atmospheric zones, Materials & Design, 2022, 223, 111246.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4127522008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