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所] 发现红色中缢虫与隐藻共生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马丽丽
  • 发布时间:2016-11-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邱大俊、黄良民与美国康州大学林森杰等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题为“Cryptophyte farming by symbiotic ciliate host detected in situ”的研究成果,该成果被国际原生生物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rotistologists, ISOP)和同行推荐和关注,并被认为是共生研究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同时还被PNAS新闻网报道(http://www.pnas.org/site/media/Featured_Image_farming.xhtml)。

    原生生物与藻类共生在海洋中广泛存在。纤毛虫之一的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 是一种常见的海洋原生生物,常在近岸和上升流区域发生赤潮。过去的研究认为红色中缢虫摄食隐藻,宿主仅保留隐藻的叶绿体或细胞器进行共生并进行光合作用。

    研究者通过显微观察、核酸分析、宏转录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发生赤潮时的红色中缢虫与其体内隐藻( Teleaulax amphioxeia)的共生机制,报道了红色中缢虫与体内隐藻(T. amphioxeia) 的显微结构。研究者还从野外水样的宏转录组中甄别出赤潮种类的转录组数据,根据转录组数据描绘了共生隐藻的代谢通路图,揭示了共生隐藻的光合作用、代谢通路、物质输送、细胞增殖等分子机制,发现隐藻以完整细胞形式在红色中缢虫体内进行内共生,提出了“红色中缢虫培育隐藻”的共生新模式:宿主帮助共生体从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供共生细胞增殖所用,而宿主从共生体的光合产物中获益。该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原生生物与藻类的共生机制和解释红色中缢虫发生赤潮的内在机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附图 红色中缢虫体内隐藻的代谢通路图

      注:核苷酸途径代谢(红色),糖代谢(蓝色),能量代谢(紫色),脂质代谢(青色),氨基酸代谢(黄色)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1611/t20161123_4699937.html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叶健团队揭示红光调控植物抗虫媒病毒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1-13
    •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是描述疾病流行规律的理论,该理论指出“病害三要素”为致病病原生物、易感宿主和适合的环境条件三者相互作用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已知超过1480种植物病毒中,近80%由媒介昆虫传播,植物虫传病毒是制约我国农作物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往作物病毒病害的研究注重于病毒和植物宿主两个方面,而实际上参与病毒传播、病害发生的因子还有传毒媒介昆虫以及光照、温度、气候、生物周期节律等环境因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生化反应,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并存储为化学能,最终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光作为主要的环境因子,不仅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每个环节,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发紧密相关。然而光是如何影响植物抗病性,病原微生物又是如何适应宿主抗性机制从而促进自身的传播等问题,尚亟待得到科学解答。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叶健课题组在PLoS Pathogens在线发表了题为Red-light is an environmental effector for mutualism between begomovirus and its vector whitefl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植物双生病毒卫星DNA编码的βC1蛋白可以通过靶向光信号途径的PIF转录因子家族调控的虫媒病毒抗性,促进虫媒病毒的快速传播,揭示了光调节双生病毒-烟粉虱-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机制。   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双生病毒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CNV与卫星DNA形成的侵染复合物为研究对象,发现双生病毒卫星感病植物和对媒介昆虫烟粉虱的吸引作用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会发生,而在黑暗条件下不会发生(图1A和1B)。已有研究表明βC1是病毒编码的关键决定因子,进一步利用单色光LED灯箱进行昆虫双选择实验,发现βC1转基因植物只有在红光和含有红光的白光条件下发生,而在黑暗、远红光和蓝光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 (图1C)。烟粉虱等大多数昆虫的视觉系统缺乏红光受体,是“红色色盲”,所以这种光依赖的烟粉虱选择行为改变主要是病毒感染植物后影响了昆虫嗅觉识别植物。 当植物受到昆虫取食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化学挥发物来调控昆虫的行为来趋避食草昆虫,其中萜烯类化合物 (Terpenes) 是植物挥发物中最丰富的一类化合物,研究报道部分倍半萜和单萜会趋避昆虫。该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实验鉴定到光信号中的关键蛋白光敏色素互作蛋白 (PHYTOCHROME-INTERACTING FACTOR 3, PIF3) 可以与βC1蛋白互作,进一步Co-IP实验证明PIF3与βC1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均可以在植物体内互作 (图2A)。PIFs蛋白可以直接结合萜烯合酶 (Terpene synthase,TPS) 基因的启动子促进其转录 (图2B和2C),因此在PIF过表达的植物中,介体昆虫烟粉虱的产卵量减少、伪蛹发育缓慢 (图2D和2E),说明PIFs蛋白具有直接的抗虫作用。通过竞争性BiFC和pull-down实验发现βC1蛋白可以通过干扰PIF蛋白二聚体的形成不同程度的抑制其转录激活活性 (图2C)。 植物激素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是一种介导植物抗虫的重要激素,转录因子MYCs是JA途径中的关键调控因子。MYC家族转录因子调控下游多种抗虫相关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包括TPS基因。该课题组早期研究发现双生病毒βC1可以靶标MYC2, 通过干扰其二聚体的形成抑制MYC2-介导植物抗虫反应,与其媒介昆虫烟粉虱形成的互惠共生关系(Li et al. Plant Cell 2014)。PIF蛋白参与植物多个信号通路以参与发育过程以及不同的胁迫响应,包括光和JA途径。研究报道AtPIF4与AtMYC2相互作用,该研究还发现AtPIFs-AtMYC2的互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TPS基因的表达,而βC1可以促进AtPIF4-AtMYC2异源二聚体的互作进而进一步抑制TPS的表达,促进昆虫的取食。结合以上研究结果该论文提出以下工作模型:在健康植物中,PIFs和MYC2形成同源二聚体,结合在TPS基因启动子的不同区域,共同调节TPS基因表达,从而趋避烟粉虱;当植物受到双生病毒感染后,βC1一方面可以抑制PIFs或MYC2同源二聚体的形成,一方面又可以促进PIF- MYC2异源二聚体的形成,最终抑制了植物对烟粉虱的抗性反应,促进烟粉虱的取食,促进病毒的传播与扩散。本研究解析了光和JA信号共同调节病毒-昆虫-植物三者互作的新机制,为防控虫媒病害提供新的靶点,也为实现利用单色LED灯绿色防控双生病毒病害提供理论依据。 该文章由叶健课题组的副研究员赵平芝、助理研究员张璇和已毕业硕士研究生龚雨晴为共同第一作者,课题组王端、王宁、孙艳伟、高连博为文章的共同作者。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得到了方荣祥院士、北京大学邓兴旺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Daniel J. Kliebenstein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周雪平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许冬清、浙江大学刘树生教授的大力支持,也为该文的共同作者,叶健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感谢清华大学陈浩东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李继刚教授提供了宝贵的抗体材料。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究和发展计划生物安全专项、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 《微生物所刘宏伟研究组发现“饿死”肿瘤细胞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22
    • 癌症是世界范围内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肿瘤细胞不受控制地无限生长,它的快速生长需要核酸、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共同参与。肿瘤细胞通过调节这些重要组分的代谢来满足生物能量和生物合成的需要,脂质代谢重组通路在肿瘤细胞中是最显著变化之一。近年来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和医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肿瘤的诊治效果,从目前医学临床实践来看,有些癌症是可以治愈的。但寻找提高患者愈后的新药也至关重要。最近研究显示,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在脂质代谢和相关代谢途径起着主要作用,是抗癌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靶标。 据报道,许多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可通过影响脂质相关的代谢通路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灵芝是一种名贵的珍稀中药,在中国一直扮演着长生不老药的角色,在亚洲国家被广泛用作功能食品及传统药物。藏灵芝是仅生长在西藏高寒地带的一种稀有的灵芝品种,其药理成分非常丰富。 刘宏伟研究组以藏灵芝为研究材料,从藏灵芝中分离提取到一结构新颖的三萜类化合物——GL22。研究结果显示,GL22可以显著抑制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的增殖活性。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的结果表明,GL22能显著抑制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内自由脂肪酸的转运,从而引起细胞线粒体特性脂质心磷脂稳态水平的下降,导致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异常,并最终引发肝癌细胞的死亡。值得注意的是,GL22虽能抑制肝癌细胞的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却不对裸鼠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有效降低了“饿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生长的影响,在抗肝癌药物研发领域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该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藏灵芝的药用和经济价值。 该研究成果以“The natural compound GL22, isolated from Ganoderma mushrooms, suppresses tumor growth by altering lipid metabolism and triggering cell death"为题在线发表在药理学著名期刊Cell death and disease杂志上(2018,9:689.DOI:10.1038/s41419-018-0731-6)。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宏伟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西藏灵芝生物技术公司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70181,81673334)、山东省相关人才计划(20161501)、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鳌山人才基金(2015ASTP)以及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