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油气上游产业发展趋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01
  • 国际油气价格走势

    2022年一季度,国际油价呈现大幅攀升后高位震荡走势,Brent原油期货均价为97.90美元/桶,环比上涨22.89 %,同比上涨59.65 %。其中,3月8日Brent日均价格升至127.98美元/桶,创2008年7月以来的新高。二季度,预计国际油价高位震荡,Brent原油期货均价位于100美元/桶-110美元/桶的区间内。

    (来源:微信公众“能源杂志” 作者:苏佳纯系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石油经济研究室首席研究员 李伟系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天然气经济研究室资深研究员 孔盈皓系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天然气经济研究室研究员)

    全球天然气价格同比大幅上涨。东北亚现货、欧洲TTF、美国Henry Hub均价分别为31.22、32.49、4.67美元/百万英热,分别环比下跌10.9%、1.5%、2.3%,分别同比上涨215.0%、397.6%、55.1%。其中,3月7日东北亚LNG现货价格突破80美元/百万英热,创历史新高。二季度,预计东北亚现货、欧洲TTF价格有所下降,美国Henry Hub价格维持高位。

    全球油气勘探趋势

    探井以陆上钻井居多,海上探井资源潜力巨大

    根据Rystad的统计和预测,2022年全球常规探井数将达到2979口。中国常规探井数1870口,约占全球的72.8%。中国以外地区961口,其中,陆上占比67%,主要分布在俄罗斯(223口)、印度(79口)和土耳其(48口);海上占比33%,主要分布在挪威(40口)、印度(36口)和美国(25口)。对全球油气勘探形势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探井主要包括以下五类:(1)前沿地区勘探、(2)开辟新区带、(3)新兴盆地勘探、(4)资源前景巨大、(5)公司关注重点。

    根据上述标准,2022年全球高影响力探井约为30口,具有130亿桶油当量的油气资源潜力;主要分布在非洲和美洲,其中8口在非洲,6口在南美,5口在北美,西非和南美的赤道地区受关注度最高;24口探井位于海上,其中22口为深水、超深水探井;同时,33%的高影响力探井的作业者为埃尼、壳牌、埃克森美孚与道达尔等国际石油公司,说明高风险、高回报的勘探井仍然受到大公司青睐。

    一季度全球常规探井已完井612口,占全年计划的20.5%。中国已完成479口,占全球的78.3%。中国以外地区已完成136口,与去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133口),但远低于2020年同期水平(172口);其中,海上占比23.5%,陆上占比76.5%。

    海上油气发现占比超90%,石油发现占比80%

    Rystad统计结果显示,一季度全球常规油气发现资源量约23亿桶油当量,高于去年同期91.3%;其中,天然气占比20%,石油占比80%。海洋油气发现占比约91%,其中1500米以上的超深水占比45%,125-1500米水深占比31%,125米以下浅水占比14%;陆上油气发现占比仅9%。全球主要油气发现包括纳米比亚的Venus超深水油田、苏里南的Krabdagu深水油田、圭亚那的Lau Lau和Fangtooth超深水油田等。全球石油公司按照年内已发现资源量位于前列的公司分别为:道达尔、埃克森美孚、卡塔尔国家石油公司、美国阿美拉达赫斯公司。

    勘探投资小幅增长,油气发现成本位于历史地位

    根据Rystad的预测,2022年全球油气勘探投资约为433亿美元,比去年增长约8.3%,但仍显著低于疫情前2019年近600亿美元的水平。其中,海上油气为勘探投资热点,约267亿美元,占比约61.7%,比去年投资增长22%。

    得益于海上油气重大发现,一季度全球油气发现成本约为2.5美元/桶油当量,处于近十年最低位,远低于去年7美元/桶油当量的水平。

    勘探区块招投标增长缓慢,海洋区块占主导地位

    根据Rystad的统计和预测,2022年全球油气勘探区块招投标预计有57轮,略高于2021年54轮的水平。招投标将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俄罗斯和美国。

    一季度,全球已完成8轮勘探区块招投标,勘探区块面积约为11.5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洋区块面积占比近90%。已授权区块主要包括:挪威、埃及、澳大利亚、摩洛哥等国69海上区块,以及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埃及等国14个陆上区块。

    目前有18轮在进行评标,14轮在进行招标,17轮正在计划中。正在招标的区块主要分布在索马里、巴西、利比亚、巴基斯坦、黎巴嫩、马来西亚、莫桑比克、澳大利亚、冈比亚、刚果-布拉柴维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计划招标的区块主要分布在苏丹、南苏丹、印度、印度尼西亚、美国、波兰、厄瓜多尔、突尼斯、塞内加尔、挪威、约旦、英国、新西兰、圭亚那、以色列和哈萨克斯坦。

    全球油气开发趋势

    获批项目由陆上增长驱动,新增项目投资规模下降

    全球油气开发获批建设项目增加。根据Rystad的统计和预测,2022年全球油气开发获批建设项目约为189个,同比增长13.2%。其中,陆上项目为121个,同比增长12.2%;海上项目68个,维持去年水平不变。一季度,全球油气开发获批项目建设进展滞后于计划。其中,陆上获批项目20个,占全年陆上项目获批计划的16.5%;海上获批项目10个,占全年海上项目获批计划的14.7%。

    全球油气开发获批建设项目投资规模下降。根据Rystad的统计和预测,2022年全球油气开发获批建设项目投资约为1190亿美元,同比下降18.5%;单位项目投资6.30亿美元/个,同比下降38.8%。其中,陆上项目总投资约420亿美元,同比下降32.3%,单位项目投资3.47亿美元/个,同比下降44.6%;海上项目总投资约770亿美元,同比下降8.3%,单位项目投资11.3亿美元/个,同比下降8.3%。

    投产项目低于预期,俄罗斯项目进展或受影响

    全球油气开发新建投产项目显著增长。根据Rystad的统计和预测,2022年全球油气开发新建投产项目约为189个,同比增长19.0%,但仍低于疫情前2019年水平(213个)。其中,陆上项目为104个,同比增长44.4%;海上项目85个,同比增长4.9%。一季度,全球油气开发新建投产项目滞后于计划。其中,陆上投产项目16个,占全年陆上项目投产计划的15.4%;海上投产项目14个,占全年海上项目投产计划的16.5%。

    2022上半年,全球拟投产石油项目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南美和中东,累计可采储量约47亿桶。其中,可采储量最大的三个项目分别为:巴西的Mero海上油田开发项目(731百万桶)、伊拉克的Garraf陆上油田二期开发项目(666百万桶)以及圭亚那的Liza海上油田二期开发项目(592百万桶),其峰值产量分别为164千桶/天、201千桶/天、101千桶/天。

    拟投产天然气项目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亚、中东和东南亚,累计可采储量约56万亿立方英尺。其中,可采储量最大的三个项目分别为:土库曼斯坦的Galkynysh-2气田开发项目(32万亿立方英尺)、沙特阿拉伯的Haradh-Hawiyah气田开发项目(8.70万亿立方英尺)以及俄罗斯的Kharampurskoye气田开发一期项目(4.44万亿立方英尺),其峰值产量分别为2637百万立方英尺/天、1068百万立方英尺/天以及1017百万立方英尺/天。

    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拟投产油气开发项目或因制裁影响而出现延期或停滞。上半年,俄罗斯拟投产5个石油开发项目,累计可采储量1123百万桶,累计峰值产量238千桶/天;拟投产5个天然气开发项目,累计可采储量8.31万亿立方英尺,累计峰值产量1714百万立方英尺/天。

    全球油气生产趋势

    俄罗斯石油受制裁影响而减产,其他产油国增产乏力

    全球石油生产增长缓慢。俄罗斯受制裁影响出现减产,“OPEC+”小幅有序增产但难以达到产量目标,美国供应增长提速但增幅有限,伊朗、委内瑞拉短期内难以重返石油市场。

    俄罗斯石油受制裁影响而减产,但出口价格具有极强竞争力。

    根据IEA的统计数据,2021年俄罗斯石油产量11.06百万桶/天。俄乌冲突爆发后,3月俄罗斯石油产量尚未出现明显下降,日均产量11.1百万桶/天;而4月初,因本国石油需求下降以及海上出口受限,俄罗斯石油日产量已降至10.52百万桶/天。受制裁影响,俄罗斯主力油种乌拉尔原油大幅折价。根据俄罗斯财政部声明,3、4月俄罗斯出口乌拉尔原油的平均价格分别为89.05美元/桶、70.52美元/桶,与3月、4月Brent原油均价相比分别存在约23美元/桶、35美元/桶的差价。

    巨大的价格优势使得俄罗斯出口原油不难寻到买家。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目前市场上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通过掺混多种原油来规避欧美制裁进口俄罗斯石油的办法。预计俄罗斯石油产量降幅有限。根据Rystad的预测,俄乌冲突期间,俄罗斯石油产量可能会比冲突前降低1.2百万桶/天。

    “OPEC+”维持稳健的原油增产计划,但难以达到承诺产量。

    IEA统计结果显示,1-3月,“OPEC+”原油产量分别为43.80百万桶/天、44.14百万桶/天、44.09百万桶/天,其中,受减产协议约束的19个国家增产量分别为0.28百万桶/天、0.12百万桶/天、0.05百万桶/天,产量目标执行率分别为97.7%、97.2%、96.2%。

    欠产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产油国由于投资不足缺乏生产更多原油的能力,而疫情、地缘政治风险、恶劣天气、生产设施维修等因素的影响更加剧了这一情况。根据IEA,预计“OPEC+”一季度原油产量为44.1百万桶/天,环比增长约0.8百万桶/天,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是沙特(涨幅0.3百万桶/天)、阿联酋(0.1百万桶/天)、科威特(0.1百万桶/天)和伊拉克(0.1百万桶/天)。预计二季度 “OPEC+”将继续维持小幅线性增产计划,原油产量(含俄罗斯)环比下降约0.6百万桶/天;其中,哈萨克斯坦受里海管道维修、卡沙甘大型油田定期维护的影响,产量下降约0.2百万桶/天。

    美国石油增量有限。

    高油价虽然可以刺激美国国内的石油生产,但受到上游投资持续处于低位、页岩油老井产量衰减快、社会能源转型意识增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石油产量增长较为乏力。根据美国EIA的统计结果, 1-4月美国日均原油产量分别为11.63百万桶/天、11.60百万桶/天、11.63百万桶/天、11.85百万桶/天。4月13日,EIA将2022年美国石油产量下调至12.01百万桶/天,低于此前的预期的12.03百万桶/天,同比增长0.88百万桶/天,但仍远远低于疫情前2019年水平(12.29百万桶/天)。预计美国石油(包括原油及凝析油)产量一季度环比增长0.06百万桶/天,二季度环比增长0.45百万桶/天。

    伊朗和委内瑞拉短期内难以迅速增产。如果伊朗重返原油市场,最多将增加1.3百万桶/天的产量,但预计伊核协议的谈判很可能无法一蹴而就。委内瑞拉近期与美国重启对话,存在重回市场的可能性。根据IEA的统计数据,委内瑞拉目前原油产量分别为0.71百万桶/天,闲置产能仅有0.03百万桶/天。委内瑞拉的重油开采技术要求和成本较高,难以短时间内快速提产。

    美国引领全球天然气产量增长,俄罗斯产量大幅下降

    根据IEA的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天然气产量有望达到4132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0亿立方米。分地区看,受乌克兰危机影响,俄罗斯对欧洲管道气出口将出现较大比例下降,进而影响俄罗斯国内天然气产量,预计俄罗斯产量为7100亿立方米,下降520亿立方米。欧洲对LNG需求旺盛,欧美天然气价差走阔,巨大的价差刺激美国天然气产量增长。

    预计美国天然气产量为9980亿立方米,增长250亿立方米。受中国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影响,2022年亚太地区天然气产量为6660亿立方米,增加100亿立方米。欧洲地区天然气短缺也将刺激中东、欧洲天然气产量增加,预计产量分别为7100亿立方米、2090亿立方米,分别增加180亿立方米、50亿立方米。拉美、非洲天然气产量分别为1650亿立方米、2680亿立方米,分别增加30亿立方米、60亿立方米。

    全球LNG产量逼近1亿吨,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

    受高价刺激,一季度全球LNG产量约为9960万吨,同比增加270万吨。一季度LNG出口前五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澳大利亚、卡塔尔、俄罗斯以及马来西亚。美国一季度产量为2038万吨,同比增加379万吨,是一季度LNG产量增长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产量为1954万吨,同比减少25万吨。卡塔尔产量为1904万吨,同比减少124万吨,是一季度LNG产量减少最多的国家。俄罗斯产量为858万吨,同比增加92万吨。马来西亚LNG产量为723万吨,同比增加44万吨。二季度LNG产量有望突破1亿吨,其中美国产量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卡塔尔产量有望恢复性增长,或突破2000万吨。

    全球油气上游资产并购趋势

    基于Rystad的数据库,对全球油气上游资产并购交易分析如下:

    并购交易概况

    1、并购数量及金额显著下降,石油并购金额占比80%

    一季度,尽管布伦特油价均值在100美元/桶以上,但油气并购市场表现并不活跃。全球油气资源共发生86宗并购交易,同比下降32%,环比下降37%,与2018年一季度峰值167宗减少近一半。一季度,并购交易金额260.65亿美元,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52%,过去四年内仅高于受全球疫情暴发影响的2020年前两个季度。平均单宗并购交易金额约3.03亿美元,同比降低6%,环比降低24%,略低于与过去四年均值。

    石油并购方面,一季度共发生66宗石油并购交易,同比下降31%,环比下降43%。并购交易金额207.67亿美元,同比下降9%,环比下降37%,在过去四年中处于较低水平。分地区看,非洲地区因BP及埃尼在安哥拉地区合资成立公司的大型并购行为,并购交易金额96.21亿美元,时隔七个季度再次超越北美地区,成为当季度石油并购发生金额最大的地区。北美地区石油并购交易8986百万美元,与非洲合计占比接近全球石油并购金额的九成。平均单宗并购交易金额约315百万美元,同比、环比均有所上涨。

    天然气并购方面,一季度共发生38宗天然气并购交易,同比下降33%,环比下降44%,是过去四年内,发生并购数量最少的一个季度。并购交易金额52.98亿美元,同比下降71%,环比下降75%,仅为2019年第二季度峰值的12%。仅北美、非洲、欧洲、亚洲四个地区发生并购交易,是过去四年内天然气并购发生地区最少的季度。分油气类型看,天然气并购在2021年经历了占比40%左右的四个季度后2022年第一季度重新回到较低水平,仅为20%,仅高于2020年第四季度的13%,石油再次成为全球油气并购的主要资源。

    2、并购资源量有所下降,海洋油气并购持续低迷

    一季度,全球油气并购资源量12221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下降18%,环比下降24%。分区域看,北美、中东是全球油气并购的热点地区,并购规模分别为4987百万桶油当量和4928百万桶油当量,占比分别为41%、40%;非洲地区1660百万桶油当量,占比14%,创近十个季度新高。

    过去几年,全球各地区并购资源量结构表现出“以北美地区为核心,其他地区大规模并购轮动”的特点,北美地区占比最大86%出现在2021年第二季度,最小27%出现在2021年第四季度,一季度的40.8%仅处于该区域的较低水平,一季度中东地区40.3%创近年单季度新高。

    分油气类型看,一季度,全球并购石油资源量9673百万桶油当量,并购天然气资源量约2548百万桶油当量,两者比例达79:21。天然气资源并购未能延续2021年连续四个季度均超过石油的并购规模,在2022年第一季度大幅度收缩至21%,创下近四年新低。

    分资源类型看,一季度,陆上常规、非常规油气并购资源量分别为5129百万桶油当量、4748百万桶油当量,占比分别为42%、39%,合计占比八成以上。海洋油气并购规模持续低迷,浅水油气仅657百万桶油当量(占比5%),深水油气虽同比有较大幅度反弹,但也仅有1686百万桶油当量(占比14%)。

    3、单位资源量并购成本下行,石油成本略高于天然气

    一季度,全球油气平均并购成本2.13美元/桶,同比下降22%,环比下降37%。主要影响因素是,平均并购成本较高的俄罗斯、澳大利亚未发生或仅发生极少量的并购活动,中东地区因BP和埃尼发生性质较为特殊的区域性资产合并,导致单位资源量成本极低。

    分区域看,一季度,全球各地区油气并购交易成本差异明显。并购成本最高的是南美,达到13.98美元/桶,其次是非洲6.72美元/桶、欧洲5.91美元/桶,北美地区并购成本2.41美元/桶,较为平稳。

    分油气类型看,一季度,全球油气项目平均并购成本基本一致,油项目2.15美元/桶,略高于气项目的2.08美元/桶,全球各地区并购成本也基本遵循油高于气的一般规律。

    重要交易活动

    一季度,全球油气并购交易卖家多是大型国际石油公司,买家多是中小型石油公司。在交易金额前10位的并购项目中,交易金额排名前两位的是Azule Energy分别与埃尼、BP签订的协议。根据协议,BP与埃尼成立合资公司Azule Energy,用以合并其在安哥拉的相关业务,交易完成后,BP、埃尼各持有新公司50%的股份。Azule Energy将持有16个区块许可证,同时参与Angola LNG合资公司相关业务,并持有Solenova合资公司股份。BP在安哥拉的业务包括海上区块18和31区块(作业者)和第15、17、20和29区块(非作者)的权益以及安哥拉液化天然气和新天然气项目联合体(NGC),埃尼公司运营卡宾达15/06、1/14、28号区块以及NGC,同时拥有0号区块(卡宾达)3/05、3/05A、14、14K/A-IMI、15和安哥拉液化天然气的权益。新成立的Azule Energy公司产量将超过20万桶油当量/天。

    未来展望

    俄乌冲突给能源行业带来了较大冲击,地缘政治因素在油气上游并购交易中的考量在增加,预计亚非拉等低风险国家将吸引更多的上游并购投资。此外,当前国际油价仍在100美元/桶以上的水平高位震荡,原油价格的快速上涨扩大了买卖双方对于油气资产估值预期的差距,或导致买方持续保持观望态度。

    全球油气上游趋势概述与展望

    2022年一季度,全球油气上游趋势呈现如下特点:

    (一)全球勘探活动回暖,海上勘探成果显著。全球常规油气发现储量约23亿桶油当量,同比增加91.3%;海上油气发现占比超90%,石油发现占比80%,油气发现成本位于近十年低位。

    (二)全球油气开发增长不及预期。全球油气开发项目主要由陆上增长驱动,新增获批项目投资规模下降;新建投产项目执行进度落后于计划,俄罗斯项目存在延期风险。

    (三)全球油气产量稳中有升。俄罗斯油气产量受制裁影响而下降,其他产油国增产乏力,美国引领全球天然气及LNG产量增长。

    (四)全球油气并购市场表现低迷,并购交易数量及金额显著下降。

    二季度,国际油气价格仍在高位运行,预计:(一)全球油气勘探将提速,深水及超深水仍为热点。(二)受俄乌冲突、高通胀及供应链中断的影响,全球油气开发进度难达预期,新增获批项目投资规模上涨。(三)受项目检修及俄罗斯减产的影响,全球石油产量稳中有降;受欧洲旺盛需求影响,全球LNG产量有望突破1亿吨。(四)亚非拉等低风险国家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并购交易活跃度增加。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9113.html
相关报告
  • 《2021年全球及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1-01-04
    • (信息来源:TechSugar 朱晶) 每年年末的预测已经越来越难写,尤其是回望2020年所发生的一切,再对比2019年底的一些预测分析,发现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受国际宏观政经形势影响越来越大,导致频频出现无法预见的“黑天鹅”现象,这给每年的展望和预判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2020年新冠肺炎导致许多国家陷入深度衰退,上半年由于市场需求和供应、以及国际物流和贸易基本中断,给全球半导体产业带来不小打击,增长规模持续收缩。而下半年随着经济复苏的步伐逐渐加快,加之华为在被切断全球合作网络之前的囤货因素,为全球半导体的恢复性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预计2020全年半导体产业依旧能维系1%-5%的正增长,而由于对未来一年国际政经环境、供应链合作以及新冠疫情的更为正面的预期,业界普遍也对2021年的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前景更为乐观。 这里将从产业总体情况、区域格局、供应链和产能供给、主要产品和市场、政策与投资并购等五方面,对2021年全球及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情况做一展望和预判,因字数限制和阅读体验,这里先发布上篇前五个趋势分析: 全球半导体产业预期增长 但新冠疫情和中美关系走向仍使行业增长面临变数 IMF世界经济展望给出的最新预测是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5.2%,这对全球半导体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乐观的指向,毕竟这个行业与全球经济增长息息相关。Gartner对于2021年的半导体行业给出了接近10%的增长预期,WSTS给出了6.2%的增速判断,还有两家市场机构更为乐观,预测2021年的行业增速会达到12%-14%。 图源:WSTS 从目前来看,2021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是否如这些机构预测一般进入快速增长轨道,依然面临着如下变数:第一是美国大选之后的中美关系走向和国际经贸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第二是新冠疫情的演进方向。目前来看,全球的疫情演进仍不乐观。当然从2020年三、四季度全球前10大半导体企业的业绩指引来看,目前全行业开始朝向稳健复苏成长的态势发展,在汽车、5G通信、数据中心等关键市场上,已经表现出了比较明确的快速增长迹象,而全球的供应链和产能紧缺也预计会至少持续到2021年二季度,因此判断即使新冠和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只要不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及变化,全球半导体产业的2021年还会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景气年份。 图片图源:semiconductor intelligence 2021年日欧疫情后复苏 美国大概率呈现低速增长 从SIA提供的全球半导体产业跟踪数据来看,近五年来中国和美国是全球半导体前两个最大的市场,中国大陆对全球半导体市场的贡献度在33%-35%左右,美国则长期维系在20%左右。2020年尽管美国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大,但是在半导体领域的增势却未受影响,从三月份开始便一直维持着20%以上的高增长,相比于欧洲、日本等区域的负增长,和中国大陆的低速增长,美国在2020年的表现显得尤为突出。 主要原因在于2019年美国市场的收入走低使得2020年的比较基数更低,以及新冠疫情引发的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对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等市场的带动,美国企业在这些市场都有更为明显的垄断性优势。另外就是华为出于大量备货的诉求而集中采购美商芯片的影响。 2021年预计全球供应链有重回正常轨道的预期,美国市场大概率会持续一个低速增长,但仍维持全球半导体20%左右的市场贡献。而欧洲、日本市场有望依靠汽车、工业半导体领域的复苏而赢得正增长,中国市场仍会依靠强大的5G、新基建等内需带动,获得比2020年更快的增速。 我国半导体产业仍然稳步发展 国产替代仍旧是2021年的半导体产业发展主线 2020年尽管受新冠疫情及美国打压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半导体产业还是维持了较高的发展增速,预计全年实现收入超过8000亿元,增长率接近20%,进口情况预计也会超过3000亿美元,而设计业则为发展最为快速的环节。 对于2021年而言,目前看中美关系走向还不太明朗,如果在2020年年底前特朗普政府把更多的半导体企业放入军事最终用途MEU许可控制清单中,那么对于2021年的国内半导体而言将有不小影响。 因此我们预计国产替代仍旧是2021年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主线,并且会加速在重点产品领域和基础环节的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攻关。美国对华为的打压将在2021年迎来一段缓和期,预计华为在2021年将能部分恢复和台积电、高通、联发科等国际供应链伙伴在非先进技术和产品层面的合作。此外国内5G、新能源汽车等新基建市场将会进一步提升渗透率,带动国内半导体产业在通信及射频器件、消费电子、功率半导体、汽车半导体等方面加速发展。在半导体产业不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和变化的情况下,国内半导体2021全年实现20%以上增速应该是大概率事件,整体产业规模有望超过万亿元。 全球集成电路产能供给出现全线紧张的局面 部分领域甚至持续全年 2020年下半年全球半导体产能严重紧缺的现象开始凸显。 主要原因一是新冠疫情确实造成欧洲、日本、东南亚部分产线阶段性关停或者延期扩产,全球半导体产能供给和扩张都受限。二是由于华为的因素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出现一定的混乱,加之市场对美国进一步制裁中国大陆相关代工、封测厂商的传闻预期,很多企业因为供应链的原因普遍上调安全库存水平,行业内产能overbooking的现象也较为明显,造成了阶段性的产品缺货和交期延长。三是部分产品确实在2020年呈现较为快速的需求增长,尤其是面板驱动IC、电源管理IC、MCU、IGBT等功率器件、蓝牙芯片等。 目前来看产能供给紧张带来的缺货涨价情况已经遍布到行业内很多环节,从代工到封装到设计,都以转嫁成本为由,与客户协商调涨价格。预计全球半导体产能紧张的局面还会延续至2021年,甚至在8寸产能上有可能延续至2022年。 一方面中美关系下一步演进方向还不清晰,如果美国进一步制裁中国大陆相关代工、封测厂商,则2021年的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也会阶段性陷入混乱,供应链加库存备货的动力依旧充足,造成在部分产品领域产能继续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尤其紧缺的8寸产能在短时间内几乎没有大规模扩产的可能,往12寸过渡也需要时间,因此2021年至少三季度前都会延续产能紧张的局面。另外还需要考虑比特币等因素对全球半导体产能的影响,比特币价格从2020年四季度开始逐步向高位攀升,如果势头持续到2021年,也会对部分芯片和零部件例如MLCC、以及封装的产能形成挤占,从而加剧全球产能紧张的局面。 全球设备投资持续加码 OSAT厂商进一步面临跨界竞争压力 2020年全球半导体行业设备投资低开高走,前期受新冠疫情影响,设备投资被抑制。但很快疫情带来的对数据中心、云服务、游戏及娱乐等领域的需求带动全球半导体设备支出逆势增长,而存储器也成为2020年设备支出增长最大的领域,同比增长15%以上。 根据台积电、三星等厂商为维系在5nm以下先进制程的领先优势而在2021年将大幅提升资本支出的预期,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2021年增长将超过10%,特别是Foundry的设备支出增长率有望在2021年进一步增加。国产半导体设备材料领域依旧以国产化率的提升为主要目标,尤其是如果美国进一步制裁中国大陆相关代工、封测厂商,则国产半导体设备材料的国产化进度会进一步加速。 另外2021年我国存储器产线将迎来大规模扩产阶段,带动全球存储器设备投资。具体产品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离子注入机、前道量测/检测设备、混合信号/功率测试设备、图像传感器设备以及后道封装设备的进展,国内头部半导体设备企业有望在2021年通过资本运作规划进一步的资源整合。在先进封装方面,2021年高性能计算以及高频、高速、高可靠、低延迟、微系统集成等需求使得扇出封装、将天线整合在芯片封装内的AiP、2.5D/3D TSV将继续成为业界热点。此外来自不同商业模式(晶圆厂、基板/PCB供应商、EMS/DMs)的厂商正在进入并蚕食独立OSAT(封测代工厂)的市场份额,OSAT厂商将面临更多来自跨界竞争压力。 汽车,工业领域迎来报复性反弹,5G加速发展 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市场增速放缓 2020年全球半导体在通信、汽车、工业、消费电子、数据中心/服务器等几大应用市场方面,预计只有数据中心/服务器市场的增长率一枝独秀,达到超过10%的增速,消费电子紧随其后是8%左右的增速,而通信几乎未获增长,汽车、工业是负增长。 但从2020年四季度的大企业业绩指引来看,汽车、工业市场正在加速恢复,预计2021年全球汽车、工业半导体的市场可能迎来20%以上的V型反弹增长,5G将继续提升全球渗透率,带动全球半导体在通信市场有预期超过15%的增长。而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市场相比2020年的爆发式增长则有所减缓,但也仍能维持5%左右的稳步发展。另外在一些细分产品方面,存储器尤其是DRAM在2021年的表现是可以期待的,而2020年市场增长不好的光电器件、传感器方面,也受益于汽车、工业、消费电子市场的复苏而呈现较高增长。其他重点需要关注的产品还包括RF FEM、据国际一家知名机构监测的五十多大类半导体产品信息,预计2021年能获得正增长的接近五十种,而2020年预期仅有20类产品实现增长,因此可以看出2021年市场对各类产品的需求可以保持持续性的旺盛。 新技术落地商用进程加快 “苹果系技术”赛道需要持续关注 2021年将会是技术创新迭代加快,新兴技术迸发涌现的一年。先进工艺上可以看到3nm GAA工艺量产,存储器方面DDR5内存芯片、3D NAND 1XX层都规模化放量,国际上各大NAND厂商(包括中国大陆)都将突破实现1XX层以上的3D NAND关键技术。新技术方面,新型自旋转移转矩磁阻存储器(STT-MRAM) 的落地商用进程明显,为高性能嵌入式应用提供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选择。 基于芯粒(chiplet)的模块化设计方法,以RISC-V为代表的开放指令集及其相应的开源SoC芯片设计等创新的设计范式会被更多企业选择,尤其是致力于自研芯片的国内外互联网及系统厂商,应用于更多的计算和数据处理场景。 国内半导体市场另外要特别关注苹果产品衍生出来的新技术市场,例如TWS、dToF、UWB、无线充电等,也可以关注传感器、POWER、显示光学/声学等领域、有望出现接近甚至超过手机相关芯片同体量规模的现象级“爆款”芯片赛道。在化合物半导体方面,GaN快充仍会进一步放量,更有望从消费类进入工业、数据中心及电信电源应用中,直接挑战部分硅基PMIC市场。尽管2020年围绕SiC、GaN的产能投资已经不断攀升,2021年对SiC衬底及外延、GaN器件、GaAs RF的投资仍能保持热度。 多起重大并购受各国反垄断审批因素影响结果受持续关注 2021年可能是全球半导体并购“小”年 2020年下半年官宣了几起重大并购,使得2020年全年的半导体收并购总交易额迅速上升到1200亿美金(包括最新宣布的环球晶圆拟54亿美元收购Siltronic AG),成为半导体并购历史上交易规模的最大年份。由于这几起并购均属于行业头部企业之间的整合,业界影响力较大,尤其是英伟达收购ARM、AMD收购赛灵思的交易都和拜登当选后中美关系走向高度相关,因此应该会至少最早在2021年才会有部分交易审批结果尘埃落定。 预计SK海力士收购英特尔的NAND 闪存芯片业务、Marvell收购Inphi可能会有更快的审批进展。促成2020年多起重大并购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美国股市今年4月以后大幅上涨(纳斯达克指数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从6600点涨到12000,涨幅接近一倍,当前的纳斯达克指数市盈率已经达到71倍,估值泡沫已经非常大),股价高、利率低的外部环境促进了并购交易的连续出现,而2021年拜登上任后很可能采取财政扩张政策导致利率上升,这将会刺破美股的估值泡沫,造成股票下跌,因此有可能会使得美国企业在2021年减少收并购的操作,但也不排除仍出现某些细分领域行业龙头之间的并购整合,例如RF、模拟等领域。 SEMI预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将达到700亿元 预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领域的并购会以欧洲、亚太企业为主导,在半导体设备及材料、汽车半导体、MEMS及光电器件方面有可能会有较为引起关注的收购。 创业板、科创板对半导体板块的热度将有所降温 超过60%的细分领域都会出现至少一家上市公司 2020年科创板持续助推国内半导体行业发展。目前所有科创板上市的半导体企业市值总额占据科创板总市值的40%左右,可以说是表现最为亮眼的板块之一。据云岫资本的数据,在科创板退出红利吸引下,2020年全年国内半导体领域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的总额可能会超过1000亿,达到2019年全年总额的3倍,涉足半导体投资的基金数量也超过千家。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芯片相关企业的数量在2020年年上半年增长迅速 而2021年将有更多的半导体企业规划上市进程,预计超过60%的半导体细分领域都会出现至少一家上市公司。资本涌进进一步刺激了全民创芯的热潮,在射频、MCU、蓝牙/WIFI、存储器主控、MEMS、OLED驱动IC、无线充电芯片等消费类领域都出现了创业扎堆的现象,而在GPU、EDA、FPGA、光刻胶、半导体设备这些极其挑战的“卡脖子”领域,也频频出现新的创业团队。随着创业板、科创板半导体企业数量增多,估值溢价空间缩小,预计2021年一级市场热度可能会降温,细分赛道创业企业会在现金流、供应链上遭遇挑战。部分领域头部企业上市后会加大资源整合和产业链延拓方面的动作,设计公司投资建厂转型IDM、进行海外优质资产的收购,投资/收购国内同行业创业团队、高级别人事变动等事件时有发生。 新政策进入落地阶段 项目暴雷仍有发生但区域性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所缓和 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新8号文发布,按照时间进度2021年将出台实施细则,明确政策实施标准和条件、实施方式等,全面进入政策落地阶段。2021年还会实质性推进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建设,加速深化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改革,会有更多高校分批次获准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同时更多企业会加大与高校院所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及产学研方面的合作。大基金二期在2020年主要投向代工和存储器制造,设计方面的投资标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预计在2021年会加快覆盖更多地域和更多产业链环节上的投资,地域上增加中西部和珠三角地区的投资,产业链环节上会投资到半导体设备、材料及EDA等基础支撑环节。 2020年芯片项目烂尾现象引起社会关注,2021年仍会出现暴雷的半导体项目,或者地方财政承压而被政府主动断粮的项目,但总体上会在可控的范围内发生,区域性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所缓和。 总结 半导体这个行业归根结底是基础性行业,是需要踏实、低调、务实、高效发展的。希望2021年无论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国内的半导体产业可以放下浮夸浮躁,重拾初心,砥砺前行。
  • 《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渐明》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9-12
    • 近日,江西省发布《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和《江西省新能源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指出以宜春、新余、上饶等为主阵地,壮大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光伏等产业集群规模实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渐明。仅7月以来,就有浙江省嘉兴市和宁波市宁海县两地提出加强光伏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实施光伏重大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山西省晋中区等地也在打造光伏产业集群,集聚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光伏企业,推进光伏产业体系发展,提升光伏产业链完备率。 各地打造光伏产业集群势头猛 “双碳”目标下,光伏产业处于发展风口,经济效益显著,集群式发展趋势可促进产业不断壮大。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世江给出了一组数据,从营收看,2022年光伏行业增加值达到近8000亿元,25个产业集聚区的光伏产值达到1.49万亿元,成为多个城市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和保证。 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为例,2022年,该市光伏产业产值超千亿元。按照规划,包头市要力争通过3-5年努力,打造万亿级光伏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全球硅产业发展中心、先进技术研发中心、应用场景示范中心。 “集群化发展利好行业,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东方日升全球市场总监庄英宏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集群化发展可以提升集聚区内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度,促进企业间互助合作。一旦产业链、供应链实现高效管理和协同创新,区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集群效应就会持续加强,进而对有效配置生产要素、打造产业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在上述背景下,多地瞄准光伏产业,推动光伏产业链条化、集群式发展。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设置培育500亿元级光伏产业园区目标,招引一批高品质新能源企业,着力打造光伏产业链项目,加速向产业强区进军。目前已落地合计达15吉瓦的组件项目和年产1000万只的支架项目。 四川省宜宾市也正聚焦打造光伏产业集群。目前宜宾高新区已招引项目10个,协议投资783亿元,并有望培育5户百亿级企业,多个光伏项目加快推进。预计今年下半年,每月都有1个项目投产,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达1458亿元。 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 产业集群是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单元。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晶硅光伏产业集群的发展正是有力证明。今年7月,江苏省工信厅公布《2023年度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拟认定名单》,海陵区晶硅光伏产业集群上榜。目前,园区内涵盖组件、辅材等光伏产业链各主要环节,聚集光伏等新能源及配套类企业超百家。“葡萄串”的链式发展促使海陵区晶硅光伏产业集群产业链完备率达到95%以上。受益于此,2022年,海陵区新能源及配套产业产值超240亿元,同比增长50.2%。 光伏产业集群的建设不仅推动某一地区产业综合实力的跃升,由于产业链越来越完备,各环节企业紧密度提升,企业在物流运输等方面的成本均有所下降,还有助于单一光伏企业节约支出和加强经营实力。 今年3月,晶澳太阳能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过89.6亿元,用于包头晶澳(三期)20吉瓦拉晶切片项目、年产10吉瓦高效电池和5吉瓦高效组件项目、年产10吉瓦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片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晶澳太阳能表示,公司本次募投项目的建设也有利于实现光伏产业规模化、集群化运营,从而深度整合集成生产过程,最大程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打造竞争优势。近年来,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率随着原材料价格波动、供需关系变化、技术更迭等因素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单一环节企业面临更大经营风险。因此,近年来头部组件企业持续加大一体化布局力度,从而保障上游原材料供应,降低单一环节波动风险,增厚利润水平,提升盈利能力及稳定性。 市场格局或因此生变 晋能科技总经理杨立友认为,宏观来看,无论是从政策环境、市场经济、社会效益亦或是技术水平角度看,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利好更多,可推动形成更大的产业规模、更先进的技术堡垒及更完善的产业链条,从而对产业跃升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也将促使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信息信用平台启信宝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区域图鉴》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国存续光伏产业企业数量达4.8万家。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分别以9333家、5364家和5063家位列前三,合计占全国存续企业数量的40%以上。 另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近年来,光伏行业集中度维持较高水平。2021年和2022年,我国电池片环节业务规模前五名的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53.9%和56.3%,组件环节业务规模前五名的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63.4%和61.4%。 庄英宏提醒,集群化趋势下,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的用人压力与竞争压力会加剧,更有实力的企业会取得更好发展。 杨立友则表示,产业规模的扩大与大量资金的涌入势必导致市场格局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如何使企业高质量发展,如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把握核心竞争力,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随时调整、把舵定向。不过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也在促使企业不断迎接新挑战,升级发展,变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