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块茎类中药材智能收获机首试成功 .》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 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6-16
  • 6月5日至6日,由我所牵头研制的块茎类中药材电动自走式智能收获机在盐城市大丰区江苏省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田间试验取得成功。该样机为我所主持的江苏省现代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块茎类中药材轻量化自走式双模智能收获机的研发与应用”研发成果。
    长期以来,中药材机械化收获面临的破损率高、含杂率大、漏收率高等技术难题,特别是破损率对浙贝母留种发芽率影响很大。浙贝母是一种块茎类中药材,江苏省是其主产区之一,盐城、南通等地区种植的浙贝母品质优良,成为浙贝母种苗培育基地,对收获机械的作业质量要求更为严格。
    针对这一问题,我所科研团队围绕浙贝母收获机减损收获技术、药土柔性分离技术及机械收获浙贝母种苗质量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并通过多轮试验优化样机结构和技术参数,最终设计出新型块茎类中药材电动自走式智能收获机。该样机采用电动履带底盘,可实现遥控+辅助驾驶操控,适用于净作和复合种植两种收获模式。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具在浙贝母收获过程中破损率低于5%,含杂率低于30%,漏收率小于5%,各项指标均达到较高质量标准。
    药农及农业技术人员对样机的试验结果表示认可,并希望尽快推进设备的熟化与推广应用。下一阶段,我所将与江苏云马农机制造有限公司一起优化设备性能,提升智能化水平,推动浙贝母等块茎类中药材收获机械的产业化发展,为中药材生产提供高效、绿色的机械化解决方案。
    项目参加单位江苏云马农机制造有限公司、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农机具开发应用中心以及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盐城市大丰区农机推广站、大丰区新丰镇农村工作办公室、仁南村委等相关人员参与了现场试验。
    相关附件
    【打印】
    【纠错】
  • 原文来源:https://nnj.caas.cn/xwdt/kyjz/4e5398b45d91417aaa54107c13a1e91a.htm
相关报告
  • 《中药材价格“狂飙”过后 良药何时不再“苦口”》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1-17
    • 历经三年猛涨的中药材价格近期开始回落,一些大宗药材逐步回归合理价格区间。但由于不少医馆、中医诊所还在销售上一轮高价采购的存量,药房内药价尚待进一步传导。 过去三年,国内中药材价格普遍呈上涨态势,部分药材价格成倍翻番,一些药材价格超出患者承受范围,出现了“药厂不敢拿货、中医不敢开方、患者吃不起药”的现象。受访者表示,中药材价格一路“狂飙”,除了资本炒作因素,还暴露出中草药在生产链存在的诸多弊端,亟待有效推动种植端转型升级,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中药材的需求,让良药不再“苦口”。 地头价开始“刹车”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一处中药材合作社种植基地,300亩当归丰收。药农们用镰刀割断已有些干枯的秧苗,微紫色的秧头显露,再换上三齿铁耙,围着根茎耙下去,松动的土壤中一块乳白色根茎若隐若现。 岷县是当归的道地产区,被誉为“千年药乡”。这里因当归种植历史悠久、质量上乘而闻名于世,全国外销的当归90%以上是“岷归”。 “当归从播种到采挖需要整整三年:一年萃取种子,一年育苗,成苗遴选后种回地里,又是一年。”岷县药材大户陈鹏明刚刚采挖的当归正在一片开阔地上晾晒。他说,从新鲜当归的晾晒、挑选分级、扎把、干燥,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工艺流程,保证质量。 陈鹏明介绍,前年当归价格最高时达到每公斤240元左右,目前已降至70元左右,自己的预期收购价在100元以上。“最近价格降低了,好在当归可以贮藏,希望等价格好了再出手。” 甘肃定西是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是著名的“西部药都”,这里不仅盛产当归、党参、黄芪等药材,而且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 位于定西市陇西县首阳镇的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药香四溢。色泽鲜亮的中药材被打包码成一排,操着全国各地口音的客商穿梭往来,忙着和药农讨价还价。 “9月开始中药材价格松动,部分药材已经回落到合理区间。”甘肃佛慈中药材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建军说,除了当归,酸枣仁从每公斤1000元跌回到涨价前的330元,白术从每公斤300元左右掉到95元,且价格还在下降中。 他说,一些社会资金向中药材领域流通,加上部分商人囤货等综合原因,造成了中药材在流通领域价格暴涨。 在崔建军看来,眼下中药材价格回归合理价格区间,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投资者将手头闲置资金主要用于还贷,出售囤货;二是由于年初药材价高,农民陆续扩种,产量有所增加;三是相对疫情期间社会对中药和中成药需求收缩,药厂生产的成药滞销,原料用量不断减少。 “另外,市场观望情绪上升,导致药材采购量减少。所以,药材市场出现供大于求,加入掉价洗牌周期。”他说。 药房价仍在“高买高卖” 虽然地头价已下跌,但从销售终端来看,医患双方对药价下降的直观感受并不明显,药材降价效应传递到药房窗口尚需时日。 兰州市一名医馆负责人说,去年当归进货价是每公斤260元,医馆对市场前端的降价感受还不明显。目前尚处高位的药材价格,仍让一些老病号直言“吃不消”,导致中药的药用和食用消耗缓慢,形成相对过剩的局面。 “医馆、药房还在消耗此前一轮高价采购的存量,中药材价格回落还有待向治疗末端传导。”崔建军说。 兰州市患者刘蓉说,过去找西医看感冒一次花近千元,而开中药200多元就能搞定,但现在开中药的费用赶上甚至超过西药了。“我们家人长期服用中药治病,同样的方子,现在一周7副药需要六七百元,涨了三倍还多,真的是良药‘苦口’。”另一名患者谈斐说。 面对一些价格“既高又稳”的药材,中医只能硬着头皮开方。“蝉蜕之前每公斤五六百元,现在超过1600元,可能还会涨,连中医都不敢开了。”兰州市尚方堂经营者刘敬阁说,川贝母价格一直比较高,以品质最好的松贝为例,最初每公斤3000元至4000元,现在是6000元,现在不仅没降价,后期可能还会上涨。 甘肃省医保局价格采购处处长肖彬表示,近年来中药材价格显著上涨,导致医疗机构购进的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价格同步上涨,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所增加。一名基层中医医师说,日常接诊中会有不少患者反映药价太贵,他只能回避贵重、涨价过猛的药材,转而选择平价替代品,“面对没有平替的药材,只能硬着头皮开方”。 鉴于原材料以及生产成本上涨等原因,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曾决定于今年3月对主营中成药产品的出厂价进行调整,平均提价幅度为9%。该企业物资采购部部长蔡秀荣介绍,由于稀缺或者生长年限较长,天然牛黄、牡丹皮、白芍、白术等药材价格,一度长期在高位运行。 “这些是六味地黄丸、安宫牛黄丸等常用中成药的主要用料,因为价格上升,企业决定暂时停止采购原料,先使用库存品种。”蔡秀荣说。 针对价格“狂飙”需“对症下药”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除了资本炒作因素,盲目无序种植、种植成本攀升、抗自然风险能力较差等因素叠加,推动了此轮中药材价格暴涨。生产端“沉疴”若不“对症下药”,药材价格“狂飙”还会卷土重来。 中药材产业曾被作为脱贫的“支柱产业”在中西部一些地区广泛推广种植。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引权介绍,前些年,部分地方盲目鼓励农民种植药材,造成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导致中药材供过于求,价格屡现周期性下跌。在此过程中不少药农被迫退出种植,随着各地后期开始重视粮食安全,一些地区出现“退药还粮”,大幅压缩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供需出现失衡,最终造成近几年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王引权说。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龙熹认为,避免盲目引种和无序扩种,是保持中药材价格稳定的关键一招。 “需进一步强化中药材种植规划引导。”龙熹说。受访者建议,建设道地药材优势区,引导资源集聚,严格道地药材的区域分布,提升中药材道地性的同时,应在道地产区的县(区)建立相对应的价格指数收集监测与信息反馈平台,发布中药材价格指数与相关信息,加强大数据监测预警,保证药材供需动态平衡。 调研中,一些药农和业内人士认为,机械化程度低导致种植成本持续攀升,是药材价格暴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特别是针对根系较长的药材,机械化采收技术尚待进一步成熟,增加了生产难度和提高了种植成本。”甘肃农业大学教授陈恒说,当前中西部中药材主产区主要还是以小农种植为主,缺乏先进种植和采收设备。 记者在定西市漳县等地采访得知,党参收获季雇佣一个成年劳动力每人每天需300元左右,一亩地采挖成本近千元,有时还雇不到人。 加上药农资金有限,难以投入大量资金改善种植条件应对自然灾害,一旦遇到天灾,中药材减产不可避免。2023年4月,甘肃药材产区当归开花期遭遇冰雹,大量当归苗折断,继而又出现当归苗减产,为后期价格暴涨埋下“伏笔”。 在崔建军看来,应该鼓励中药材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快中药材种收机械设备研发、采购,进行采收和加工,提高药材生产效率。高效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种植”模式,这样既能减少药材中间流通环节,防止囤积炒作行为,又可借助合作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记者 姜伟超 梁军)
  • 《围场:中药材种植打造致富金“药”匙》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13
    • 近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立足资源优势,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种植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集中药材种植培育、粗加工、精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努力把“小草药”打造成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种植”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提高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食品医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 草药变“金条”        “我们村种植防风、柴胡、赤芍200余亩,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为了不断增加适合种植的中药材品类,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干劲足、有钱挣、能致富,去年10月,我们村从吉林省集安市引进野山参种子,在林下播籽培育野山参5亩,每亩地预计可以出2500株参苗。试验成功后,我们将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新拨镇碧柳村党支部书记周建锋说。 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为了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新拨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以强化组织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群众增收为导向,积极推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兴旺的“幸福路”。以骆驼头、大素汰、碧柳、殷家店、白云皋村为代表,大力发展苍术、赤芍、柴胡、防风、金莲花、红景天等特色中草药种植。  “去年,我家卖了1亩地的中药材苍术,4年生的苍术,收获时,亩产湿货药材4000斤,每斤11元钱,亩收入4万多元。我家一共种了30亩苍术,种植中药材也能抱上‘金元宝’。”新拨镇骆驼头村村民郑桂林喜笑颜开。 与传统农作物相比,中药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群众种植积极性高,规模化种植面积较大,这不仅提高了中药材产量和质量,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去年3月,骆驼头村党员致富能手李亚强牵头成立了“围场县东莱中草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社员90余人,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830亩,育苗基地达到120亩,育苗2400万株。合作社在县域内的新拨镇、石桌子乡、半截塔镇、克勒沟镇这4个乡镇均有种植基地。种植品种以苍术为主,其次有防风、牛膝、红景天等品种。合作社的中药材基地,在除草、浇水、田间管理等农忙期间,务工需求很大,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围场通过建基地、树品牌、强支撑、延链条,持续培育道地中药材品牌,建立“科研+企业+基地+合作社”的中医药康养全产业链,开辟出一条富民强县的新兴产业之路。组织中药材种植专家学者进行种植全过程技术指导,提升药材质量和品质。同时,找准道地中药材种植、应用与旅游康养的切入点,进一步延伸中医药康养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该县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1万亩,有效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药香四溢好光景 产业振兴热潮涌 远远望去,大片的中药材给大地铺上喜人的翠绿。村民在中药材基地内除草作业,忙碌的身影构成一道美丽的田间风景。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张家湾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依靠中药材种植产业,不少种植户迈出了致富的步伐,种植基地周边村民也有了务工增收的机会,中药材产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咱村建立了500亩防风中药材基地,从种苗、除草、管理到采摘,带动村里劳动力50多人就业,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更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张家湾乡张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魏兴龙说。 张家湾乡坚持以党建促乡村振兴为抓手,将做大做强做优中药材产业基地作为书记精品工程进行重点打造。邀请省科学院、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农业科技型专家人才担任农技推广专家,进驻该乡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开展产学研合作、转化科技成果、创办实体示范带动等形式,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目前,该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包括桔梗、牛膝、苍术、防风、柴胡等品种的中药材,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订单式种植,中药材成群众增收致富“金疙瘩”。 据悉,近年来,围场立足资源,采取因地制宜的种植方式和经营模式,促进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围场大力扶持发展中药材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农场+示范园+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农民稳定增收。依托天原药业,建立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试验基地和黄芩、柴胡、苍术等道地药材良种繁育示范、繁育基地。以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工企业为依托,建立中药材仿野生驯化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制剂研发、中药新药研发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批现代中药材产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县域中药材和中成药品种、技术更新转化步伐。 中药材种植开出富民“金药方”        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头山乡柳条沟村,柳条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喜祥正在药材田间精心“伺候”着苍术苗,他家种植苍术70亩、柴胡60亩、红景天85亩,药材秧苗长势喜人。  “苍术是一种中药材,它的根状茎可以入药,咱们药材基地已经连续三年种植,今年秋季就能出山卖上好价钱。咱们不仅种植苍术,还种植其他品种的中药材,全村共发展多种中药材300余亩。”杨喜祥高兴地说。 在大头山乡大河口村中药材基地,科技致富能手关晓峰正在组织农事钟点工管理红景天药材苗。“发展中药材,让老百姓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红景天是有名的中药材,生长到第三年就能见到效益,每亩地可产4000斤,一斤能卖20块钱。咱家育苗6亩,这苗长势真好!可以移栽到200多亩地里。”关晓峰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为破解药材粗放型低价销售难题,我乡坚持党委‘搭台’、群众‘唱戏’、党员带头,建好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为民增收添新路。”大头山乡乡长王文学说,大头山乡将中药材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之一进行发展,因地制宜提出了“党建+中药材”发展新路。通过“能人”带动、党员带头、合作社带动,围绕标准化生产、机械耕作、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电商服务等内容开展工作,在延链增收上做文章,把党建融入产业,坚持不懈推进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为当地群众开出了一道致富“良方”。 为确保生产出高品质的中药材,该乡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创建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并采取分片包村到户的办法,到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指导药农种植,提高药农种植水平,加强中药材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农民种植中药材,实现致富增收。 围场始终坚持生态绿色发展模式,依托自身海拔跨度大、昼夜温差大等生态优势,挖掘出40余个适宜产业化种植的道地中药材品种,主要包括苍术、防风、金莲花、红景天等。随着仿野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中草药种植区域逐渐涉及全县37个乡镇。截至2023年,道地中药材实际种植面积5.1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基地2万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000亩。2020年,该县成功申报“河北省围场中药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