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首条光束线站顺利出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liuzh
  • 发布时间:2018-12-12
  •   2日4时,我国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首条光束线站——硬X射线通用谱学线站完成首轮调试,同步辐射光顺利到达实验站,标志着“上海光源”线站工程正式进入调试出光阶段。

相关报告
  • 《北京首条8英寸集成电路产线封顶》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4
    • 近日,北京燕东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开发区的8英寸集成电路研发产业化及封测平台建设项目主厂房顺利封顶,标志着项目顺利完成节点施工任务,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这也是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该项目投产后将为北京地区设计企业、科研院所提供试制平台,为装备和材料企业提供验证平台,有助于加快北京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心。 燕东集成电路研发产业化及封测平台建设项目位于开发区路东区,共有18个单体建筑,是2018年北京市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赋予开发区20项重点任务之一,项目建成后将作为8英寸芯片研发、制造、封装为一体的综合芯片生产厂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将是北京首条大规模量产8英寸集成电路产线,主要生产8英寸线宽达0.11um集成电路芯片及其封装后的产品,预计量产后月产能可达到5万片。同时,项目通过与国际顶尖驱动电路、功率器件厂商合作,将建成国内技术最先进的特色工艺产线,为北京地区设计企业、科研院所提供试制平台,为装备和材料企业提供验证平台。 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长期坚持推动的国家战略任务。在最近十多年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成套工艺连续提升了从0.13微米到28纳米的六代技术。然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制造业环节偏弱,造成国内产业结构极不平衡,致使产业的成熟技术有而不精、先进技术再落后。 针对上述产业难题,开发区联合国内集成电路领域主流芯片制造、装备制造以及零部件制造企业,针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实现集成电路自主制造为总目标,建立一个集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研制开发的科技创新平台,成为我国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与装备工程化研究和验证基地,为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提供先进工艺研发和验证的公共平台,为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企业提供先进的装备研发和验证的公共平台,为IC设计公司提供新产品试制平台,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先进的新技术研究基地,促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从根本上保证国家战略安全。未来燕东就计划在开发区打造一条纯国产的生产线,国产设备应用率争取达到100%。 燕东集成电路研发产业化及封测平台主厂房封顶,是继科益虹源自主研发的首台高能准分子激光器成功通过出厂验收、北方华创二期投入利用、威讯封测扩产项目签约等重大项目落地,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集成电路产业链包括原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和封测这五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诸多细分领域。开发区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产业链的重要性,先后引进了中芯国际、北方华创、威讯、英飞凌、集创北方等企业,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了包括制造、封装测试、装备、零部件及材料、设计等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聚集上下游企业近100家,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预计到2020年,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可实现年工业产值500亿元,利润160亿元,税收16亿元。
  • 《《科学》发表上海科技大学重大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07-31
    •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左智伟团队,在光促进甲烷转化这一重要能源化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发展了一种廉价、高效的铈基催化剂和醇催化剂的协同催化体系。 这一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解决了利用光能在室温下把甲烷一步转化为液态产品的科学难题,为甲烷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例如火箭推进剂燃料)提供了崭新和更加经济、环保的解决方案。同时,对这一高效、可持续的光促进铈催化模式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推广应用,将为我国高效利用特有的稀土金属资源提供新的思路和前景。 7月27日凌晨,这一重大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据悉,该课题由左智伟课题组独立完成,四位作者全部来自上科大物质学院,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天然气中的主要化合物是甲烷。由于甲烷分子中碳氢键的高度稳定性和弱极性,它的转化极具挑战性,通常需要高温高压等苛刻的反应条件,因此如何在温和条件下实现甲烷分子碳氢键的官能团化,被认为是化学中的‘圣杯’。 铈是我国特有的稀土资源,具有低廉的价格和独特的光物理特性,因此研究人员选择了配体到金属电子跃迁途径,一个之前未受广泛关注的简称为 LMCT的光促跃迁过程,作为研究新型光催化剂的突破点。 左智伟团队经过2年多的艰苦攻关,2202次尝试和优化,终于寻找到了一个非常廉价、高效的催化剂组合。在极其普通的三氯乙醇的协同作用下,并成功地使用商品化LED 光源作为反应能量来源,廉价稀土金属铈能发挥出与稀有的贵金属相媲美的甲烷催化效果,在室温条件下,顺利实现了高选择性的甲烷到高附加值产物的转化。 该论文第一作者胡安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一体系的特色在于,突破均相催化中依左智伟赖贵金属的碳氢键插入实现甲烷活化的范式,高效利用铈催化剂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采用氢转移模式来直接将甲烷活化为高反应性的甲基自由基,结合自由基偶联策略,从而能够实现一系列光促进的官能团化反应,给甲烷活化提供了条件温和、多样性转化的新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丁奎岭认为,“左智伟团队的工作代表了甲烷转化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通过精妙的催化反应设计,利用光的促进作用,在室温下实现了甲烷分子的转化,为甲烷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David MacMillan 评价说:“左智伟团队取得了一个惊人的突破。这一新的研究成果又开创了一个甲烷活化的新方向,他们发展的LMCT 催化方法将在医药、农业化学品和精细化工等行业中有着毋庸置疑的应用潜力。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研究小组所完成的一项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工作,我十分期待他们的下一个突破。” 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新能源技术资深首席科学家Alexander van der Made和甲烷转化项目经理Sander Van Bavel一致认为:“在烷烃活化领域,这一工作是优异和精巧化学设计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标志着,我们已经在温和条件下烷烃的绿色转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最终,这一方向的发展将能为化学工业充分利用甲烷这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左智伟课题组开发出的这一独特的铈催化体系,催化剂的廉价实用性已经引起了工业界的关注。2017年底,已经与相关药业公司签订了铈催化氧化反应的合作转让协议。 相关论文信息:DOI: 10.1126/science.aat9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