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工艺处理:电镀废水和重金属废水》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郑春晓
  • 发布时间:2018-09-25
  • 目前,电镀废水、重金属废水处理的主要传统工艺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化学加药沉降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和生化处理等。但这些传统的处理工艺很难达到提标后的排放要求,尤其是重金属和COD排放限值的要求,有的工艺即使可以实现重金属废水的达标排放,其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也给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压力。环境保护所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重金属废水治理已成为一个跨越环境工程学科的课题。

    鉴于重金属废水浓度稀,成分复杂,处理达标要求又非常严格,传统的废水处理技术具有难以克服的缺点,主要表现为:处理剂使用量大、价格昂贵、反应不易控制、反应较慢、效果不理想、水质差、残渣不稳定、回收贵金属难。因此,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的研发,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方向:

    (1)对环境无影响药剂的代用品的开发和利用;

    (2)无毒无害新型水处理药剂的开发和应用;

    (3)物理处理新技术、生物处理新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4)功效好、成本低的水处理技术和药剂的开发;

    (5)加强各种水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等。

    电化学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颇具竞争力的电镀废水、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它利用电化学原理处理废水,具有如下优点:

    ①需添加任何氧化剂、絮凝剂等化学药品;

    ②既可单独处理又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③不会或很少产生二次污染;

    ④设备体积小,占地少,操作简便灵活。因此该法被称为清洁处理法。

    电化学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系统运行成本明显降低,去除污染物的效果和企业经济效益显著,为实现重金属废水治理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电化学处理重金属废水工艺方法:

    1电凝聚法:

    利用电解氧化铁屑、铁板或铝板等生成Fe2˙Fe3+或Al3+,再形成Fe(OH)2、Fe(OH)3、Al(OH)3等沉淀物,通过絮凝、沉降去除水中污染物。电凝聚法的最新研究方向是周期换向的脉冲信号电凝聚,既具备高压脉冲电凝聚法的优点,又由于两极均可溶,更有利于金属离子与胶体间的絮凝作用,防止电极钝化。

    2磁电解法:

    在电解槽外加磁场构成电解体系对重金属废水进行电解的过程。其机理是重金属废水在电解时离子受到电场力和磁场力的共同作用,使其离子运动轨迹复杂化并降低浓差极化,促进电解过程的传质和电化学反应,提高电解效率。磁电解技术常常和其他电化学处理工艺相结合,以提高处理效果。

    3电渗析法:

    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阴离子或阳离子交换膜对溶液中阴、阳离子进行选择性透过,使阴、阳离子定向迁移,从而实现水体中的溶质与水分离。是一项比较成熟的膜分离技术,可处理电镀废水、冶金工业废水及其他含铜、铬离子的废水。电渗析在运转过程中,两极有电化学反应,电极腐蚀物聚集,电阻增大,电耗随之增加,所以必须向电极室通入较大流量的水以排除电极反应产生的腐蚀物。电渗析可分为单极性膜电渗析、双极性电渗析。传统的单机性膜存在电极耐久性欠佳及易发生堵槽等不足,因此目前研究热点是双极性膜电渗析。将双极性膜与单极性膜组合,是重金属废水处理工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4电还原法:

    用于重金属废水处理属于阴极还原法。其机理为阳极采用惰性电极,对废水进行电解,重金属离子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向阴极迁移,从而在阴极表面发生沉积。该法技能去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又能从废水中回收高纯度重金属。但一般重金属废水浓度低,采用传统二维电极电解时,电流密度小,电解效率低,电耗大。因此,传质问题也成为要解决的难点,各类高效传质的电化学反应器也成为研究重点。针对普通平板电极电还原较慢的缺点,固定床、流化床、四级连续流动电化学反应器已成为电还原法的研究方向。

    5内电解法:

    又称微电解。其机理是在电解槽中填充活性填料,当废水通过电解槽时,以废水为电解质媒介,活性填料就形成了原电池,通过填料表面发生的电化学反应和絮凝作用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在微电解工艺中,常用反应材料为铁屑(铸铁屑、钢铁屑)或铝铁屑加入石墨或炭粒。探讨复合微电解技术的反应机理、过程动力学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6络合—超滤—电解集成技术:

    为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实现废水再生回用和重金属回收,可将电化学、络合、超滤等几种技术集成起来处理电镀废水、重金属废水,同时发挥各种技术的长处,实现对废水重金属离子的最有效去除。

相关报告
  • 《电镀园区含镍废水物化处理工程实例》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9-07-11
    • 摘 要: 以某电镀废水集中处理工程为实例,介绍了含镍废水的处理技术、工艺、构筑物参数 及运行效果。通过应用高级氧化破络技术、络合捕集技术以及管式微滤膜( TMF) 分离技术,构建了电镀废水重金属稳定达标处理关键技术体系,实现了出水在电镀含镍废水的单独监控池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1900—2008) 的表 3 标准。该工艺技术体系能适应水量变化,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电镀工艺中镍的镀种类型较多,应用面广,而在电镀镍工艺中常加入各种络合物,镍始终处于络合态,有利于提高电镀效果。目前络合物种类以有机物为主,主要包括羧酸类、氨基醇类、氨基羧酸类、无机多磷酸类和有机磷酸类[1],而络合物的存在给后续处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目前,《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1900—2008) 表 3 标准要求含镍废水预处理出水监测点一类污染物 Ni2+≤0. 1 mg /L,这对于成分复杂、络合复杂、水质波动大的电镀废水而言,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考虑项目投产后需长期稳定达标,在工程工艺设计阶段即需充分考虑工艺的达标保障性。以某电镀废水集中处理工程中含镍废水的处理工艺应用为例,介绍了基于高级氧化破络技术、络合捕集技术以及管式微滤膜( TMF) 分离技术的重金属镍稳定达标关键技术的集成体系与示范应用。 1 工程概况 某电镀产业园总用地面积为 7. 10 hm2,包含 17幢电镀厂房、3 幢办公楼、1 座仓库、配套 1 座园区集中式废水处理中心。 园区配套的电镀废水集中处理工程设计规模为5 000 m3/d,占地面积为 5 333 m2,设计运行时间为20 h /d,处理规模为 250 m3/h。土建工程一次性建设实施,设备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配置规模为2 500 m3/d( 125 m3/h) 。根据进水水质将废水分成7 股,分别进行处理。 2 废水处理工艺 2. 1 工艺流程 针对废水水质特点及设计排放标准,确定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2. 2 工艺说明 将电镀园区中不同电镀车间的镀镍工序产生的漂洗水集中收集,通过管道进入调节池,考虑到有部分 Cr6+混入,一级反应池组先进行 Cr6+还原,然后加碱和 PAM 絮凝反应,进入一级沉淀池,去除部分镍和全部的铜和铬,出水进入二级反应池组,通过加入高效的破络合药剂对镍的络合物进行氧化,消除强络合态的镍,同时加入高络合能力的重金属捕捉剂,确保镍能完全去除,然后进入 TMF 膜分离系统,通过膜分离悬浮态的重金属镍,实现固液分离,膜出水进入镍监控池,检测达标后进入后续处理系统,若不达标,则进入应急反应池,再返回含镍预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2. 3 主要应用技术 ① 基于高级氧化破络的重金属稳定达标技术 电镀废水成分复杂,往往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物质、有机助剂等。在电镀过程中,因为镀层质量控制的需要,重金属离子往往以络合物形式存在,从而在电镀过程中缓慢释放金属离子进行沉积,提升镀层质量; 然而在废水排放和处理过程中,因为这样一些络合物的存在,使得镍的去除难度加大,单纯的化学沉淀法难以实现重金属的有效去除,因而如何破除络合物、实现金属离子的释放就成为重金属去除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高级氧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 ·OH)[2]或硫酸盐自由基[3]具有强氧化作用,能有效氧化与镍结合的络合物或螯合物,将强络合态镍转化为弱络合态镍或离子态镍[4],然后通过重补剂竞争络合或沉淀分离,达到去除镍的目的。本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破络合剂,针对电镀废水中存在的络合物具有普适性,能实现络合物的有效去除。 ② 基于络合捕集的重金属稳定达标技术 电镀废水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离子主要通过与外加药剂(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硫化钠等) 形成氢氧化物、硫化物沉淀等形式,从废水中固液分离,最终转化为固态污染物,但是对于大部分重金属,其氢氧化物溶度积常数( Ksp) 比较大,使得其去除效果比较差,难以满足目前日益严格的出水排放要求。另外,电镀废水中常常含有一些络合剂,其稳定性高,简单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难以沉淀这部分络合态重金属离子。重金属捕集剂是一种与重金属离子强力螯合的化工药剂,能在常温和很宽的 pH 值范围内,与废水中的 Cu2+、Ni2+、Zn2+等重金属离子进行化学反应,并在短时间内迅速生成不溶性、低含水量、容易过滤去除的絮状沉淀,从而达到去除重金属离子的目的,确保废水达到排放标准[5,6]。目前,根据现有电镀废水中络合物的种类,并结合高级氧化破络技术,自主合成的重补剂可实现镍的达标。 ③ 基于 TMF 分离的重金属稳定达标技术 目前对于电镀废水以物化处理法为主,通常采用化学沉淀法,基本工艺组合为反应系统 + 分离系统。目前常见的固液分离方式有沉淀、气浮和膜分离,其中沉淀法具有通用性强、造价低、易管理等特点,应用广泛; 气浮法则具有容易设备化、占地小、分离效率高等特点,在一些小规模的电镀污泥处理工程中也得到应用。但是气浮法和沉淀法都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容易出现浮泥、跑泥等现象,造成出水水质波动,重金属超标风险大。膜分离法具有分离效果好、系统稳定等特点,尤其是能够确保出水 SS浓度非常低; 另外,在进行膜分离的同时,还能实现污泥的浓缩、污泥高效吸附等功能,进一步提升出水水质和后续污泥脱水设备的效率,因此在电镀废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项目采用的管式微滤膜以多孔高分子材料作为分离介质,采用低压( 0. 07 ~ 0. 7 MPa) 运行膜过滤,用以分离液体中的高浓度悬浮固体; 分离时采用错流过滤方式,固液混合物在压力作用下在膜表面错流流动; 固体颗粒在错流状态下在固液混合物中不断浓缩,不断在膜表面堆积。TMF 膜过滤系统具有显著的优点: 可以绝对去除尺寸大于膜孔径的固体物,去除效果非常稳定; 不需要投加絮凝剂等聚合物,节约药剂,降低污泥产量,提升污泥资源化利用价值; 自动随时开/停机,自动化程度高; 超微滤过滤精度高,不需要进后处理过滤器,可以直接和反渗透等中水回用设备联用。
  • 《脉冲电絮凝处理电镀废水的工艺优化与应用》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wangyang
    • 发布时间:2020-12-29
    • 摘要:以实际电镀厂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铁电极板电絮凝技术,考察比电流、溶液初始pH值、占空比和曝气强度等参数对废水中镍和铬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电絮凝工艺。结果表明,当比电流为122 A/m³、占空比为48%、初始pH值为7. 1、曝气强度为2.4 L/L时,电解30 min后,对Ni2\Cr6+和总珞的去除率分别为99. 65%、100%、100% ,比能耗为0. 757kW - h/m³,与传统的单因素试验相比,降低了 11.87%。实际工程废水的处理规模为30 m³/h,400多天的运行效果表明,经响应面优化的电絮凝工艺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达标。 关键词:脉冲电絮凝;电镀废水;重金属;响应面法 电镀工业排放的废水富含铜、锌、镰、锯和镉等重金属离子,属一类典型的重金属废水,具有毒性大、不易降解、易被生物富集和放大等特点,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电絮凝是处理该类重金属废水的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具有去除效率高、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等特点UT。能耗是电絮凝技术处理废水的重要成本指标,脉冲电絮凝利用脉冲电源“充电-放电-充电”的间歇性方式运行,达到了节省能耗、减缓电极钝化的效果。 Xu等研究了铝铁为正负极的双向脉冲电絮凝技术, 考察其同步去除实际冶炼废水中Zn2+和Mn2+的机理,在脉冲电源频率为5 000 Hz、占空比为40%、初始pH值为7.0、电流密度为8 mA/c㎡,正负极逆转时间为25 s : 5 s(Fe : A1)时,电解3 h后,对Zn"和Mn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 16%和70. 37% ,电耗为 18.3 kW • h/m³。 对传统的电絮凝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可采用单因素法,尽管该方法简单,但无法体现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响应面法(RSM)综合了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开发参数间的交互效应模型,形象地显示各种因子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实现了过程优化并可获得最佳操作条件小。响应面法基于试验设计,显著减少试验次数、提高工作效率。目前,鲜见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电絮凝工艺参数的研究报道。 笔者以实际电镀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铁电极板脉冲电絮凝技术,分析比电流、溶液初始pH值、 占空比和曝气强度等参数对去除重金属离子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评估影响因子对处理效率的相互作用,探寻最佳工况条件、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将响应面法优化获得的工艺参数运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评估运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