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生态大保护 科研在行动】 渝沪上下游联手打造“生态修复”研究院 用科技创新“治”江河湖库“疑难杂症”》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4-04
  •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依托。围绕“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重庆全面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

    如何更好地解决“生态修复”问题,重庆相关部门积极通过科技创新,为长江生态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4月1日起,华龙网推出“长江生态大保护 科研在行动”系列报道,聚焦重庆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助推长江生态大保护。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3日9时45分讯(记者 舒婷)4月1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了“长江生态大保护 科研在行动”系列报道,聚焦重庆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助推长江生态大保护。昨(2)日下午,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三航局)、重庆交通大学、重庆诺为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联合成立重庆第一家以“生态修复”技术为核心的研究院,正是为重庆长江生态保护注入了科研力量。

    中交(重庆)江河湖泊生态修复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记者 舒婷 摄

    “产学研用”集各家所长

    解决江河湖库“生态修复”难点

    该研究院名为中交(重庆)江河湖泊生态修复研究院有限公司,落户渝北区仙桃数据谷。

    由中交集团全资控股子公司中交三航局牵头,依托中交上海三航科学院的技术前沿和管理优势、重庆交通大学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科研优势,重庆诺为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技术研发及市场应用优势建立,以“思路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体制创新”、“人才创新”为内核的“五新”定位,充集各家所长,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

    “在传统治理模式引发生态问题时,如何用科技生态修复工程方式使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向有序的方向演化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中交三航局董事长王世峰介绍,作为重庆第一家江、河、湖、库生态修复研究院,将主要立足于长江上游三峡腹地重庆,依托于长江下游上海科技前沿,渝沪上下游联手,服务于江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将以核心技术引领生态行业发展,实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

    他说:“我们将在生态修复、侵蚀控制、水利防渗、水环境治理、污染突然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解决方案。”

    围绕“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重庆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坚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而该项目的落地将助推重庆生态保护工作。

    当天,渝北区人民政府与中交三航局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渝北区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该项目的落地为渝北区增加了新业态、新产业,对重庆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领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孵化、资源及人才聚集有重大促进。

    打造“大数据”平台

    助力“生态修复”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了解到,根据规划,该项目一期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长江生态流域大数据平台、Eco-IM生态全寿命周期大数据中心、生态修复专业人才库(学院教育)、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

    其中,长江生态流域大数据平台将有效整合水利、航运、生态环境等多种类海量数据,利用物联网、三维虚拟仿真、多维度数值模型分析及现场实时监测等前沿技术,为长江生态环境的大保护战略及航运发展、规划、建设提供决策服务与支持功能,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大数据管理、决策与研究平台,为三峡库区生态修复提供技术系统支持、为长江流域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消落带面积有多大?该段水流速度怎么样?该地块金属含量有多少?届时,这些海量数据都将会逐步汇聚在该平台上。

相关报告
  • 《打破壁垒跨界研究长江生态大保护是一大创新》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7-05
    •  6月20日,“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武汉市驻点跟踪研究办公室”(简称“长江武汉驻点办”)挂牌启用,标志着武汉市启动了全新的长江大保护科研机制,聚集本地区强大的科研力量,加强行政管理和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集成大数据平台,形成大平台大共享大协作,构建支撑长江大保护的科技格局。   “长江武汉驻点办”采取跨地域跨行业的共建模式,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牵头,武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武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等8家单位组成。   各单位将通力合作,打破专业壁垒,将各自的技术与资源优势互补,携手开展长江生态大保护修复和武汉市水体污染防治工作。   如此多的顶级机构在一起,如何超常规地展开工作,尽快地拿出研究成果和现实的解决办法?   最近一段时间,武汉市驻点跟踪研究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徐栋博士工作“有些忙”,笔者约了好几次,才在中午会议和现场调研间歇时间,“逮着”他完成采访。   驻点工作模式起源于哪里?   驻点工作模式框架的源头,来源于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2017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由原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牵头,有生态环境职责的多部门和单位协作,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等难题开展集中攻关,并设立专项资金。   原环境保护部随后按照“1+X”模式成立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组建了由200多家单位、近2000人组成的科技攻关团队。攻关项目实现了机制体制、“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数据资源共享这三大创新。   800多名科研人员深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长期驻点研究和技术指导。设立专家团队,打破了单位之间的限制,强调各单位在一个问题上的不同角色的分工协作精神,取得较好的效果。   此次长江大保护驻点工作,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科学研究新渠道,这一跨界治理水环境的驻点模式,是全球水环境治理的一大创新。   8家科研机构是怎么选出来的?   这8家单位是既跨界又各有特色的科研单位,比如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测地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在研究时,不能盯着某一个湖、某一个长江断面,而是要有流域(尺度)的概念,流域尺度概念下的水体治理,大地测量、区域遥感与环境科学及其交叉领域,这就是测地所遥感技术的优势,面对特定的水质问题,不仅仅关注水体本身的问题,还要关注到水体周围岸上的问题,岸上的人以及经济发展涉及的开发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地质环境分析方面具有优势,地质环境保护、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表水、湖泊水体、长江水体联通问题分析、解决水体污染问题,都需要从地下水分布、地质环境保护等宏观尺度开展工作。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简称华南所),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与水污染灾害事件之后的跟踪和应急处置,华南所在这方面特别擅长,长江沿线岸线和航道很长,如发生船舶触礁破损进水翻覆导致污染物泄露,面对这类突发事件,华南所的科研优势对于突发污染性事件的处置有很大帮助。   8家单位怎么打通渠道一起工作?   按照国家生态环境部的统一要求,这8家单位的科研人员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要长期驻点跟踪工作。要有专设办公室,设专人专岗投入工作。还要跟踪研究,要围绕一个驻点城市所遇到问题作导向和龙头,以解决问题开展工作。   驻点工作任务有哪些?   驻点研究工作主要取决于当下长江武汉段所面临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任务,面对实际问题,曾经做过或正在做的工作成果不再沉睡在科研院所,应该拿出来服务于政府决策,各单位打通工作机制、通力合作,认清自己在驻点工作中的任务和角色。   就拿湖泊排口排查这项正在开展的工作为例,按照生态环境部的指示要求全面推行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围绕“查、测、溯、治”4项重点任务,对辖区内的入河湖排污口进行更加细致的拉网式排查,并通过监测,对各排污口进行溯源分析,建立“一口一策”,整治完成一个销号一个,在年底前完成此次试点工作的全部内容。不仅要作具体的排查,还计划从4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要制定排查工作的目标和定位,也就是排查需要达到什么目标,驻点专家团队协助相关部门制定了湖泊排口排查工作技术指南并在全市各区培训推广,可以称之为这项工作的顶层设计。二是全市重点湖泊的排口排查工作的核查,检查各区湖泊排口排查工作到底是否严格按这个技术指南进行。三是溯源分析,这涉及很多方面工作,对污染源的分析将是海量的数据分析过程。四是整治方案的提出,如具体的一湖一策治理方案等。   有哪些全新治理水环境的方式和手段?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此次驻点工作中,将会使用搭载了高光谱成像技术研发的非接触式水体要素多参数遥测设备的大型行业应用无人机,采用“开放式多模型融合算法”,实现了水体叶绿素a、藻蓝素、悬浮物、总氮、总磷、透明度、COD、氨氮、溶解有机物、植被覆盖度、污染口、黑臭水体等水质水生态多参数的同步提取和高精度测量。现在可以利用该套高光谱成像设备和技术做排污口的排查,对于隐藏在水下和草丛中的排污口也能识别。采用可视化深度揭示污染物和黑臭水体空间分布与污染程度等信息,可为环保执法提供直接证据。   还会用到无人船监测技术,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的无人船,可实现对排污暗管的动态巡查、影像实时传输、后台数据分析等多种功能,全方位地监测水质污染和暗管的实时情况,为加强水环境治理水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   还会用到排口调查机器人。其中一种排口调查机器人采用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控制系统,能够在地下排水管网、城市暗河暗渠中带水作业。同时集成了声呐、CCTV、有害气体检测等功能模块,可以及时发现管道雨污混接、偷排漏排等问题,实现精准定位、逆向追踪溯源,直至污染源头,助力从根源上消除黑臭水体和进行排口整治工作的精准实施。   (刊于长江日报2019年7月5日第14版,网址链接:http://cjrb.cjn.cn/html/2019-07/05/content_138830.htm)
  • 《【长江生态大保护 科研在行动】突破传统 这群人用“绿色+”科学手段撑起长江生态保护伞》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4-04
    •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依托。围绕“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重庆全面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 如何更好地解决“生态修复”问题,重庆相关部门积极通过科技创新,为长江生态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4月1日起,华龙网推出“长江生态大保护 科研在行动”系列报道,聚焦重庆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助推长江生态大保护。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日15时20分讯(记者 舒婷)3月21日,科技部与重庆市政府在渝举行2019年部市工作会商会议,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是其中一项重点工作。事实上,保护长江上游生态,重庆一直在行动。今(1)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到重庆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以下简称:208地质队)等相关部门,听听他们如何助力长江上游生态保护。 铜锣山矿山整治后,该整治以生态修复为主,尽量保持矿山原貌,尽量避免工程痕迹。208地质队供图 华龙网发 迫切 “传统治理”模式引发的生态问题 今年2月,新华社《半月谈》发表的《“破坏式治污”正加速河流生态退化》一文中指出,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政策和环保督查压力下,各地竞相投入巨资治理河流黑臭水体,取得初步成效。但一些城市违背生态文明理念,盲目硬化河岸、过度追求人工景观,大多采用挖掘机或高压水枪疏浚底泥,采用混泥土、浆砌块石等固化河岸、在“生态拦墙”外侧绿化河堤等“传统治理”手段。 在专家看来这样的行为实则是“破坏式生态治理”,严重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将酿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基于此,专家表示要尽量保留河岸地貌的复杂多样性,努力实现“生态化治理”,通过生态修复方式实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08地质队科创中心地质灾害生态修复研究团队负责人胡明军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科普到,由于长江水位规律性的上涨和消退,出露于长江两岸大面积的消落带不仅会带来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还会由于水力的巨大作用导致岸坡强度不断劣化降低,隐藏着地质灾害安全隐患。 近年来,消落带治理主要采用硬质护岸方式如混凝土护面、六棱块体护坡、格宾石笼护坡等,随着生态防护概念的提升,又相继出现了生态袋护坡、植草砖护坡、种植耐水植物等。综合来看,硬质护面达不到生态防护要求,现有生态防护效果也达不到预期,消落带生态修复问题仍然是摆在相关从业者面前的一道巨大的难题。 探索 如何解决长江里的“生态修复”难点 如何更好地解决“生态修复”问题,科研也成了重庆相关部门积极努力的方向。 重庆市科委牵头开展申报2018-2019年重庆市生态环保领域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专项重点研发项目工作,湖库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营养元素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示范、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等项目申报成功,将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由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庆诺为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启动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创新技术适用性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中“通航河段生态护岸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航海学会2018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 208地质队副总工程师、科创中心主任张枝华介绍,在巫峡段有一项目中,208地质队就打破传统的“地质安全防护”模式,转变为“地质+生态”模式,在修复过程中遵从“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让工程修复与自然协调融合,通过改进设计方案与施工工艺,在不破坏原始崖壁的基础上,使用技术手段把修复措施嵌入岩壁内,让治理后的工程表面看不出人工痕迹,使工程完全融入自然。 渝北区铜锣山矿山整治前。 208地质队供图 华龙网发 方向 “绿色+”科技创新助推长江生态大保护 3月21日,科技部与重庆市政府的2019年部市工作会商会议中签订《科学技术部、重庆市人民政府部市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2019-2023年)》(以下简称《议定书》),其中提出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方面,支持重庆与长江上游及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在产学研融合、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技术市场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根据《议定书》,重庆将全面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推进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实施长江上游青山绿水科技行动,开展三峡库区污染防控、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建设一批技术应用与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重庆绿色低碳健康发展。 “但随着工作的推进,国家和重庆对生态保护的重视,我们也逐渐意识到,单纯的‘地质’工作远远不够。”208地质队总工程师蒋文明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208地质队的工作也逐渐从“地质”,转向“地质+生态”、“地质+多学科整合”,“地质与生态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绿色、生态目标是建立在地质环境安全基础上的。”基于此,208地质队结合专业优势,为生态保护提供地质支持。2018年专门成立了科创中心,下一步也将开展消落带防治示范研究,将与有相关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等开展合作,引入生态修复措施,结合自身优势,“对症”治理消落带问题,并希望建立消落带治理标准体系,为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做出贡献。 目前,重庆正在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聚焦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研究、消落区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尾矿及页岩气开采生态风险防控及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次级河流水环境修复及生态屏障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重大科技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