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污染降低了珊瑚的遗传多样性和珊瑚礁的恢复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4-23
  • 夏威夷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PeerJ》杂志上的新研究发现,人为环境压力对夏威夷珊瑚礁种群的遗传组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项由美国NSF资助的研究证实,由于不良的土地使用习惯和沿海污染压力,近岸珊瑚种群中的敏感基因型正在不断消失,遗传多样性的降低损害了珊瑚礁的恢复力。
    研究发现,欧胡岛毛纳路尔湾的近岸珊瑚与Mau岛西部的珊瑚之间的遗传关系比同一岛屿珊瑚之间的遗传关系更近,但其远海珊瑚之间的遗传关系更远。这种模式可以表述为环境隔离,而不是距离隔离。这是珊瑚对含有沉积物和陆源污染物的流域排放的适应性反应。
    该研究的合著者、科瓦洛海洋实验室(the Kewalo Marine Laboratory)Robert Richmond表示,虽然这些结果并不令人惊讶,但它们表明,在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的同时,有必要控制当地的压力来源,还表明有必要在多个层面上追踪生物多样性。
    虽然珊瑚群落和物种的消失是很容易用肉眼看到的,但需要用分子工具来揭示压力对珊瑚礁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论文的首席研究员Kaho Tisthammer表示,这项研究显示了将分子工具应用于支持珊瑚礁管理的生态研究的价值。这项研究还为夏威夷和世界各地的珊瑚礁管理人员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他们正致力于制定方法和实施计划,通过珊瑚礁恢复和减轻压力来增强珊瑚礁的弹性和恢复。
    美国NSF海洋科学部门项目主任Dan Thornhill表示,这项工作突出了限制污染、沉积物和农业径流对近岸珊瑚礁影响的重要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因为其有助于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海洋。选择抗污染能力可能会消除那些抵抗疾病、耐高温以及在在酸性更强、缺氧的水域中生长的珊瑚基因型。
    (李桂菊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nsf.gov/discoveries/disc_summ.jsp?cntn_id=300349&org=NSF&from=news
相关报告
  • 《珊瑚恢复力的遗传学新发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8
    • 在过去的50年里,全球珊瑚礁复原力遭受巨大打击,例如美国从佛罗里达州延伸到整个加勒比海,包括鹿角珊瑚(A.cervicornis)和榆角珊瑚(Acropora palmata)在内的分支珊瑚Acropora属经历了大范围的衰退。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于海洋变暖、飓风和白带病 ,Acropora珊瑚物种发生区域性死亡。 当前,为了恢复岌岌可危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美国佛罗里达每年培育数以万计的珊瑚礁幼苗。大型珊瑚礁恢复计划预测,要在70英亩(约0.3平方公里)的礁体上恢复珊瑚覆盖率,需要外植大约十万-百万个珊瑚幼苗 。鹿角珊瑚(A. cervicornis)因其易于生长繁殖的特性,是最为常见培育物种。然而,由于全球海洋变暖、极端气候以及白带病的持续爆发,使包括佛罗里达州在内的珊瑚礁培育陷入重重困境。珊瑚白带病是一种由不明病原体导致的细菌性疾病,病理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的白带从珊瑚底部扩展到顶部,直至珊瑚死亡,是鹿角珊瑚面临的重大威胁。 Vollmer et al.(2003) 通过传播实验和新基因组对佛罗里达(育苗珊瑚)和巴拿马(野生珊瑚)的鹿角珊瑚76个混合基因型种群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与疾病抗性相关的10个基因组区域和7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发现了导致基因蛋白质编码变化的4个抗病性SNPs。这项基因鉴定不仅提供了有效抗病途径,还有助于了解珊瑚免疫反应过程的重要信息。 大量生物分子库(omics)数据被广泛应用于珊瑚健康与疾病研究 。然而,omics在有效区分免疫反应、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方面存在不足。Vollmer et al.(2003)发现的控制溶酶体、囊泡运输调节以及内吞作用的基因在珊瑚疾病反应中都起着关键作用。了解这些特定基因的突变有助于提高珊瑚抗病能力,同时促进对珊瑚免疫系统的认识。 珊瑚抗病性生物标志物鉴定可引入应对白化疾病和气候风险的干预措施,推动珊瑚礁种群复原力研究,是开展恢复工作的唯一有效途径。在珊瑚健康面临深刻威胁的情况下,只注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恢复,而忽略整合抗病性特征,是无法从根本上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根据这一点,Vollmer et al.(2003)在保持遗传多样性的同时,通过遗传筛选选择出加勒比地区鹿角珊瑚抗病基因,并用于提高雀花礁植野生和苗木的抗病性研究,为鹿角珊瑚这一极度濒危物种的生存带来了希望。 抗病性与其他关键指标(如耐热性、繁殖和存活率等)的耦合关系是珊瑚礁复原力探索中的重要一环。未来,在Vollmer et al.(2003)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抗病基因的可繁殖性、耐热性以及抗应激性与提高珊瑚礁恢复力相关性有待加强。当前,对鹿角鱼体内抗病性与其他指标权衡的研究还没有报道 。然而,在其他珊瑚物种中,抗病性与耐热性之间的权衡已有记录  。此外,珊瑚疾病是宿主、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发现宿主的抗病性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贡献。尤其重要的是,要确定环境条件(如温度)如何与遗传学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其抗病性。 (熊萍 责编)
  • 《为柬埔寨沿海地区的社区和珊瑚礁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9-06-25
    • 柬埔寨其他岛屿迷人的海滩和充满活力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宝贵的,但每一次涨潮,瓶子、袋子和其他垃圾就会被海浪冲到海岸线上。据估计每年有800万吨塑料渗入全球海洋,这一问题正在影响从珊瑚三角到北极圈的海洋生态系统,柬埔寨也不能幸免于这一全球性灾难。 众所周知,海洋塑料污染危害海洋生物,包括在柬埔寨水域发现的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的海龟可能会误吞塑料袋,暴露在塑料颗粒下会增加珊瑚疾病的爆发。鱼和其他海洋生物也会吞下微小的塑料碎片,进入食物链,甚至最终成为供人类食用的海鲜管理不当的废物,包括塑料,可能危害人类健康。除了食用被海洋塑料污染的海鲜会带来健康风险外,陆地上管理不当的塑料垃圾还可能堵塞下水道和排水沟,并传播水媒和蚊媒疾病。在柬埔寨农村,塑料经常被焚烧,这一过程会释放出有毒气体,可能导致终身健康问题,甚至死亡。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大陆海滩上发现的沿海污染中,80%是塑料造成的。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柬埔寨沿海野生动物和社区面临着巨大的塑料污染问题,凸显出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基于这一初步研究,FFI和合作伙伴已经确定了潜在的解决方案。首先,我们必须继续收集信息,以便更好地为长期减少海洋塑料排放提供信息。这不仅应包括实地研究,而且还应听取当地的意见,评估与塑料的使用和处理有关的社区和商业需要。最终,FFI的目标是与社区合作,设计当地主导的项目,解决塑料垃圾和污染对当地生计和海洋生物构成的威胁。我们的努力也不会只集中在我们的岛屿项目地点。我们认识到支持地方和国家政府与偏远社区建立联系并加强法律以消除塑料污染的重要性。通过明智地结合各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处理柬埔寨海岸和水域的主要来源,实现对破坏其海岸和水域的塑料数量的有意义的减少。九年来,FFI和合作伙伴一直在推动柬埔寨的海洋保护工作。随着我们工作的扩大,我们期待着在柬埔寨沿海环境中推进与海洋塑料污染的斗争。